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脈要精微論篇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動,謂動而降卑。散,謂散布而出也。過,謂異於常候也。新校正云:按《脈經》及《千金方》有過之脈作過此非也。王注陰氣未動謂動而降卑。按《金匱真言論》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則平旦為一日之中純陽之時,陰氣未動耳,何有降卑之義。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切,謂以指切近於詠也。精明,穴名也。在明堂左右兩目內青#1也,以近於目,故曰精明。言以形氣盛衰,脈之多少,視精明之問氣色,觀藏府不足有餘,參其類伍,以次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
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見於經脈之中也。故《刺法#2論》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由是故也。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
夫脈長為氣和故治,短#3為不足故病,數急為熱故煩心,大為邪盛故病進也。長脈者往來長,短脈者往來短,數脈者往來急速,大脈者往來滿大也。
上盛則氣高,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高作鬲。
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
新校正云:按《太素》細作滑。
澀則心痛,
上,謂寸。。下,謂尺中。盛,謂盛滿。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細脈者,動如莠蓬。澀詠者,往來時不利而騫澀也。
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斗渾渾,言脈氣獨亂也。革至者,謂脈來弦而大,實而長也。如涌泉者,言脈汨汨,但出而不返也。綿綿,言微微似有,而不甚應手也。如弦絕者,言脈卒斷,如弦之絕去也。若病侯日進而色弊惡,如此之脈,皆鈴死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脈經》作譚渾革革至如涌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五氣之精華者,上見為五色,變化於精明之問也。《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此則明察五色也。
赤欲如帛#4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如里。《太素》兩出之。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炭色。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赭色、鹽色、藍色、黃土色、地蒼色見者,皆精微之敗象,故其壽不久。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誡其誤也。夫如是者,皆精明衰乃誤也。
五藏者,中之守也。
身形之中,五神安守之所也。此皆.明觀五藏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守作府。
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中,謂腹中。盛,謂氣盛。藏,謂肺藏。氣勝,謂勝於呼吸而喘息變易也。夫腹中氣盛,肺藏充滿,氣勝息變,善傷於恐,言聲不發,如在室中者,皆腹中有濕氣乃爾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若言音微細,聲斷不續,甚奪其氣乃如是也。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凜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倉凜,謂脾胃。門戶,謂魄門。《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凜之官也。《五藏別論》曰:魄門亦為五藏使,水穀不得久藏也。魄門,則肛門也。要,謂禁要。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水泉,謂前陰之流注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如是倉庫不藏,氣勝傷恐,衣被不斂,水泉不止者,皆神氣得其所守則生,失其所守則死也。夫何以知神氣之不守?即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則亂之證也。亂甚則不守於藏也。
夫五藏者,身之強也。
藏安則神守,神守則身強,故曰身之強也。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樓附,
新校正云:按別本附一作俯,《太素》作附。
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皆以所居所由而為之府也。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強,謂中氣強固以鎮守也。
岐伯曰:
新校正云:詳此岐伯曰前無問。
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廣陳其脈應也。夫反四時者,諸不足皆為血氣消損,諸有餘皆為邪氣勝精也。陰陽之氣不相應合,不得相營,故曰關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言欲順四時及陰陽相應之狀侯也。
岐伯曰:
新校正云:詳此對與問不甚相應。脈四時動,病之所在,病之所變,按文頗對。病在內在外之說,後文殊不相當。
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
指可見陰陽之運轉,以明陰陽之不可見也。
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
六合,謂四方上下也。春暖為夏暑,言陽生而至盛;秋忿為冬怒,言陰少而之壯也。忿一為急,言秋氣勁急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注
暖作緩。
以春應中規,
春脈奧弱,輕虛而滑,如規之象,中外皆然,故以春應中規。
夏應中矩,
夏脈洪大,兼之滑數如矩之象,可正平之,故以夏應中矩。
秋應中衡,
秋脈如毛,輕澀而散,如稱衡之象,高下鈴平,故以秋應中衡。
冬應中權。
冬詠如石,兼況而滑,如秤權之象,下遠於衡,故以冬應中權也。以秋中衡、冬中權者,言脈之高下異處如此爾。此則隨陰陽之氣,故有斯四應不同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如#6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察陰陽升降之準,則知經脈遞遷之象;審氣侯遞遷之失,則知氣血分合之期,分期不差,故知人死之時節。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推陰陽升降,精微妙用,皆在經脈之氣候,是以不可不察,故始以陰陽為察侯之綱紀。
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
言始所以知有經脈之察侯司應者,何哉?蓋從五行衰王而為準度也。徵求太過不及之形證,皆以應四時者為生氣所宜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宜作數。
補寫勿失,與天地如一,
