
- 会员
泥塑
泥塑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上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题材主要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小说传奇、戏曲、民俗事项,也有各类寓意吉祥的动物人物等。泥塑在我国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被广泛地用于乞子还愿、家庭供奉、辟邪镇宅、娱乐游戏、装饰等各种民俗活动和生活日用之中。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中国泥塑的历史源起与流变、不同泥塑流派的流非遗4.8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制造非遗:《山鹰之歌》与来自联合国的其他故事
起源于南美洲克丘亚地区的民间音乐《山鹰之歌》,曾被保罗·西蒙翻唱,收入他的专辑《忧愁河上的金桥》,为全世界所熟知;《山鹰之歌》也曾作为人类音乐的代表,被星际飞船“旅行者”号带入太空,传送给设想中的外星智慧。围绕它的版权之争纷繁复杂,被拍成了同名的纪录片,甚至引起了外交争端……在《制造非遗》中,民俗学学者哈夫斯泰因讲述了多个同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们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遗产保护有非遗14.8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本书设有“非遗促进乡村振兴:理论探索”“非遗促进乡村振兴:实践与经验”“社区的主体性与乡村振兴”“遗产旅游与乡村振兴”等九个专题,收录了《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过去是迷信,现在不同了”:振兴越南北部偏远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身份——以越南安沛省文安县岱依族为例》等文章。非遗37.8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5)
本书对2014年全国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经验,分析趋势,探索路径,其中分题报告对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的十类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2014年年度热点部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问题和趋势,提出建设性建议;大事记部分条目式列举了一年来非遗工作的重要非遗32.4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国风长卷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非遗6.8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风筝
风筝是用线牵引,借助风力放飞在空中的一种人工制造的飞行物。风筝经历了上千年的不断演变,已经由早期单一的军事用途发展成为人们的娱乐玩具以及竞赛项目;由单纯的放飞功能发展成为集实用与欣赏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性和民俗性。风筝以它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民俗内涵、精湛的制作工艺、完美的艺术效果成为民间工艺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国非遗宝库中的重要成员。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不同流派的各式风非遗3.6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云南青花纹样绘本
云南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是我们探索青花瓷器起源,研究中国青花文化谱系生成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对象。云南青花瓷绘艺术的风格朴实豪迈,是大写意画风在陶瓷装饰艺术上的充分展现。从美术史、图像学的角度研究云南青花瓷绘艺术,就需要将其从陶瓷艺术的整体形态中剥离出来,视为一类能够作为绘画史研究对象的图像学资料。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一是其图像内容可以补充云南元明时期绘画史料的匮乏,非遗4.1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学术论文集
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我国很早就有在这天“乞巧”的风俗。2007年,西和县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县的“乞巧节”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8月7日,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书为此次论坛论文的合集。为论坛提供论文的专家学者从乞巧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现实意义、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展现了乞巧非遗22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我在北京捏面人儿
本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传承人——郎志丽和她的父亲郎绍安——两代北京手艺人100余年的故事(从清末到现在)。本书在体例上与一般意义上的口述实录有所区别,内容来源由三部分组成:郎志丽、陈永昌夫妇的口述(笔者的采访)+郎绍安去世前的口述实录文字(郎家提供,子女和其他人的采访记录)+相关报刊书籍资料(笔者查找)。正文后附录5篇,包括《面人郎大事记》、《面人儿小春秋》(面人从古至今的缘起与发展非遗20.1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老子·庄子彩图馆
本书收录了《老子》八十一章和《庄子》三十三篇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每篇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老子》和《庄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都有自己的理解。非遗45.5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用声音叙事:我是“非遗”传承人
本书从曲艺类非遗为切入点,探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路径。记录包括鼓词、莲花、滩簧、走书、诙谐曲艺、海洋类等传承人的学艺、从艺和授艺生涯,以双语的形式呈现曲艺类非遗的发展,以人文视角聚焦传承人的生活,试图以对话,记录和挖掘与非遗相关的故事和人物。非遗25.2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津派旗袍: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旗袍,作为我国的民族服装,承载着几代手工艺人的智慧与心血,蕴含着我国悠久的特色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旗袍是我国旗袍兴起和发展的前沿,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影响,其制作过程有着严格的规范与标准。本书以翔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津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了解面料、纹样与色彩的选择,领略津派旗袍完整的制作工艺,并以视频方式(二维码)直观呈现操作技艺,旨在为非遗文化技艺的传承发展尽一非遗4.7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河南省纺织类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省纺织类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河南省的纺织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亲赴实地调研,对河南省级及以上的纺织类非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与读者共享了绣、织、印染三大类非遗经典项目的起源发展、风俗趣事、制作工艺与技法、工艺特征与纹样,作品赏析,依据对传承人的深入专访及非遗项目的文化生态环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传承建议。本书资料详实、信息丰富、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尤其是大量图非遗7.9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豫南民俗非遗诗图集
《豫南民俗非遗诗图集》是对豫南民俗非遗文化的一种记录。非遗6.7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中国信息化年鉴2019—2020
《中国信息化年鉴》是全面反映我国信息化建设实况的大型专业资料工具书。本年鉴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主办、《中国信息化年鉴》编委会编辑出版,旨在总结中央及地方信息化发展的全面情况,聚焦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实际问题,深入研究、探讨信息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集中展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分享两化融合带来的深刻产业变革,集纪实性、实效性与案例参考性为一体,为国家相关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非遗57.5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性别与传媒
这本书以清晰易懂的风格,采用符号学、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方法研究媒介中的社会性别,以大量英美媒体中的实例为对象,研究性别与媒体研究领域中新近的重要问题和代表性实例,包括奥普拉·温斯顿等的脱口秀、著名的《四海一家》等杂志以及新闻、广告、当代荧屏和平装本罗曼司,考察21世纪女人和男人中的代表人物是如何变化的,回应了女性主义、酷儿理论以及反种族主义的标准。非遗23.8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金声玉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评说
主要介绍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以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各个热点,并对这些热点进行点评。非遗21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本书由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代表项目两部分构成,前者探讨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范围、生存环境、地位与现状、特征、构成与分类及其价值,以及西安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联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网络化保护、西安鼓乐研究等理论问题;后者对分布于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曲艺等类别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开展非遗19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文创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
全书围绕文创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这一主线,以文化创意为重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行性的文化创意与价值层面的转化,试图展现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精髓,促进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创造。非遗17.9万字2.2万人气 - 会员
走近非遗:历史、祖先与苗族女性服饰变迁
本书以“遗产生成”为逻辑主线,以同支系苗族女性服饰的变迁为切入点,具体通过对原居地黄平、台江与迁入地镇宁、贞丰苗族女性的现穿服饰进行整体与细节的比较,探讨同支系苗族的迁徙历史与服饰变迁之间的关系,并着重从祖先崇拜与民族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以阐释苗族女性服饰作为文化遗产的生成过程。非遗9.7万字2.2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