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衣食住行篇(18)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从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最初的解释是5种颜色代表各国国旗的颜色,后来又将5个不同颜色的圆环解释为五大洲的象征。

奥运会吉祥物的由来

奥运会吉祥物(Olympic Mascot)一词,源于法国普罗旺斯语Mascotto,直到19世纪末才被正式以Mascotte 的拼写收入法文词典,英文Mascot 由此衍变而来,意能带来吉祥、好运的人、动物或东西。

为冬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始于1968年格勒诺布尔第10届冬季奥运会。这个称为雪士的半人半物的卡通型滑雪小人儿形象,有着夸张的硕大脑袋和细巧而坚硬的身体,象征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小精灵。它的原意是“高速滑雪”。为夏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始于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这只被称为瓦尔迪的装饰性德国纯种小猎狗形象在巴伐利亚随处可见。小猎狗的灵活、忍耐和坚韧的特性也是运动员性格的表征。其头尾对称地涂着浅蓝、深蓝、深绿、嫩绿、黄、褐诸色,以此象征德意志大地和天空的色彩,这种暖色调还表达了一种热闹和谐的气氛。这种色调被后继者效仿和继承。

奥运会吉祥物大多以举办国有特色的动物形象为创作原型。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是海狸形象,称为亚米克;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是熊的形象,称为米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鹰的形象,称为山姆,即美国人的代名词“山姆大叔”……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五个“福娃”组合。

中国福娃的由来

2005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于北京工人体育馆,向世人公布。吉祥物由五个分别以“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京燕”为创意,被亲切地叫做“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中国福娃”组成,传递着“北京欢迎您”的中国人民的心声。

“福娃欢欢”以奥运圣火为原型,代表激情;“福娃晶晶”的原型是熊猫,来自森林,代表欢乐;“福娃贝贝”是鱼娃,来自江河湖海,代表繁荣;“福娃迎迎”的原型是藏羚羊,来自草原大地,代表健康:“福娃妮妮”的原型是京燕,来自天空,代表幸运。

2004年12月15日,在北京奥组委16楼会议室,陈逸飞、郑渊洁等24名在艺术、文化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专家学者,对662件吉祥物有效参赛作品进行艺术评选。

12月17日,由著名艺术家靳尚谊、常沙娜等10名中外专家组成的推荐评选委员会,对进入推荐评选阶段的56件作品进行了审阅和评议。熊猫、老虎、龙、孙悟空、拨浪鼓以及阿福6件作品被定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修改方向。

根据推荐评选委员会的意见,北京奥组委成立了由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任组长,国内设计、动漫画专业人士9人组成的吉祥物修改创作小组。从12月下旬开始,北京奥组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北京奥组委执委会两次专题审议吉祥物设计方案,众多艺术家参与了吉祥物的创作和修改研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由修改小组组长韩美林执笔,最终完成了吉祥物方案的设计。

斯诺克台球的由来

在19世纪晚期,台球运动风行于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军队中,当时流行的玩法是黑球入袋。这种玩法用1个白球,15个红球和1个黑球。1875年的一天,驻扎在印度贾巴尔普尔的英国陆军上校内维尔·张伯伦和他的战友们觉得这种玩法过于简单、乏味,便决定增加黄色、绿色和粉色3个彩球上去。

不久,又嫌不够,再加上了棕色和蓝色球。这种新玩法很快流行开来,从而导致了斯诺克台球的诞生。而斯诺克一词则是当时英国军队中对军校一年级新生的流行叫法。这使得斯诺克被这些军人们用来称呼这种新玩法的初学者,最终则成为了这项运动的名称。

1885年,当时的英国英式台球冠军约翰·罗伯特在印度旅行时见到了张伯伦并从他那里知道了斯诺克这种新玩法。回国后,罗伯特就把斯诺克台球带回到英格兰。但是,当时正处于英式台球热,斯诺克台球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式台球日渐衰落,许多名手才逐渐转向斯诺克台球。这其中包括斯诺克台球的传奇人物乔·戴维斯。戴维斯首先意识到了控制主球走位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打斯诺克台球的普遍策略是在将明显可以打进的球入袋之后做一杆斯诺克防守。而戴维斯通过良好的意识和精湛的杆法控制主球的走位,连续得分能力明显增强,大大提高了斯诺克运动的水平。从此斯诺克台球才开始在英国兴盛起来,并流行到世界各地。