有餘者寫之,不足者補之,是則應天地之常道也。然天地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法天地之道也。寫補之宜,工切審之,其治氣亦然。
得一之情#7,以知死生。
曉#8天地之道,補寫不差,既得一情,亦可知生死之準的。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聲表官商角徵羽,故合五音,色見青黃赤白黑,故合五行。脈彰寒暑之休王,故合陰陽之氣也。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
陰為水,故夢涉水而恐懼也。《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為陰。
陽盛則夢大火墦灼;
陽為火,故夢大火而繙灼也。《陰陽應象大論》曰:火為陽。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亦類交爭之氣象也。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
氣上則夢上,故飛。氣下則夢下,故墮。
甚飽則夢予,
內有餘故。
甚饑則夢取;
內不足故。
肝氣盛則夢怒,
肝在志為怒。
肺氣盛則夢哭;
肺聲哀,故夢哭。新校正云:詳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至此,乃《靈樞》之文,誤置於斯,仍少心脾腎氣盛所夢,今具《甲乙經》中。
短蟲多則夢聚眾;
身中短蟲多,則夢聚眾。
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長蟲動則內不安,內不安則神躁擾,故夢是矣。新校正云:詳此二句,亦不當出此,應他經脫簡文也。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前明脈應,此舉持脈所由也。然持詠之道,鈴虛其心,靜其志,乃保定盈虛而不失。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保作寶。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
雖出,猶未全浮。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
泛泛,平貌。陽氣大盛,脈氣亦象萬物之有餘,易取而洪大也。
秋日下膚,墊蟲將去;
隨陽氣之漸降,故曰下膚。何以明陽氣之漸降?墊蟲將欲藏去也。
冬日在骨,墊蟲周密,君子居室。
在骨,言脈深況也。墊蟲周密,言陽氣伏藏。君子居室,此人事也。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
知內者,謂知脈氣也,故按而為之綱紀
知外者終而始之。
知外者,謂知色象,故以五色終而復始。
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見是六者,然後可以知脈之遷變也。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脈其四時動奈何之事。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搏,謂搏擊於手也。諸脈搏堅而長者,皆為勞心而藏脈氣虛極也。心手少陰脈,從心系上俠咽喉,故令舌卷短而不能言也。
其奕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諸脈奧散,皆為氣實血虛也。消,謂消散。環,謂環周。言其經氣如環之周,當其火王,自消散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環作渴。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
肺虛極則絡逆,絡逆則血泄,故唾出也。
其奕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汗泄玄府,津液奔奏,寒水灌洗,皮密汗藏,因灌汗藏,故言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灌,謂灌洗。盛暑多為此也。新校正云:詳下文諸藏各言色,而心肺二藏不言色者,疑闕文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諸脈見本經之氣而色不應者,皆非病從內生,是外病來勝也。夫肝藏之脈,端直以長,故言曰色不青,當病墜若搏也。肝主兩脅,故曰因血在脅下也。肝厥陰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其支別者,復從肝別貫鬲,上注肺。今血在脅下,則血氣上需於肺,故令人喘逆也。
其奕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面色浮澤,是為中濕,血虛中濕,水液不消,故言當病溢飲也。以水飲滿溢,故滲溢易而入肌皮腸胃之外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易作溢。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
胃虛色赤,火氣救之,心象於火,故色赤也。胃陽明脈,從氣衝下脾抵伏兔,故病則脾如折也。
其奠而散者,當病食痺。
痺,痛也。胃陽明詠,其支別者,從大迎#9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故食則痛問而氣不散也。新校正云:詳謂痺為痛,其義則未通。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
脾虛肺無所養,肺主氣,故少氣也。
其奕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腑腫,若水狀也。
色氣浮澤,為水之侯,色不潤澤,故言若水狀也。脾太陰脈,自上內踝前康,上踹內,循腑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康入腹,故病足腑腫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
色氣黃赤,是心脾干#10腎,腎受客陽,故腰如折也。腰為腎府,故病發於中o
其奧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腎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腎氣不化,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帝曰:
新校正云:詳帝曰至以其勝治之愈,全元起本在《湯液篇》。
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心為牡藏,其氣應陽,今脈反寒,故為疝也。諸脈勁急者,皆為寒。形,謂病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少腹,小腸也。《靈蘭秘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以其受盛,故形居於內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脈實者氣有餘,故脹滿;脈虛者氣不足,故泄利。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知病之所在。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故風成為寒熱也。
瘴成為消中,
瘴,謂濕熱也。熱積於內,故變為消中也。消中之證,善食而瘦。新校正云:詳王注以善食而瘦為消中,按本經多食數沒為之消中,善食
而瘦乃是食仿之證,當云善食而波數。
厥成為巔疾,
厭,謂氣逆也。氣逆上而不已,則變為上巔#11之疾也。
久風為飧泄,
久風不變,但在胃中,則食不化而泄利也。一以肝氣內合而乘胃,故為是病焉。《陰陽應象大論》曰:風氣通於肝。故內應於肝也。
脈風成為癘,
