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2章 氣府論篇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

兼氣浮薄相通者言之,當言九十三穴,非七十八穴也。正經脈會發者七十八穴,浮薄相通者一十五穴,則其數也。

兩眉頭各一,

謂鑽竹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

入髮至項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

謂大杼、風門各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新校正云:按別本云入髮至項三寸。又注云:寸同身寸也,諸寸同法。與此注全別。此注謂大杼、風門各二穴,所在灸刺分壯,與《氣穴》同法。今《氣穴》篇中無風門穴,而注言與.同法,此注之非可見。此非王氏之誤,誤在後人。詳此入髮至項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蓋是說下文浮氣之在皮中五行行五之穴,故王都不解釋,直云寸為同身寸也。但以頂誤作項,剩半字耳。所以言入髮至頂者,自入髮顧會穴至頂百會几三寸,自百會後至頂又三寸,故云入髮至頂三寸。傍五者,為兼中行傍數有五行也。相去三寸者,蓋謂自百會頂中數左右前後各三寸,有五行行五,共二十五穴也。後人誤,將頂為項,以為大杼、風門,此甚誤也。況大杼在第一椎下兩傍,風門又在第三#2椎下,上云髮際非止三寸半也,其誤甚明。(頗,信。)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浮氣,謂氣浮而通之可以去熱者也。五行,謂頭上自髮際中同身寸之二寸後至頂之後者也。二十五者,其中行,則顧會、前頂、百會、後頂、強問五,督脈氣也。次俠傍兩行,則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各五,本經氣也。又次傍兩行,則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各五,足少陽氣也。兩傍四行各五,則二十穴。中行五,則二十五也。其刺灸分壯,與《水熱穴》同法。

項中大筋兩傍各一,

謂天柱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

風府兩傍各一,

謂風池二穴也。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風池足少陽陽維之會,非太陽之所發也。經言風府兩傍,乃天柱穴之分位,此亦覆明上項中大筋兩傍穴也,此注剩出風池二穴於九十三數外,更剩前大杼、風門,及此風池六穴也。

俠脊以下至屍尾二十一節十五問各一,

十五問各一者,今《中誥孔穴圖經》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謂附分、魄戶、神堂、請譆、鬲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十三也。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傍,各相去俠脊同身寸之二#3寸,足太陽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五壯。魄戶在第三椎下兩傍,上直附分,足太陽脈氣所發,下十二穴并同,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如附分法。神堂,在第五椎下兩傍,上直魄戶,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灸同附分法。諱譆在第六椎下兩傍,上直神堂,新校正云:按《骨空論》注云:以手厭之,令病人呼諱譆之聲,則指下動矣。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灸如附分法。鬲關在第七椎下兩傍,上直請譆,正坐開肩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可灸五壯。魂門在第九椎下兩傍,上直鬲關,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鬲關法。陽綱在第十椎下兩傍,上直魂黃門,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魂門法。意合在第十一椎下兩傍,上直陽綱,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陽綱法。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傍,上直意舍,刺灸分壯如意舍法。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傍,上直胃倉,刺同胃倉,可灸三十壯。新校正云:按肓門灸三十壯,與《甲乙經》同。《水穴》注作灸三壯。志室城第十四椎下兩傍,上直肓門,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魄戶法。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傍,上直志室,伏而取之,刺灸分壯如魄戶法。新校正云:按志室、胞肓灸如魄戶五壯,《甲乙經》作三壯,《水穴》注亦作三壯,《熱穴》注志室亦作三壯。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上直胞肓,伏而取之,刺灸分壯如魄戶法。(誼譆,上衣下喜。)

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

肺俞在第三椎下兩傍,俠脊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心俞在第五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肺俞法,留七呼,肝俞在第九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心俞法,留六呼。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肝俞法,留七呼。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脾俞法,留七呼。膽俞在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如肺俞法,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脾俞法,留七呼。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膽俞法。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肺俞法,留六呼。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心俞法,留六呼。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腎俞法,留六呼。五藏六府之俞,若灸者并可灸三壯。新校正云:詳或者疑經中各五各六,以各字為誤者,非也。所以言各者,謂左右各五各六,非謂每藏府而各五各六也。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謂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如《氣穴》法。經言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今此所有兼亡者九十三穴,由此則大數差錯傳寫有誤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云兼亡者九十三穴,今兼大杼、風門、風池為九十九穴,以此王氏總數考之,明知此三穴後之妄增也。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4

