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微反应心理学
更新时间:2019-01-04 23:54:17
最新章节:站着比坐着更能表现气势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微反应心理学》微表情又称为“面孔微反应”,微动作又称为“身体微反应”,它们共同构成了“微反应”。微反应心理学将为你讲述各种小动作、微表情背后的真实心理活动。一张或陌生或熟悉的脸孔下面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情感表达,都可以通过微反应一览无遗。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心与心的较量。本书集合了FBI资深特工在犯罪调查和审讯中运用的诸多肢体语言的解读方式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配合生动的案例,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从细微处解读他人的身体语言,看懂他人内心的奥秘,让你一边窥伺别人的举动,一边隐藏自己的意图,在社交和商场的交际应酬里掌控局面,掌控人生!
品牌:卓文天语
上架时间:2016-07-01 00:00:00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卓文天语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微反应心理学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站着比坐着更能表现气势
- 打断对方发言,但不让自己的发言被打断
- 如何让椅子最实用
- 你点头,对方就会说更多
- 不管遇到谁,都要有意识地睁大眼睛
- 重要的约会迟到时,不要“道歉”要“道谢”
- 先填饱对方的肚子,再松动他的嘴巴
- 看谁听你的?——FBI这样攻心
- 他在对我撒谎吗
- 身体向后退,证明在说谎
最新上架
- 会员
完美主义是种天赋
完美主义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且常常是“女性过于优秀”的代名词。在本书中,凯瑟琳·摩根·沙夫勒从独特视角,指出了5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古典型、巴黎型、拖延型、混乱型和激烈型。本书将帮助女性读者发觉自己属于哪种完美主义者,并帮助她们在不过度自我惩罚的情况下在职场和生活中追求卓越。这一过程既痛苦又令人满足——读者将学会有效利用她们独特天赋的技能。除了方便的自我评估和针对每种完美主义者的独特需求量身定心理19.5万字 - 会员
脆弱心理学
每个人内心的脆弱之处永远存在,严重的脆弱心理,会导致情感的压抑、工作事业受阻、人际关系紧张等。正确地处理内心深处的脆弱,让自己向勇敢强大的方面转化非常的重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中的很多人感到压力过大无所适从,不是因为我们承受得太多,而是因为那些真正能让我们强大的东西,我们接受得太少。每一个脆弱的人都需要去磨炼和提升,从而建立强大的内心。而这时你需要的不是灰心丧气、瞻前顾后,而是需要让你笑对逆境、心理13万字 - 会员
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学生成长手册(九年级下册)
本书共8课,主要内容包括:时间总是不够用、调整出最佳状态、自我调控,有效提升、再坚持一分钟等。心理3.6万字 - 会员
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学生成长手册(四年级下册)
本书主要包括:我会“提问”、心灵的桥梁:同理、种下“美好”小种子、我在航海学院、学做时间的主人等八课内容。心理1.5万字 - 会员
敢于冲突:活出必要的攻击性
拿回人际关系中的主动权,这需要智慧与技巧。作者表示,必要的拒绝和反抗并不是自私,而是正常自卫。爱你的人愿意尊重你的边界,如果你的正当反抗带来的是惩罚,那这个人不是爱你,而是控制你。一个可以合理表达愤怒与观点的人,才是一个真实的人,才有建立真实情感关系的基础。本书集合作者十余年心理咨询经验,不仅涵盖关于冲突的心理学概念科普,对冲突场景中双方心理动机与真相的拆穿,和化解不同冲突场景的技巧与实践方案,更心理12.2万字 - 会员
睡不着的时候就看看
刚钻进被窝,准备美美地睡上一觉,却发现思绪总是比睡意先来:“白天说的话会不会让对方误解?”“明天的重要汇报要是出错怎么办?”“真后悔啊,那时我要是这么做就好了!”……那些让你烦恼的事情就像“过电影似的”,接二连三浮现在脑海里,越想着“得赶紧睡”,越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日本超人气心理咨询师大岛信赖以31年临床经验揭示:失眠的根源不在于身体疲惫,而在于过度活跃的“意识”。本书颠覆传统睡眠认知,提出“将一心理4.9万字 - 会员
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学生成长手册(三年级下册)
本书主要包括:学会表达“我信息、当我被“批评”了、太空漫游记、生活中的不一样、我的家庭画像等八课内容。心理1.4万字 - 会员
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高中一年级下册)
丛书以“伴护心理发育,塑造心理能力,助力可持续成长”为基本定位进行系统展开。每个分册由自我管理与成长类和我与世界的关系类两大模块组成。“自我管理与成长”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学习心理、生涯探索、青春期教育及生命教育、危机预防等;“我与世界的关系”包括我与同学、我与家庭、我与老师和我与社会等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辨识、自助、求助、助人”四级心理危机防御体系。高中一年级下册设8个章节,涵盖情心理3.1万字 - 会员
那不只是身体的病
本书作者曾经是一名内科医生,后转而成为精神科的资深专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经接手过许多从其他科室转来的疑难病例,他们明明有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却查不出生理方面的原因,这究竟是为什么?直到作者从心理角度抽丝剥茧,真正理解这些患者是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关注他们得了什么“病”,一切才豁然开朗。这本书站在生理与心理的交叉地带,通过丰富的案例故事,讲述了人们的心理如何对健康产生巨大而未被重视的影响,从心理15.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