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多情大才子歌德(1)
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女子不怀春?
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写作、做官、恋爱。事实上,正是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巨著。歌德一生虽只有1位妻子,只生过1个孩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背景,且有亲笔所写的15卷日记可供索引。周国平就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
据媒体报道,2008年2月,80岁的德国老作家马丁·瓦尔泽出版了小说新作《恋爱中的男人》,赫然以大文豪歌德为主人公,写他在1823年,古稀74岁,戴着面具参加温泉城马里昂巴德的异装舞会时,对19岁姑娘、房东太太的长女乌尔丽克一见倾心。她那一双湛蓝的迷人的大眼睛里,秋波无限。
“他看到她时,她早已捕获了他的目光。”她经常陪他散步,像一个女儿对待父亲那样搀扶着他,天真地向他谈论自己即兴想到的一切。老翁少女眉目传情,歌德神魂颠倒,再也不能自拔,时间一久,爱的激情在他心中荡漾起来,终于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刚一听到林荫道上的笑声,这个古稀老翁简直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男,立即放下工作,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就急匆匆跑下台阶,去迎接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像一个少年、一个男子汉似地向她大献殷勤。
15年前他还曾爱慕过她的母亲,1年前他还只是用父辈的口吻昵称她。可是现在喜爱突然变成了情欲,仿佛情感世界的火山爆发。他先是百般勾引,继而发动连番情书攻势,欲娶少女入门。
孰料儿子妒意横生,从中作梗,坏了老诗人好事。歌翁伤心作别,回到魏玛,终日郁郁寡欢,至1832年去世。时光如梭,乌尔丽克亦成老妇,临终前将歌德的情书付之一炬,一段奇特的祖孙恋情就此深埋。
这段黄昏恋并非作家杜撰,而是大体上实有其事。乌尔丽克·冯·莱维措(1804—1899年),据说才貌双全,年轻时一度与晚年歌德关系密切。歌德曾动过娶她的念头,还因为她写了不少情诗,最有名的是《玛丽昂巴德悲歌》。
老瓦尔泽是当今德国国宝级作家。老翁钟爱少女时的迷乱春心,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写德国史上头号文豪晚年春情上头,十分有趣——如果不是让老无所依的翁叟们略感心酸的话。书中歌德裸身对镜自赏,验证是否雄风犹存,结论是:还行。而少女乌尔丽克花枝招展,刁蛮可爱;一老一少,共谱恋曲,其音调必是古怪别致,妙趣横生。
出版商为《恋爱中的男人》打出广告词,称此乃“歌德最后一爱”。评论界大举鼓噪,推动此书在市场上快马加鞭,于是大为畅销。
也有女读者就书中的情欲描写向瓦尔泽发问。比如,他为啥反复使用“那话儿”(Iste)一词?瓦尔泽则说,他写的不是德语,而是个拉丁语词,且无具体词义。的确,在拉丁语中,Iste是个阳性代词,译成中文“那话儿”,大抵不错。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书大唱赞歌。评论家沃尔夫冈·弗吕瓦尔德便说:“这是瓦尔泽的歌德,不是我的。至多是1823年的歌德。……我心目中的歌德不会改变,但我心目中的瓦尔泽变了。”韦尔纳·弗里岑则认为,瓦尔泽写的不是歌德,而是维特;躲在面具后面的也不是歌德,而是瓦尔泽。
谁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年),不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称为4大文豪。同时,他还是画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并长年担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他多才多艺,是一位真正的天才。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但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尼采说:“歌德不仅善良伟大,而且自成一种文化,在德国人的历史上,他是一个后无来者的插曲。”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的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3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83岁)。他在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他的代表作有长篇诗剧《浮士德》(史诗巨著,创作时间长达60余年)、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长诗《普罗米修斯》、历史剧《葛兹·冯·伯里欣根》、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等,以及大量抒情诗、评论文章、散文、自传。