謂天衝、曲鬢左右各二也。天衝在耳上如前同身寸之三分,足太陽、少陽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5壯。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陽陷者中,鼓頜有空,足太陽少陽二脈之會,刺灸分壯如天衝法。

直目上髮際內各五,

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是也。臨泣直目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五分,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留七呼。目窗在臨泣後同身寸之一寸,正營在目窗後同身寸之一寸,承靈在正營後同身寸之一寸半,腦空在承靈後同身寸之一寸半,俠枕骨後枕骨上,并足少陽陽維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餘并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并可灸五壯。新校正云:按腦空在枕骨後#6枕骨上,《甲乙經》作玉枕骨下。

耳前角上各一,

謂頜厭二穴也,在曲角下顯顓之上上康,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刺深令人耳無所聞。顯,仁涉切。額,汝車切。

耳前角下各一,

謂懸釐二穴也。在曲角上顯顓之下康,手足少陽陽明四脈之交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後手少陽中云角上,此云角下,叉有一誤。

銳髮下各一,

謂和髏二穴也。在耳前銳髮下橫動脈,手足少陽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客主人各一,

客主人,穴名也。在耳前上康起骨,開口有空,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氣穴》注、《刺禁》注并云手少陽足陽明之會,與此異。

耳後陷中各一,

謂翳風二穴也。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陽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下關各一,

下關,穴名也。所在刺灸,《氣穴》同法。

耳下牙車之後各一,

謂頰車二穴也。刺灸分壯,《氣穴》同法。

缺盆各一,

缺盆,穴名也。在肩上橫骨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太深令人逆息。新校正云:按《骨空》注作手陽明。

掖下三寸,脅下至胱,八問各一,

掖下三寸,同身寸也。掖下,謂淵掖、輒筋、天池,脅下至朕,則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髏九穴也,左右共十八穴也。淵掖在掖下同身寸之三寸,足少陽脈氣所發,舉臂得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禁不可灸。輒筋在掖下同身寸之三寸,復前行同身寸之一寸搓脅,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搓作著。下同。足少陽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壯。天池在乳後同身寸之二寸,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一寸。掖下三寸搓脅直掖獗肋間,手心主足少陽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七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日月,膽募也,在第三肋端,橫直心蔽骨傍各同身寸之二寸五分,上直兩乳,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日月在期門下五分。足太陰少陽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若灸者可灸五壯。章門,脾募也,在季肋端,足厥陰少陽二脈之會,側外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帶脈在季肋下同身寸之一寸八分,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五壯。五樞在帶脈下同身寸之三寸,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若灸者可灸五壯。維道在章門下同身寸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刺灸分壯如章門法。居髏在章門下同身寸之四寸三分,骼骨上。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監骨上。陷者中,陽踏足少陽二脈之會,刺灸分壯如維道法。所以謂之八間者,自掖下三寸至季肋几八肋骨。

?樞中傍各一,

謂環姚二穴也。刺灸分壯,《氣穴》同法。新校正云:按《氣穴論》云兩?厭分中,王注為環姚穴。又《甲乙經》注:環姚在?樞中。今云?樞中傍各一者,蓋謂此穴在?樞中也。傍各一者,謂左右各一穴也,非謂環姚在?樞中傍也。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謂陽陵泉、陽輔、丘虛、臨泣、俠谿、竅陰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分壯,《氣穴》同法。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傍各三,

謂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共六穴也。正面髮際橫行數之,懸顱在曲角上顯顧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陽白在眉上同身寸之一寸直瞳子,足陽明陰維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灸三壯。頭維在額角髮際俠本神兩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二脈之交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禁不可灸。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陽白足少陽陽維之會,今王氏注云足陽明陰維之會。詳此在足陽明脈氣所發中,則足陽明近是。然陽明經不到此,又不與陰維會,疑王注非,《甲乙經》為得矣。

面?骨空各一,

謂四白穴也。在目下同身寸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不可灸。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刺入三分,灸七壯。

大迎之骨空各一,

大迎,穴名也。在曲頜前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人迎各一,

人迎,穴名也。在頸俠結喉傍大脈動應手,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過深殺人,禁不可灸。

缺盆外骨空各一,

謂天髏二穴也。在肩缺盆中上伏骨之陬陷者中,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伏骨作瑟骨。(瑟,音必。)

