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你比你想的更自由(2)
因此,曾有一段时间,我开始盲目地寻找偶像,寻找那些让人着迷的成功案例。俞敏洪、李彦宏、马云、唐骏,当然也包括您。怀着对成功者的无限崇拜,我被你们的人生感动,甚至,一段时间内,我天真地以为我可以复制你们的成功。
但当激情过后,我发现这只能是一种精神依赖。企业家们的经验,也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启示,但并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经历。
很遗憾至今我仍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的定义。
大学的校园里,很多人忙碌着,奔波于自习室与图书馆之间,为着他们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然而,我却始终无法认同一种来自别人的关于成功的定义,并为之再花费四年甚至更多的青春。
我曾努力地做一个好孩子。遵守父母定下的规矩,接受老师的约束。每天准点到家,认真学习,放弃娱乐。当完成了父母老师定下的目标,似乎正要迈向成功时,我发现原来这样的成功并不是我想要的。更可怕的是,当我倔强地拒绝继续接受强加在我身上的要求,并且尝试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能力。
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我和我的同龄人们共同的疑问。
期待您的回复!
俞佳侃,同济大学
背景资料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大一学生,高中时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收获颇丰。热心助人,是学院的志愿者负责人。虽然主修工科,但从未放弃过对文学、对艺术的喜爱,练习竹笛,喜欢合唱。坚持写一写小文章或者小诗,以此来记录自己的故事。
性格关键词:忍耐
人生态度关键词:永不放弃
困惑关键词:成功的意义
职业关键词:技术
佳侃同学:
你好!
仔细地读了你的信,感觉你的沟通很坦诚,也很有深度。诚如你所说,你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但这个烦恼其实不算小,和企业一样,如果成长过程中迷失了目标,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从你的来信看,你是个很优秀的学生,不仅因为你“成功”地被保送进名牌大学,更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你对“成功”这样一个人生重大命题的思考,显示了你的深度。
对于你提到的想摆脱父母定义的成功,寻找自己的奋斗目标的问题,我想以一个比喻来解释:
人生就像一台电脑。从出生到上完大学的过程,好比电脑组装、安装操作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总想选用最好的“硬件”、配置最好的“操作平台”,让孩子在进入社会前,能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从这个角度上说,进入大学肯定不能说已经成功,而只是为成功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在这个打基础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依赖父母、老师的精心照顾和辅导。有这个基础比没有这个基础更容易走向最后的成功,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对父母和老师,我们更应该感恩而不是否定和拒绝。
有了成功的基础之后,下一步该怎么走呢?正如不是每个企业家都有机会白手起家一样,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马上独立、自由地设计自己的“成功”道路。一个继任企业家经常要面临的是如何让有着各种问题的企业走向新的成功,就比如青岛啤酒,我当总裁的时候,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如何让这个老企业焕发青春,这就是一个问题。一个大学生也是这样,在父母已经铺就的道路上如何再发展?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作一些战略思考和战略选择。
作这样的战略性决策,首先需要仔细地考量自己的长处、短处,环境中的机会、威胁;还要考虑兴趣、习惯、资源;然后再确定目标和实现的路径。我接掌青岛啤酒之后,就根据当时的状况,确定了青岛啤酒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坚持只做啤酒,不走多元化道路;同时明确了青岛啤酒国际化、年轻化的发展方向。看似简单的目标,但要想“成功”地实现它并不容易。对你来讲,恐怕也需要这样,从社会需求、国家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实事求是地规划、选择自己十年、二十年的阶段发展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实现了目标,就是成功;实现不了,就是不成功,从这个角度上讲,成功又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是非题”。
社会对你们这些有着良好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名校大学生期望很高。期望你们毕业之后,能为社会、为国家、为企业、为家庭带来清新的空气,带来创新的灵感,带来发展的后劲。所以,作为一个年长者,我建议你们在大学阶段,不要拘泥于“思考”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应该尽快作出人生的“战略选择”,然后脚踏实地地“装配”自己的“电脑”——发挥优势,加长短板,为将来参与社会竞争、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作好准备。
以上是作为“过来人”的一些看法,可能和你们年轻人的风格不很一致,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再探讨。很高兴跟你交流,祝你学习进步,人生有成!
(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
俞敏洪
功利性学习焦虑症
“如今的‘80后’都在寻找一种庇护,博士加冕、公考大热,从一个带着镣铐的看似悲凉的环境努力跳进另一个看似美好的玻璃罩子,被这个社会的潮流裹挟着向前。”技能化和功利化的学习正逐渐消解本属于象牙塔的求知欲。我该如何摆脱功利性学习的怪圈呢?
俞敏洪老师:
您好!
