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中国近代文学史(修订本)
关爱和主编更新时间:2025-03-07 20:09:09
最新章节:封底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中国近代文学史》,关爱和主编。本书梳理中国近代文学八十年的发展历程,包括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紧密结合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思想变革,讲述了古典文学的衰落,近代文学的萌生、形成与飞跃、拓展与蜕变。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
上架时间:2024-06-01 00:00:0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中国近代文学史(修订本)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关爱和主编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文学的扎撒
本书收集了徐兆寿自1990年代以来的部分文学评论作品,共分为四辑,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评论,另一部分则是上具体的文学理论阐释。这些文章老师在公开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其中,《论伟大文学的标准》等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学的困境与超载》等文章曾引起文学界的议论,《从诗到信仰:张承志的文学世界》《批评的维度》等文章获得过一些文学奖。徐兆寿的文学批评,大部分都带着强烈的生文学14.6万字 - 会员
抗战时期昆明的文化空间与文学表达
本书聚焦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跳出了将昆明仅仅视为西南联大“背景”的研究思路,通过挖掘、梳理原始文献资料,细察了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文人心态与文化氛围,展示了昆明作为战时“文化大都市”的特殊魅力。抗日战争促进了昆明的现代化转型,从内地来昆明的文化人士改变了昆明的文化生态,刺激了本地人的文化认知,由此形成了由外来者、本地人、昆明城共同构建了的独特文化空间。本书对抗战时期昆明文化空间的考察,丰富了抗战文学20.8万字 - 会员
法国新世纪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概览(2001—2005)
本书以2001一2005年为界,对这一时期法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做了细致的整理,全景式地展示了法国的中国文学研究样貌。具体包括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本目录,以及中国文学研究的专著目录、博士学位论文目录、期刊论文目录,同时精选翻译了数篇期刊论文,对重要的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还进行了摘要编译。此外,本书收集了这一时期法国召开的中国文学研讨会的简要资料,整理了从事或涉及中国文学研究的机构信息以文学9.5万字 - 会员
文学经典的会通研究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学术论文集,所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文学经典的文本间性、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会通研究。本书所收论文选题新颖别致,视角独特犀利,研究对象涉及文学与宗教学、地理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性、伦理学、科举制度、音景文化、媒介生态、传记研究、西域文化等领域之间的关系,或发覆尘封,或考镜源流,或阐幽抉微,凸现了文本互文性的深层文化结构,会通了文学经典内在的立体性、多元性和自洽性,解决了文学经典阅读文学20.3万字 - 会员
胡辛创作与江西文化形象建构
胡辛是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自现代以来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女性作家。其创作经由丰富的生命体验、感悟而朝向地域与传统精神扎根,魅力持久。这是一部解读、认知胡辛创作的评论集。涵盖了近四十年来评论胡辛及其创作的近百篇文章,跨越文学、影视、陶艺等领域,勾勒出胡辛对赣地这方水土这方人的别样言说与深情表达。视角多元,形式多样,既有王蒙先生高屋建瓴的评点,又有潘际銮院士的长者言说;既有学者教授文学46万字 - 会员
垒建新文学价值的河床(1923—1937)
本书探讨的是1925-1937年中国新文学的价值实践,这是一个文化上群龙无首、多元共生的时期,不同文学观念在抗衡中并没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文学39.5万字 - 会员
裴多菲研究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是十九世纪匈牙利著名革命爱国诗人,享誉世界诗坛。本书以全新视角展示诗人短暂的革命人生和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全书由三部分组成,通过理论分析、阐述和点评,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再现了一位革命爱国主义诗人真实、高大的形象。在思想意义上,裴多菲及其诗歌创作集中体现出高度的民族民主革命精神:在艺术创作上,裴多菲以豪放、清新、明快、细腻的诗风著称,极富艺术感染力,对后文学13.2万字 - 会员
百年中国佛道文学研究史论
全书分为上、下编,全面梳理了百年来海内外佛教文学研究和道教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和研究界面,融宏观把握与专题综述于一炉。附录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卷25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三篇导论,是在学术史回顾和专题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建构,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文学34.7万字 - 会员
中国“现代派”诗人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研究
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派”是白话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加,海外学者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成果日益丰硕。为了借鉴国外对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界的相互交流,对中国“现代派”诗人在国外的接受进行总结就显得更为迫切。本书的目的即是站在跨越异质文明的角度,对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够文学17.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