膺中骨間各一,

謂膺窗等六穴也。膺窗在胸兩傍,俠中行各相去同身寸之四寸,巨骨下同身寸之四寸八分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壯。此穴之上,又有氣戶、庫房、屋翳,下又有乳中、乳根。氣戶在巨骨下,下直膺窗,去膺窗上同身寸之四寸八分。庫房在氣戶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屋翳在氣戶下同身寸之三寸二分,下即膺窗也。膺窗之下,即乳中也。乳中穴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則乳根穴也。并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乳中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者可治,瘡中有痣肉若蝕瘡者死。餘五穴并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灸五壯。

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院各五,

謂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五穴也。左右共一寸也。俠腹中行兩傍相去各同身寸之四寸。新校正韋云:按《甲乙經》云各二寸。疑此注剩各字。不容在第四肋端,下至太乙,各上下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并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不容刺入五分,此云并入八分,疑此注誤。

俠齊廣三寸各三,

廣,謂去齊橫廣也。廣三寸者,各如太乙之遠近也。各三者,謂滑肉門、天樞、外陵也。滑肉門在太乙下同身寸之一寸,天樞在滑肉門#7下同身寸之一寸,正當於齊,外陵在天樞下同身寸之一寸,并足陽明脈氣所發。天樞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滑肉門、外陵各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并可灸五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天樞在齊傍各二寸,上日滑肉門,下日外陵,是三穴者,去齊各二寸也。今此經注云廣三寸,《素問》、《甲乙經》不同,然《甲乙經》分寸與諸書同,特此經為異也。

下齊二寸俠之各三,

下齊二寸,則外陵下同身寸之一寸,大巨穴也。各三者,謂大巨、水道、歸來也。大巨在外陵下伺身寸之一寸,足陽明詠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五壯。水道在大巨下同身寸之三寸,足陽明詠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半,若灸者可灸五壯。歸來在水道下同身寸之二寸,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五壯。

氣街動脈各一,

氣街,穴名也。在歸來下鼠既上同身寸之一寸脈動應手,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詳此注與《甲乙經》同。《刺熱》注及《熱穴》注云氣街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既上,《刺禁論》注在腹下俠齊兩傍,相去四寸,鼠僕上,《骨空》注云在毛際兩傍,鼠既上。諸注不同,今備錄之。

伏菟上各一,

謂牌關二穴也。在膝上伏菟後交分中,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謂三里、上康、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也。左右言之則十六俞也。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下康足陽明與小腸合,其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所謂分之所在穴空者,足陽明脈自三里穴分而下行,其直者,循腑過附入中指出其端,則厲兌也,其支者與直俱行至足附上入中指次問,故云分之所在穴空也。之,往也。言分而各行往指問穴空處也。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毗各一,

謂睛明二穴也。在目內毗,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踏陽踏五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諸穴有云數脈會發而不於所會刺脈下言之者,出從其正者也。

目外各一,

謂瞳子僇二穴也。在目外去毗同身寸之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骨下各一,

謂顧髏二穴也。?,頑也。頑,面顧也。在面頑骨下陷者中,手太陽少陽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順,音仇。)

耳郭上各一,

謂角孫#8二穴也。在耳上郭表之中間上,髮際之下,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手太陽作手陽明。

耳中各一,

謂聽官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

巨骨穴各一,

巨骨,穴名也。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手陽明踏脈二經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半,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五壯。

曲掖上骨穴各一,

謂懦俞二穴也。在肩燸後大骨下脾上康陷者中,手太陽陽維踏詠三經之會,舉臂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手足太陽。

柱骨上陷者各一,

謂肩井二穴也。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上天窗四寸各一,

謂天窗、竅陰四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

肩解各一,

謂秉風二穴也。在肩上小髑骨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四脈之會,舉臂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灸五壯。

肩解下三寸各一,

謂天宗二穴也。在秉風後大骨下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六俞所起於指端,經言至小指本,則以端為本,言上之本也,下文陽明少陽同也。六俞,謂小海、陽谷、腕骨、後谿、前谷、少澤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分壯,《氣穴》同法。新校正云:按此手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各言至手某指本,王注以端為本者,非也。詳手三陽之井穴,盡出手某指之端,爪甲下際,此言本者,是逐指爪甲之本也,又安得以端為本哉。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

謂迎香、扶突各二穴也。迎香在鼻下孔傍,手足陽明二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扶突在曲頰下同身寸之二#9寸人迎後,手陽明脈氣所四發,仰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大迎骨空各一,

大迎,穴名也。在曲頜前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詳大迎穴已見前足陽明經中,今又見於此,王氏不注所以,當如顧髏穴,兩出之義。

柱骨之會各一,

謂天鼎二穴也。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同身寸之半寸,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一寸半。