奥运会会旗的由来

奥运会会旗是一个有五个圆环的白色无边旗,五环相套,自左至右分别为:蓝、黄、黑、绿、红。

奥运会会旗是根据顾拜旦男爵的建议和构思制作成的。

1914年7月,这面旗帜首次出现在巴黎庆祝奥运会成立20周年的大会上。1920年,比利时奥委会把一面绣有五环的绸缎会旗赠送给国际奥运会,在安特卫普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升起来。在一般情况下,每届奥运会开幕时,上届奥运会城市代表将这面旗移交给该届奥运会城市市长,但第23届奥运会是在闭幕式上,将会旗移交给下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飘扬在奥运会主体运动场上空的会旗是复制品。

奥运会会徽的由来

奥运会的会徽就是五个相套的、不同颜色的圆环。对奥运会五个圆环的含义,曾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认为每一个环的颜色代表一个大洲。1979年6月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杂志》第140期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奥林匹克宪章,五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每届奥运会都有不同的会徽,但所有会徽都带有五环图案,然后再衬之以反映东道国特点或民族风俗的图案。如第17届奥运会于1960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时,就以罗马的城徽作为会徽,即一只母狼哺育两个婴儿的图案。又如19届奥运会1968年在墨西哥城举行,选择了墨西哥城最著名的出土文物——24吨重的历石作为会徽。日本设计的第18届奥运会会徽是以本国国旗为图案的,苏联为第22届奥运会设计的会徽,是以运动场跑道绘成的克里姆林宫建筑。

奥运会奖章的由来

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法国艺术家儒勒·夏普朗设计了一种分别为银、铜质的奖章和橄榄枝冠,奖给各运动项目的第一、二名运动员。第二届奥运会给每个运动员发一枚长形的勇士手执橄榄枝的纪念章。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颁发了一种由法国人里沃设计的画面上有球、滑雪板等各类运动器材的古色古香的奖章。192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奖章由意大利艺术家朱塞佩·卡西奥里设计,图案是手抱橄榄枝的女塑像。从该届奥运会之后,各届奖章正面图案不再变更,只是把举办地名与届数作相应的改变。

体育比赛荣誉称号的由来

冠军:《史记·项羽本纪》中说:“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宋义是秦末反秦义军一首领项梁的部下。“冠军”,言其在诸军之上,宋义时为上将,故称“冠军”。魏晋以至南北朝,冠军成了将军的一种官衔,叫“冠军将军”。唐代设冠军大将军。到了清朝,皇帝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冠军伎”。后来人们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次者为亚军。

鳌头:唐宋时皇帝大殿前的石级正中,有一块雕刻着龙和大海龟(鳌)的大石板,新考中的状元在行礼时单独站在这块石板上,后常将获第一名称为独占鳌头。魁首:明代科举制度,以《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五经录取考生,每经之首称为魁,魁首即为第一。

桂冠:古希腊人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他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授给在祭太阳神阿波罗的节日赛跑中的胜利者。戴桂冠是极高的荣誉。后来,人们用月桂树叶编成冠冕,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和各种比赛中的胜利者。

季军:“季”原是“末”的意思,旧时指农历一个季度的最末一个月,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即指三、六、九、十二月。“孟”和“仲”分别指一个季度的第一和第二个月。一个季度是三个月,按“孟”、“仲”、“季”的次序,“季”慢慢便成了“三”的同义语。古时作战,又常把军队分为前军、中军、后军,后军排列第三,即为季军,沿袭下来,“季军”也成了第三的同义语。

殿军:本来是殿后之军的意思,古时军队撤退,走在最后面的是殿军。称第四为殿军,是取“三军之后”的意思。而这样的称法在取前六名的比赛中是不确切的,容易被误认为是最后一个获奖者。