經《風論》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又曰:癘者有榮氣熱駙,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漬。然此則癩也。夫如是者,皆脈風成,結變而為也。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知病之所變奈何。
帝曰:諸癱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安,何也。言何以生之。
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八風,八方之風也。然癱腫者,傷束南、西南風之變也。筋攣骨痛者,傷束風、北風之變也。《靈樞經》曰:風從束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筋紐。風從束南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肌。風從西南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外在於肉。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外在於骨。由此四風之變而三病乃生,故下問對是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勝,謂勝剋也。如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此則相勝也。
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重以色氣,明前五藏堅長之脈,有自病故病及因傷候也。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氣乏而神猶強也。
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
神持而邪凌其氣也。
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
神與氣俱衰也。
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神與氣俱強也。
肝與腎脈并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肝色蒼,心色赤,赤色見當脈洪,腎脈見當色黑,今腎脈來,反見心色,故當因傷而血不見也。若已見血,則是濕氣及水在腹中也。何者?以心腎脈色,中外之侯不相應也。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
尺內,謂尺澤之內也。兩傍,各謂尺之外側也。季脅近腎,尺主之,故尺內兩傍則季脅也。
尺外以候腎,尺裹以候腹中。
尺外,謂尺之外側。尺裹,謂尺之內側也。次尺外下兩傍則季脅之分,季脅之上腎之分,季脅之內則腹之分也。
附#13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
肝主貴。貴,鬲也。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脾居中,故以內侯之。胃為市,故以外候之。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肺葉垂外,故以外候之。胸中主氣管,故以內侯之。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羶中。
心,主鬲中也。擅中,則氣海也,啞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以擅中為隘也。疑誤。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前,謂左寸口。下前,謂胸之前膺及氣海也。上後,謂右寸口。下後,謂胸之後背及氣管也。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經足中事也。
上竟上,至魚際也。下竟下,謂盡尺之詠動處也。少腹,胞。氣海,在膀胱。腰、股、膝、經、足中之氣動靜,皆分其近遠及連接處所客目以侯之,知其善惡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粗大,謂脈洪大也。脈洪為熱,故曰熱中。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亦脈狀也。
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以上虛,故陽氣受也。
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尺中之有脈沉細數者,是腎少陰氣逆也。何者?尺脈不當見數,有數故言厥也。俱沉細數者,言左右尺中也。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陽干於陰,陰氣不足,《正理論》曰:數為陽。
浮而散者,為胸仆。
脈浮為虛,散為#14不足,氣虛而血不足,故為頭眩而仆倒也。胸,音順。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
言大法也。但浮不躁,則病在足陽脈之中;躁者病在手陽脈之中也。故又曰:其有躁者在手也。陽為火氣,故為熱。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財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細沉而躁,則病生於手陰脈之中;靜者,病生於足陰脈之中也。故又曰:其有靜者在足也。陰主骨,故骨痛。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代,止也。數動一代,是陽氣之生病,故云病在陽之脈。所以然者,以泄利及膿血脈乃爾。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陽氣有餘則血少,故脈澀。陰氣有餘則氣多,故脈滑也。新校正云:詳氣多疑誤,當是血多也。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汗身寒,
血少氣多,斯可知也。
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陰氣有餘為多陽餘無汗,陰餘身寒,則當無汗而寒也。
膚若陰陽有餘,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詠附臂筋,取之不審,推筋令遠,使脈外行內而不出外者,心腹中有積乃爾。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脈遠臂筋,推之令近,遠而不近,是陽氣有餘,故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推筋按之,尋之而上,脈上涌盛,是陽氣有餘,故腰足玲也。0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推筋按之,尋之而下,脈沉下掣,是陽氣有餘,故頭項痛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陰氣大過故爾。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十三竟
#1青:顧本作『毗』。
#2法:顧本作『志』。
#3短:原作『病』,據顧本改。
#4帛:原作『白』,據顧本改。
#5知病之所在奈何:此七字原脫,據顧本補。
#6如:顧本作『知』。
#7情:原作『精』,據顧本改。
#8曉:原作『聽』,據顧本改。
#9迎:原作『逆』,據顧本改。
#10干:原作『肝』,據顧本改。
#11巔:原作『嶺』,據顧本改。
#12詳:原作『謂』,據顧本改。
#13附:『附』上疑脫『中』字。
#14為:原作『而』,據顧本改。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