髁骨之會各一,

謂肩髑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新校正云:按髑骨《氣穴》注中無,《刺熱》注、《水熱穴》注、《骨空論》注中有之。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謂三里、陽谿、合谷、三問、二閒、商陽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新校正云:按《氣穴論》注有曲池而無三里。曲池手陽明之合也,此誤出三里而遺曲池也。

手少陽脈氣所發三十二穴:鼾骨下各一#10,

謂觀髏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手少.陽脈同法。此穴中手少陽太陽脈氣俱會於中,等無優劣,故重說於此,下有者同。

眉後各一,

謂絲竹空二穴也。在眉後陷者中,手少陽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手少陽作足少陽,留六呼作三呼。

角上各一,

謂懸釐二穴也。此與足少陽脈中同,以是二脈之會也。新校正云:按足少陽脈中言角下,此云角上,疑此誤。

下完骨後各一,

謂天牖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12。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

謂風池二穴也。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在顯馭後髮際,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可入三分。

俠扶突各一,

謂天窗二穴也。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肩貞各一,

肩貞,穴名也。在肩曲胛下兩骨解問,肩髑後陪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肩貞下三寸分問各一,

謂肩髏、燸會、消爍各二穴也。其穴各在肉分問也。肩髏在肩端燸上,斜舉臂取之,手少陽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懦會在臂前康,去肩端同身寸之三寸,手陽明少陽二絡氣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灸者可灸五壯。消灤在肩下臂外關掖斜肘分下行問,手少陽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謂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今少一穴。新校正云:按會陽二穴,為二十九穴,乃剩一穴,非少也。少當作剩字。

項中央二,

是謂風府、瘠門二穴也。悉在項中,餘一#13穴今亡。風府在項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不可妄灸,灸之不幸令人?。?門在項髮際宛宛中,去風府同身寸之一寸,督脈陽維二經之會,仰頭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瘠。新校正云:按王氏云風府、瘠門悉在項中,餘一穴今亡者,非謂此二十八穴中亡一穴也,王氏蓋見《氣穴論》大椎上兩傍各一穴,亦在項之穴也,今亡,故云餘一穴今亡也。

髮際後中八,

謂神庭、上星、自會、前頂、百會、後頂、強問、腦戶八穴也。其正髮際之中也。神庭在髮際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脈三經之會,禁不可刺,若刺之令人癲疾,目失睛,若灸者可灸三壯。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容豆。自會在上星後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前頂在自會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骨問陷者中。百會在前頂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脈足太陽之交會。後頂在百會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強閒在後頂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腦戶在強問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不可灸。此八者并督脈氣所發也,上星、百會、強間、腦戶各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上星留六呼,腦戶留三呼,餘并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腦戶不可灸,《骨空論》注云不可妄灸。

面中三,

謂素髏、水溝、齦交三穴也。素髏在鼻柱上端,督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水溝在鼻柱下人中,直唇取之,督脈手陽明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督脈任脈二經之會,可逆刺之,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此三者正居面左右之中也。

大椎以下至屍尾及傍十五穴。

脊椎之閒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會陽十五俞也。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三陽-魚督脈之會。陶道在項大椎節下問,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身柱在第二#14椎節下問,俯而取之。神道在第五椎節下問,俯而取之。靈臺在第六椎節下問,俯而取之。至陽在第七椎節下問,俯而取之。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中樞在第十椎節下問,俯而取之。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問,俯而取之,禁不可灸,令人樓。懸樞在第十三椎節下問,俯而取之。命門在第十四椎節下問,俯而取之。陽關在第十六椎節下閒,坐而取之。腰俞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長強在脊骯端,督脈別絡少陰二脈所結。會陽穴在陰尾骨兩傍。几此十五者,并督脈氣所發,腰俞、長強各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二寸,《水穴論》注作二分,腰俞穴《繆刺論》注作二寸,《熱穴》注作二寸,《刺熱》注作二分,諸注不同。雖《甲乙經》作二寸,疑大深,與其失之深,不若失之淺,宜作二分之說。留七呼。懸樞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會陽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餘并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陶道、神道各留五呼。陶道、身柱、神道、筋縮可灸五壯,大椎可九壯,餘并可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靈臺、中樞、陽闡三穴#15。

至鱖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通項骨三節,即二十四節。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今少一穴。

喉中央二,

謂廉泉、天突二穴也。康泉在頜下結喉上舌本下,陰維任脈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天突在頸結喉下同身寸之四寸,中央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低針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膺中骨陷中各一,