金牌的由来

很久以前,在欧洲,比赛优胜者获得的奖赏,是戴上用桂树的枝叶编的圆圈,称为“桂冠”。1465年在瑞士,奖给“三级跳”优胜者一枚金币代替了“桂冠”。

从此,用几种贵重金属,仿造钱币的样子,做成奖章赠给体育比赛的获胜者——冠军为金质;亚军为银质;第三名为铜质。

现在国际性重大比赛获得的金牌有的是金的(22K、18K 不等)。

奥运会的金牌则是用银子做成的,表面是镀金的,按规定,其表面镀金的重量不少于6克;奥运会的银牌和铜牌,则是按其名称用银或铜制成的。这三种奥运会奖牌的直径是60毫米,厚度为3毫米。

在国内比赛中,金牌一般是着一层金粉,银牌是铝制品着银粉,铜牌是黄色。

冰鞋的由来

我国在宋代有了“冰嬉”活动,冰鞋便伴随滑冰活动应运而生。

相传,人类最早是踩着动物的骨头滑冰的。然而传说不足为信。有趣的是在伦敦,曾挖掘出古代滑冰的遗物——雪车上的滑木。据考证,这块滑木是12世纪的东西。

到了清代,滑冰穿的冰鞋,普遍采用“冰刀”。即把铁条钉在木板上,再把木板绑在鞋底下。它有安一条和两条的“单冰刀”或“双冰刀”。

在国外,大约在1572年,荷兰人也用铁制成了滑冰鞋。1863年,美国人普立姆顿制作了一双四轮冰鞋,不但可以前进、后退,还可横侧滑行,能做各种动作。不过有轮鞋的轮子,最早是用黄杨木旋成,由于木质轮子在运动时,其边缘极易破裂,因而不久便被钢轮所代替,后来还装上了滚珠轴承。

摔跤的由来

摔跤是一项十分古老的运动。传说中黄帝战蚩尤的角抵,就是一种摔跤。在国外,把摔跤(称角力)列为古代五项运动(其他为举重、跑、跳、健美)之首,并规定角力一项失败,其他四项虽胜也不能获得冠军。目前世界上被列为奥运会正式项目的摔跤运动分古典式和自由式两种。前者也称古典式角力,运动员按体重分十个级别进行比赛。由两人在高一米、面积12×12米的泡沫塑料垫子上(比赛区为直径9米的圆圈内)进行角逐。每场比赛两个回合,每个回合3分钟,以把对手的两个肩胛骨同时接触垫子见输赢。

自由式摔跤是由古典式摔跤发展而来的,比赛方式、体重分级、得分及胜负标准均与古典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古典式规则规定不准用手和腿进攻对手的下肢,只准握抱对手腰以上的部分。而自由式则“自由”一点,比赛时可以手足并用,抱腿,缠足,勾足,挑腿和跪撑等动作均是它的典型战术。

中国象棋的由来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楚辞·招魂》中就有“蔽象棋,有六搏兮”的词句。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象棋”这个名词,当然那时的象棋不是现在的象棋。王逸注《楚辞》云:“博,着也,行六棋,故曰六博。”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了六博。据《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当时齐地的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可见象棋在当时已经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那时的棋,大概是一方为六子,叫“六博”。另据《说苑》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曾说“足下……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当时,在达官权贵和士大夫中,已经很流行下棋了。

中国象棋又称“象戏”、“桔中戏”,由先秦时代的博戏演变而来。战国末期,盛行一种每方六枚棋子的“六博”象棋。唐代象棋有了一些变革,象棋只有“将、马、车、卒”四个兵种,棋盘和国际象棋一样,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

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因火药发明增加了炮以外,还增加了士、象。宋代《事林广记》中就记载着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谱。比西方15世纪出现的最早的国际棋谱早200多年。这就对长期以来流行的“中国象棋起源于印度”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到了明代,将一方的“将”改为“帅”,便和现代中国象棋一样了。

国际象棋的由来

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这类游戏。当时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国际象棋在着法上简单得多,它们代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战车和大象。在棋盘上,国王和他的维齐(即今天的后)统率一切。据多数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从印度逐渐传到亚细亚、中国、波斯和欧洲。11世纪时盛行于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廷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纽斯很喜欢的一种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