我是一所西部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我的问题是关于“功利性学习”的。进入大学以前,我所憧憬的大学生活是深入到一个相对广阔的世界里,去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从多方面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过程。然而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与自身压力的不断增加,我感到如今的学习与当初的期待早已背道而驰,随着年龄增长,我心中越发缺少年少时飞扬不羁的激情和想象力。依然看书阅读,但是学习的范围已经缩小至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无论是英语和计算机考级,还是专业证书的考试,这种技能化的学习让我很担忧,我很怀疑自己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与环境中是否能有所作为,是否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这事实上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现实,一个朋友曾写下这样的话,“如今很多‘80后’都在寻找一种庇护,博士加冕,或者公考大热,从一个戴着镣铐的看似悲凉的环境努力跳进另一个看似美好的玻璃罩子,迷失了最基本的方向,被这个社会的潮流裹挟着向前。到头来,在现实里依然如坐针毡。我们只是在用大众的标准衡量自己,努力使自己钻入一个被庇护的圈子”。我深以为然,如今的浮躁,是与功利性学习相生相伴的,人的内心似乎应该有更加丰富的东西来填充,才不会那么苍白,才能够感到踏实。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矛盾,一方面,不停地进行技能化和功利化的学习来给自己套上这样或那样的光环;另一方面,又时常觉得内心恐慌,觉得自己似乎偏离了最初为“求知”而来的初衷。这样日复一日,思想越来越少,技能越来越多;创新越来越少,循旧越来越多;激情越来越少,浮躁越来越多。
以前看到一些年少却杰出的人,总会被他们感染,笃信自己将来也会像他们一样成功,那时年轻的自己,张狂而自信,而如今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恐慌,年纪已经到了,可是曾经预想的东西却一样都没有来。生活日渐平庸,终有一天发现“前途不可限量”只是一个谎言,前途没有了悬念,很多时候都能一眼望得到底。您能理解吗?突然一下子看透了自己的整个人生该是什么感觉,多悲凉。
二十多岁之前,将功利性学习等同于庸俗化,关于学习的烦恼和动力都是内在的,那个时候我总是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关注凯鲁亚克,关注卡夫卡,关注博尔赫斯和王小波。而现在,我只看重自己的英文水平和专业技术是否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生活和希望、理想和现实从来就没有完全重合过,而如今我更感觉到它们已经过了交叉点,一个往左,一个往右。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二十岁到三十岁是人的黄金时代,这一阶段决定了以后的整个人生。因为二十岁到三十岁,一个人就可以想明白我这一生要做什么,而三十岁到四十岁,我们应该想的是在这个方向上应该走多远。既然这样,如果我们在二十岁时不能去自由地选择我们要走的道路,岂不是注定了我们一生都和自己预想的不同?
我们努力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奋斗的意义何在?回顾过去,我时常感到心惊。我深知大学教给我们的不应只是生存的技能,也时时提醒自己生活不能只是为虚荣和欲望所累,我时常在想可不可以去突破一些常规的界限,过一种不一样的人生。然而却始终跳不出这个圈子,依然随着大流起起伏伏,与绝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获得安全感。
也许功利性学习也有它的作用,但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永远无法帮助一个人突破自身思维的束缚,看到另一番更为广阔的天地。如何消除内心的浮躁,跳出功利性学习的怪圈,期待您给我一些好的建议,谢谢。
此致
敬礼
郭晗,西北大学
背景资料
男,生于1987年。本科就读西北大学经济学专业,后被保送至本校西方经济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性格关键词:谦和,豁达,从容
职业关键词:咨询业,金融业,公共事业
人生态度关键词:达观向上,尽己所能,勇于追求
困惑关键词:功利性学习
郭晗同学: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我想借此机会与广大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些我对于学习的看法。
我认为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功利性的学习,比如学习一些技术,学习一门手艺,这些可以是将来谋生的手段;另外一类就是非功利性的学习,比如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思索,这种学习是为了提高修养,增长智慧,学的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人生价值定位。
在我们的人生中,这两种学习缺一不可。功利性的学习帮助我们谋生,在社会上立足,而非功利性的学习则决定我们的人生方向、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单纯功利性的学习,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获得一份工作,但在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我们必然会向往心灵的富足以及思想的提升。而为了要在社会上生存,我们也不可能单纯地讲求人生价值、思想境界,必然要掌握一门谋生的手段,因此,功利性的学习也是必要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非功利性的学习重在思想的提升,价值的定位,这些又能进一步帮助把我们的事业做大。而如果人生价值定位不准,我们的事业也很难做大。因此,非功利性的学习也可以达成一些功利性的目的。
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多的是重视功利性的学习,讲究的是学的东西有没有实际用途,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心理、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培养。因此,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人生方向与精神状态方面都有所欠缺,比如在面对挫折、失败时的心理状态、坚忍程度,以及对未来的执著程度,这些与我们那一代人相比差了很多,另外在价值、道德体系方面也有欠缺——缺少了一种精神气质。
非功利性学习带来的东西是无形的,但影响却是深远的。我们应该常常问问自己,面对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后50年、60年甚至100年我们该怎么走?
有两样东西,只要拥有它们,我们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第一样叫做理想,我从小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线的渴望”。也正是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使我能有勇气连续三年参加高考。第二样东西叫良心,什么叫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乐于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良心会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而且影响未来。而这些都是要通过一些非功利性的学习才能实现的东西。
因此,我们在大学期间读书学习的时候,重要的是要把功利性学习和非功利性学习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三种精神特质。一是培养一种心情,一种快乐健康的心情,包括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等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二是培养一种勇气,一种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勇敢面对,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的勇气;三是要培养热爱读书的习惯。读书多,就意味着眼界更加开阔,更加会思考问题,更具有创新精神。
大学期间,我读了差不多有八百多本书,其中很多不是我们专业的书,而是像《西方美学史》、《西方哲学史》那样提高思想认识的书,后来这些书成了我最大的精神财富。这些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认识了很多朋友,这些都对我以后做成新东方大有益。
在新东方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这底蕴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你在专业领域里的技术水平,另外一个就是对于人生的大智慧,这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变成你未来开创事业时无穷无尽的源泉和工具。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严旭
三十怎么立?
“80后”三十而立,立什么?在哪儿立?和谁立?
严旭老师:
您好!
第一财经频道《头脑风暴》栏目近期推出了“三十而立”系列节目,分别从职场选择、体制选择以及情感选择三个维度,深入讨论“80后”三十而立的现状、困惑以及解决之道,让我感同身受并且印象深刻。
《论语·为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说的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确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事实上,这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的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