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软实力从哪里来:以美国为例(1)
美国拥有诸多能够制造软实力的潜在资源。而且,经济上的杰出成就不仅能创造财富,还能提高声誉,增强自身吸引力。美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还拥有几乎半数的世界500强企业,这个数字是排在第二位的日本的5倍。1全球100个顶级品牌中,美国拥有62个;排名世界前10位的商学院中,美国占了8个。2一些社会指数也显示出类似情况。比如:
美国吸引的外来移民数量居世界第一,是排在第二位的德国的6倍。3美国在出口影视剧方面处于全球遥遥领先的地位,尽管实际上印度“宝莱坞”每年的影视剧产量更高。4美国吸引了28%的全球海外留学生。全球共有160万海外软实力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留学生,相比之下其中只有14%的人选择赴英国深造。5美国教育机构截至2002年已招纳了超过8.6万名海外学者。6另外,还有其他指标则显示:
美国印刷出版的书籍数量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美国的音乐制品销售量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两倍多。美国的互联网网站主机数量是日本的13倍多。美国拥有最多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得主。美国人所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数量仅次于法国,居世界第二。美国出版的科学以及期刊文章数量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4倍。7当然,在各项衡量潜在吸引力的指标中,美国并非样样领先。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的一项生活质量指数(其中不仅包括收入因素,还包括教育、保健以及寿命等因素)显示,挪威、冰岛、瑞典、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都排在美国之前,被列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8日本授予国民专利的数量,以及研究发展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均高于美国。相比美国,英国和德国才是避难者最愿意去的“天堂”(虽然美国的旅游收入排名更靠前)。在“不吸引人指数”方面,就提供发展援助的水平而言,美国在富裕国家中垫底;而在入狱人口比率上,美国则高居榜首。9论及实力,比不吸引人指数更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事实是:潜在实力资源并非总能转换成真正的、有助于获取理想结果的现实力量。要想把资源成功转换成实力,实现这些软实力的客观手段在具体受众的眼中必须足够吸引人,而且其吸引力必须能影响政策结果。本章将列出若干事例,并分析这些吸引力是如何影响重大政策结果的。但首先我们要看美国的对外吸引力变化的原因,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政策结果的。
反美主义的兴衰
尽管拥有可观的资源,但2003年美国的吸引力急剧下降。伊拉克战争前夕,有调查显示,美国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支持率平均下跌30%,而在伊斯兰国家支持率更低。战后,19个国家的民意调查显示,近2/3国家的大多数民众对美国印象不佳。对美国持负面观点的人表示,令他们产生不满的是布什政府的政策,而不是美国本身。10反对美国的政策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反美。相比对文化和软实力价值观的潜在反应,人们对政策的反应起伏更大。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和吸引力由多层次、多类型的外国国民态度组成,对美国政策制度的反应只是其中之一。
羡慕美国喜欢美国的音乐、喜欢美国的喜欢美国人赞同美国传播的发达的科技电影、电视民主思想做生意的方式思想和风俗习惯图2–1美国吸引力的各种指数资料来源:皮尤全球态度项目,《2002年世界在想什么》,对43个国家所进行的中值测量。
图2–1中,2002年一个在43个国家所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了美国在科技进步、音乐、电影、电视等方面的受欢迎程度。但与此同时,这43个国家中有34国的多数民众表示,对美国在自己国家日益上升的影响力心存反感。11伊拉克战争中,一项存在争议的安全政策破坏了美国的形象,削弱了美国的吸引力。这种情况之前曾经发生过不止1次,在欧洲就发生过4次: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反核运动期间(虽然抗议活动主要发生在英国、法国,而不是德国和意大利),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越南战争期间,80年代初美国在德国部署中程核武器时期。
越南战争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遭到普遍反对。然而,尽管1965~1972年,美国在这几个国家的总体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在英国下降23个百分点,德国下降32个百分点,意大利下降19个百分点,法国下降7个百分点),但除法国之外,这些国家的大多数国民在越战的主要战事进程中以及1972年美越巴黎和平谈判前,一直仍对美国持正面看法。12无论如何,声望下跌的确对美国政府达成既定政策目标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打赢越战,林登·约翰逊总统赴各国寻求支持,但国家吸引力的下滑导致他连连受挫。同样,软实力的削弱也影响了美国的其他政策。比如在法国,越南战争“所唤起的民众支持,使戴高乐渐渐站到了反北约、反美的立场上”。
1982年2月1989年11月1994年6月1998年4月2002年8月2003年5月英国法国图2–21982~2003年对美国持肯定态度的西欧人口比例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第一任期抛出的核武器政策引起巨大关注。1983年《新闻周刊》所做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受访民众中,有40%反对美国的政策。但同时,这些国家的绝大多数民众对美国人还是抱有好感的。14虽然里根总统在部署中程核武器一事上最后取得了欧洲的同意,但欧洲人对美国从经济上孤立苏联的做法仍然相当抵制。图2–2显示了近几年美国对外吸引力的变化情况。不得人心的政策是国家整体形象中最不稳定的因素,相比之下基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善意要更为牢靠。