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镇(今黑森州)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曾任皇家参议;母亲是市长女儿,精明活泼,善讲故事。他1765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770年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深造,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1年在法兰克福任律师;年轻时想过当画家,但很快放弃;1772至1775年之间写出了大量作品,其中《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775年后积极进行地质学、矿物学、人体解剖学、植物学的研究,撰写出多种自然科学著作,以在人类胚胎中首次发现颌骨而闻名,并指出生物倾向于发展成螺旋形;1775~1786年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成就不大;1786年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1794年起同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晚年过着隐居生活,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终于完成煌煌巨著《浮士德》。
歌德去世时,留下了著名遗言:“多些光!”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24岁的歌德因公去威兹拉,在出席一次舞会的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夏绿蒂的美丽少女,一见钟情。夏绿蒂是歌德朋友凯士特南的未婚妻,时年19岁,而凯士特南却31岁。歌德对夏绿蒂十分倾倒,便不顾一切向她表白了爱情。这使夏绿蒂惊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对此却表现得无所谓。歌德知道这个情况后,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夏绿蒂,他立即逃回法兰克福,斩断了这不合适的情丝。几个月以后,他的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绝望自杀。歌德知道这件事后,感触很深,使用叶尔查林作原型写了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在20世纪初由“中国的歌德”——多情大才子郭沫若翻译并介绍到中国,同样引起巨大反响,文首那句脍炙人口的“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几乎令亿万青年男女为之痴狂。
有研究学者评价,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写作、做官、恋爱。事实上,正是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巨著。歌德在《要素》一诗中提纲挈领地标明,要想作出一首真正的好诗来,“最要紧的乃是爱情”,其次是酒、“武器之声”和适当的“憎恨”。这首诗写于1814年,诗人时年65岁,已经历过无数次爱情,写出了无数篇绚丽夺目的爱情诗篇。
歌德一生虽只有1位妻子,只生过1个孩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背景,且有亲笔所写的15卷日记可供索引。其爱情之绚烂多彩,与作品之烟波浩淼相映成趣。周国平就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全世界研究歌德的学者不计其数,对于他背后的女人,却至多评说一句:“歌德一生不停地爱上新的女人,可又在每次情欲汹涌时逃开了。”
歌德一生至少爱过10几个女子。在1788年39岁时与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同居前,他已经同至少7个女人有过恋爱关系。青年时代的歌德性格活跃,感情丰富,遇见漂亮的女人便情不自禁要去追求。尽管如此,他一想到要同某个女子结婚并长期生活在一起,便又有些胆怯,于是一次次退却和逃避。“他在情场中总上演不辞而别的戏码”。正因如此,他的前7次恋爱都以失败告终。
有人说,歌德是一个有魅力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人生的丰富性。这表现在许多相互映衬的方面。基本上每个这样的方面都被人研究了数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一篇独立的传记。两个特別的方面就是他和女人的关系和他的疾病,这两者也是对抗的:女人通常标志着歌德生活发展的开始——新的一页被打开,而一些严重的疾病则表示末尾、结束,也可能是逃避。
歌德漫长的情史
女人是歌德这部人生盛装大戏的主角,是他所有鲜活生动作品源头的那道清泉,也是点燃他写作激情原子弹的那一小块高爆炸药。女人,既是他的海水又是他的火焰。到底歌德的女人有多少,她们都是谁,在歌德已去世逾170年的今天,在德国文学研究史上,还是歌德巴赫猜想。
1765年,16岁的歌德遵从父命,来到素有“小巴黎”美称的莱比锡学习法律。大学刻板乏味的生活,使青春勃发的学子感到远离家乡的孤独和失望。相貌堂堂、英俊潇洒的他常去一家餐馆就餐,不久便与餐馆老板的女儿、比他大3岁的安娜·卡塔琳娜·舍恩科普夫打得火热了。
一个是苗条可亲、聪明伶俐的怀春少女;一个是满怀抱负、才华横溢的大学才子,真可谓天合之缘。这是歌德人生的初恋。他对朋友莫尔斯说:“现在,我第一次享受到真正的爱……”这份爱激发他创作了洛可可风格的欢乐、轻快的抒情诗,其中之一就是《安內特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