謂環璣、華蓋、紫官、玉堂、羶中、中庭六穴也。漩璣在天突下同身寸之一寸,華蓋在談璣下同身寸之一寸,紫官、玉堂、擅中、中庭各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并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各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壯。

鳩尾下三寸,胃院五寸,胃院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

新校正云:詳一字疑誤。

腹脈法也。

鳩尾,心前穴名也。其正當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烏尾形,故以為名也。鳩尾下有鳩尾、巨闕、上院、中院、建里、下院、水分、齊中、陰交、脖腴、丹田、關元、中極、曲骨十四俞也。鳩尾在臆前,蔽骨下同身寸之五分,任脈之別,不可灸,刺人無蔽骨者,從歧骨際下行同身寸之一寸,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一寸半。為鳩尾處也。下次巨闕、上院、中院、建里、下院、水分遞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上院則足陽明手太陽之會,中院則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三脈所生也。齊中禁不可刺,若刺之使人齊中惡瘍,漬矢出者死不治。陰交在齊下同身寸之一寸,任脈陰衝之會。脖腴在齊下同身寸之一寸半。丹田,三焦募也,在齊下同身寸之二寸。關元,小腸募也,在齊下同身寸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也。中極在關元下一寸,足三陰之會也。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同身寸之一寸,足厥陰之會。凡此十四者,并任脈氣所發。建里、丹田并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五分十呼。上院、陰交并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下院、水分并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中院、脖腴并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二分,曲骨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半,留七呼,餘并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二分。若灸者,關元、中院各可灸七壯,齊中、中極、曲骨各三壯,餘并可五壯。自鳩尾下至陰閒,并任脈主之,腹脈法也。新校正云:據此注云餘并刺入一寸二分,關元在中,與《甲乙經》及《氣穴》、《骨空》注刺入二寸不同,當從《甲乙經》之寸數。

下陰別一,

謂會陰一穴也。自曲骨下至陰,陰之下兩陰之問則此穴也,是任脈別絡俠督脈者衝脈之會,故日下陰別一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七呼作三呼。

目下各一,

謂承泣二穴也。在目下同身寸之七分,上直瞳子,陽踏任脈足陽明三經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不可灸。

下唇一,

謂承漿穴也。在頤前下唇之下,足陽明脈任脈之會,開口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六呼。

齦交一。

齦交,穴名也。所在刺灸分壯與脈法同。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

謂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六穴,左右則十二穴也。幽門俠巨闕兩傍相去各同身寸之半寸陷者中,下五穴各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并衝脈足少陰二經之會,各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若灸者可灸五壯。新校正云:按此云各刺入一寸,按《甲乙經》云幽門、通谷刺入五分。

俠齊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謂中注、髓府、胞門、陰關、下極五穴,左右則十穴也。中注在肓俞下同身寸之五分,上直幽門,下四穴各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并衝脈足少陰二經之會,各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若灸者可灸五壯。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

足少陰舌下二穴,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是日月本,左右二也。足少陰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急脈在陰髦中,陰上兩傍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按之隱指堅,然甚按則痛引上下也。其左者,中寒則上引少腹,下引陰九,善為痛,為小腹急中寒。此兩脈皆厥陰之大絡通行其中,故日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可灸而不可刺,病疝少腹痛,即可灸。新校正云:詳舌下毛中之穴,《甲乙經》無。

手少陰各一,

謂手少陰郵穴也。在腕後同身寸之半寸,手少陰郵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左右二也。

陰陽嬌各一,

陰踏一,謂交信穴也。交信在足內踝上同身寸之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踏之郵,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陽踏一,謂附陽穴也。附陽在足外踝上同身寸之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問,饉取之,陽踏之郵,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左右四也。

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經之所存者多,凡一十九穴,此所謂氣府也。然散穴俞,諸經脈部分皆有之,故經或不言,而《甲乙經》經脈流注多少不同者以此。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三十三竟

#1與:『與』下原有『注」字,據顧本刪。

#2三:顧本作『二』。

#3二:顧本作『三』。

#4二:原作『三』,據顧本改。

#5三:顧本作『五」。

#6彼:原作『上』,據顧本改。

#7在太乙下同身寸之一寸,天櫃在滑肉門:此十六字原脫,據顧本補。

#8孫:原作『係』,據顧本改。

#9二:顧本作『一』。

#10一:原作『下』,據顧本改。

#11少:頗本作『太』。

#12法:原脫,據顧本補。

#13一:原作『二』,據顏本改。

#14二:顧本作『三』。

#15穴:原作『陽』,據顧本改。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