然而,还有一种反美主义是出于对美国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深层排斥。它是美国形象中看似微小却长期存在的一个因素,其源头可以追溯至美国建国之初。当时的欧洲人把美国当作内部文化冲突的象征。直到18世纪,一些欧洲人仍荒谬地认为,是新大陆过于潮湿的环境导致了美国人堕落的生活方式。15虽然19世纪有欧洲人把美国视为自由的象征,但在作家狄更斯等人眼里,美国人只是“一群吵吵嚷嚷的冒牌货、蠢人、骗子”而已。1620世纪初,甚至连弗吉尼娅·吴尔夫那样有感知力的作家也仍对美国持蔑视和冷漠的态度。在一些欧洲左翼人士看来,美国是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象征;而右翼则认为,美国人因为种族不纯而堕落。17一些保守派人士不喜欢美国流行文化中的平等特性。1931年一名前印度总督向英国保守党议员抱怨,好莱坞电影动摇并破坏了“白种人在东方的显赫地位”;而比利时人则干脆在刚果殖民地禁止当地非洲人看美国电影。18英国杂志《经济学人》指出,直到如今,反美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个阶级问题:“那些贫穷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英国人比富有的英国人更喜欢美国……上层阶级的反美主义很可能是势力的表现。”19这样的势力也同样存在于知识界。欧洲的精英总是抱怨美国人缺乏教养和深度,但民意调软实力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查却显示美国流行文化能在欧洲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广泛共鸣。
反美主义的另一根源是结构性的。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个后起之秀,因其各方面实力不均衡招来了“羡慕与妒忌”。20世纪初美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异军突起,英国人w·t·斯特德在1902年就已经出版了《世界的美国化》一书。20世纪70年代中叶,许多西欧人在接受民意调查时表示,与其让美国独大称霸世界,还不如让美国和苏联各霸一方。20有些人对近年来反美主义的升级不屑一顾,他们简单地认为这是美国“块头”太大所致,而且这种局面无法破解。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
政策能弱化结构性优势,也可以强化。政策还能在复杂的爱恨关系中,影响调节爱与恨的比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经济占全世界1/3还多,而且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政策得到各同盟国的赞成,因此美国在当时的世界地位比如今更为显赫。即便到了冷战末期,美国的领导力依然在许多地方受到欢迎。这意味着当时没有任何国家能与美国的实力相抗衡。例如,前南斯拉夫学者米洛万·吉拉斯1992年提到,如果美国的实力衰落了,那就“开启了万恶之门”。1990年世界另一端的日本正处于经济上升期,日本高官天谷直弘说:“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如果没有美国的维护,何谈自由世界和自由贸易体系。日本顶多也就想当个‘二把手’。”21国家的规模也许能导致外界产生爱恨情绪,但近几十年来国家规模是稳定不变的,因此光凭这一点无法解释为何反美主义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起伏。
除了国家规模大之外,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化的象征,有些人认为这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是一种威胁。19世纪,抵制工业社会的欧洲右翼和一心改造社会的左翼,分别对美国怀着恐惧和藐视的心态。如今,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类似的情况。在某些地区,人们不但拒绝引进美国文化,而且厌恶美国文化本身。2002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43个国家中有34个国家的人同意下述观点:美式理念和风俗习惯在本地传播会造成不良影响。22有些人厌恶美国的实力,憎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将二者混为一谈,并拿民族主义来对付它们。
法国牧羊人若泽·博韦因为捣毁了当地一家麦当劳而名噪一时。23虽然人们吃麦当劳并不是被强迫的,但博韦此举却招来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这反映出人们对美国货的一种文化矛盾心态。1999年,当时的伊朗总统哈塔米抱怨:“某些国家设法让我们接受世界新秩序和全球化,却忽视了整个世界的文化,这看起来像一种新殖民主义。”24在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必须“赶在全世界被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之前出手反击。25将全球化等同于美国化,显然是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其他文化也为连通全球做出了巨大贡献。英语作为现代商业的通055软实力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用语起初是由英国人传播的,而非美国人。26下一章中将提到,法语国家、西班牙语国家、葡萄牙语国家之间,各自的全球性紧密联系与美国没有任何关系。艾滋病发源于非洲,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发源于亚洲。英式足球比美式足球在国际上更为流行。全世界人气最高的运动队不是美国的,而是英国足球老大曼彻斯特联队,它在24个国家拥有约200个球迷俱乐部。球星戴维·贝克汉姆的全球明星地位是如此稳固,即使他转会到皇家马德里俱乐部依然人气不减。甲壳虫乐队和滚石乐队对于美国来说,都是进口货。三大“美国”顶尖音乐品牌的幕后老板其实分别是英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日本的动画片创作和热门电子游戏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27近年来社会纪实类电视娱乐节目从欧洲一路火到美国,而不是由美国到欧洲。甚至连麦当劳也从法国取经,对其在美国的零售店做了重新设计。28虽然全球化的效果在美国这个最大经济体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全球化的轮廓不是单凭美国就能一手画成的。把全球化和美国化混为一谈,是把复杂的现实过于简单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