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华语文坛经典著作(套装共5册)
沈从文 汪曾祺等更新时间:2022-08-04 09:34:05
最新章节:封底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汪曾祺散文《一定要,爱着点什么》一本重新唤起你对生活的爱与信念之书。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沈从文小说《在春天,去看一个人》一本让你重温初恋美好的小说集,听沈从文讲述发生在湘西水边的故事;沈从文散文《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一本书信写就的随笔集。纯净的湘西,孕育沈从文式的爱与想象力,非凡的写作天赋;朱光潜散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一本让你在生活中发现美与灵感的书,生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而每一刻间的故事都是新鲜的,从平凡的生活中用心感受,找到美的根源,生活会还给你一池清澈;梁实秋散文《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一本让你真正懂得好好生活的书。在平淡生活中,发现世间美好。
品牌:紫图
上架时间:2022-07-01 00:00:00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紫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华语文坛经典著作(套装共5册)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沈从文 汪曾祺等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龙虫并雕斋琐语
本书是王力先生的散文集,主要收录抗战时期作者在昆明所写的小品文,以及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所作的知识性散文和回忆友人的散文。王力先生的小品文主题多样、贴近生活,行文引经据典,用语字字推敲,看似轻松随意,实则蕴藏机锋;其知识性散文则擅长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论述汉语言的奥秘,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如此,全书集日常、趣味、意境、个性、学问于一体,由小见大,语浅意深,包罗万象,正所谓兼收并蓄,“龙虫并雕”。张双棣先生文学17.8万字 - 会员
托妮·莫里森与新黑人:《天佑孩童》解析
《托妮·莫里森与新黑人》是一本探讨托妮·莫里森如何在后黑人艺术、后黑人和后种族话语权的背景下探索新黑人概念,以及新黑人价值观多样性的学术专著。该书追溯了“黑人是新黑人”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将其与非裔美国黑人美学全面地联系起来——包括黑人艺术运动、黑人权力运动、“黑即是美”以及后黑人、后奥巴马等思想流派。通过诠释当代关于黑色肌肤的概念以及种族间的巨大流动性,作者加里奥·阿赫塔尔认为莫里森的新黑文学9.8万字 北京的春节:老舍散文精编(经典译林)
老舍的散文是焦虑时代的解药。他让我们细致地去咂摸生活,从中嚼出真味来。这里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热腾腾的饺子,小院儿里的花香。他写腊月祭灶、编辑催稿、猫上瓦房、小儿嬉闹,读他的散文,像在炉火旁煨着橘子茶水,听邻人唠家常。“乱世,鸡也要死两道。”他也讲大时代中人的浮沉起落,但始终专注于平凡的日常生活,恰恰因为这里藏着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人的尊严。文学12.7万字- 会员
周作人作品集:秉烛谈
《秉烛谈》收入周作人散文随笔三十篇,是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七年四月的作品。作者晚年回顾平生著述,很是强调集中《赋得猫》一类文化批判之作。其取材不避古今中外,可以说因知识而有发现,因发现而有趣味。文学8.1万字 - 会员
周作人作品集:书信集
《周作人书信》除书信体散文外,并收录发表的私信七十七通,均为闲适自然之流露,体现了周作人当时的兴趣爱好:写字、搜书、集邮、说梦、聚餐、喝酒、赏月、看花、刻印、制笺等等。通过这些,可以看到作者生活的一面,很是有趣。文学4.5万字 - 会员
世人二三事
【治愈&松弛感+人生百态+洞悉人性】笑看荒唐事却道世人痴?看汪老谈人那些事!汪曾祺的人性观察书,讲述“人”为主题的故事。完整收录汪曾祺的《关老爷》《傻子》《晚年》《公共汽车》等罕见散文篇目。书中的人物秉性各异,有的古怪,有的偏执,有的幽默,有的随性,汪老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把这复杂的人间奇奇怪怪的人生逸事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汪曾祺的“妙笔之作”!独特编排,精心挑选收录。历时1年征询1000文学9.3万字 - 会员
周作人作品集:瓜豆集
《瓜豆集》收入周作人散文随笔三十三篇,是一九三六年五月至十二月的作品。除了《结缘豆》《谈养鸟》这样的散文外,还有数篇回忆人物之作。而且,关于家庭和妇女问题,周作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同情态度。文学10.8万字 - 会员
周作人作品集:泽泻集
本书为《周作人自编文集之一》,初版《泽泻集》于1927年出版,除周作人自撰序外,共收文章二十一篇。虽谓“小书”,却不乏名篇,如《苍蝇》《故乡的野菜》《吃茶》《乌篷船》《苦雨》《死法》等。周作人于序言中已经表明,这些文章“自己觉得比较中意,能够表出一点当时的情思与趣味的”,并因喜欢“泽泻”这种小草,便将其作为书名。文学2.3万字 - 会员
周作人作品集:夜读抄
本书收入周作人散文47篇,可看作其文化批判的作品。作者择取“兼具健全的物理与深厚的人情之思想,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之文章”,确立了“书话”这一新文体,即以阅读为契机,依靠知识的绵延和思想的碰撞,扩张至文化、历史和社会领域;就方法而言,即大段摘抄原著,中续少量按语。因此,周作人也自称“文抄公”。本书集中体现了周作人的这一特色。文学9.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