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07 15:15:12
封面
版权信息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
本卷作者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辛亥革命:“低烈度”与大业绩
一 大风暴的偶然与必然
二 革命的情势与理性的革命
三 革命的世界性和现代性
第二章 北洋政治的“乱”与“治”
一 制度建构:根本法的炮制与“法统”之争
二 取舍变化:国会及政党的建构与解构
三 重心失却:北洋军政体系的解构与重建
四 分合诉求:地方与中央的治权之争
第三章 北洋外交的成败
一 北洋时期的外交
二 北洋政府修约交涉与成果
第四章 训政框架下的国民政府
一 训政体制的建立
二 中央制度的演变
三 党政关系的发展
四 从训政到宪政
第五章 国民党的派系与内争
一 国民党派系的结构特点
二 北伐前国民党的地域性
三 党治与派系:继承权的正统之争
四 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的角逐
五 派系党化:蒋介石领袖地位的巩固
第六章 国民革命军的制度与战力
一 黄埔建军
二 军队政治工作
三 最高统帅
四 高级军官
五 中下级军官
六 士兵
七 情报
八 部队训练
九 武器装备与后勤补给
第七章 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
一 群众的号召与动员
二 政治生态环境
三 农运讲习所与特派员机制
四 乡土社会的多元分化与农运的复杂面相
五 血缘与地缘:阻力亦助力
六 乡村权势争夺与斗争性动员
七 从“运动”群众到群众“运动”
第八章 中国苏维埃革命的源流
一 地权的悖论
二 公田问题
三 农民负担与农民生活
四 革命源流的可能解说
第九章 国共分合的背景、经过与原因
一 国共分合的背景
二 早期国民革命的成功之道
三 中共阶级革命的严重挫折
四 抗战中国共两党的再度较量
五 战后国共命运转换的内外因素
六 国共分合的内外动因与结局
第十章 战前蒋介石与中共、日本之间的三角关系
一 从友变敌
二 反共抚日
三 联共反日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与中国的局部抗战
二 日本扩大侵略与中国的全面抗战
三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融合
四 战后审判及战后问题的处理
第十二章 战时外交:从苦撑待变到大国擘画
一 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二 反轴心国政策的明晰与推动美英援华制日
三 大国地位的争取与确立
四 战后版图的构想与实践
第十三章 汪精卫政权登场与落幕
一 恶邻入侵 制造异形组织
二 抗战洪潮中的暗涛
三 汪精卫逆流而行
四 陷“都”重见“国民政府”
五 汪记政权坐困愁城
六 树倒猢狲散
第十四章 国民党统治的衰颓
一 “行宪”引发的政治乱局
二 币改造成的经济崩溃
三 决定性的淮海(徐蚌)会战
第十五章 国民党大陆统治的瓦解及其退台
一 国民党失去大陆的缘由
二 黄金与重要文物迁台
三 撤退来台及重起炉灶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
第十六章 善后大借款析论:民国财政的奠基与民族主义的激荡
一 借款为立国之本
二 突破网罗的中外攻防
三 现实困境与历史记忆的叠合
四 民族情绪之挑起
五 各有所得的赛局
第十七章 从银元到法币:民国币制演进
一 银元时代的降临:废两改元
二 白银危机与法币制度的建立
三 法币盛极而衰终至崩溃
四 法币制度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