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杂症(3)
战汗,邪先表后里,忽得战汗,经气舒泄,当即脉静身凉,烦渴顿除。若应下失下,气消血耗,欲作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敝,但能陷降,不能升发也。次日当期复战,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以正气脱,不胜邪也。战而厥回无汗者,真阳尚在,表气枯涸也,可使渐愈。战而不复,忽痉者必死。凡战不可扰动,但可温覆,扰动则战而中止,次日当期复战。(凡战而汗不出,宜大剂归、地加参内托。)自汗,不因发散,自然汗出,邪欲去也。若身热大渴,脉长洪而数,宜白虎汤,得战汗方解。若下后得自汗,数日不止,热甚汗甚,热微汗微,此表有留邪,实病也,邪尽汗止。如不止者,柴胡汤佐之,表解汗当自止。设有三阳经证,当照前用本经药加减法。若误以认表虚自汗,用实表止汗之剂则误矣。有里证,时当盛暑,宜白虎汤。若面无神,唇刮白,表里无阳证,喜饮热,畏冷,脉微,忽自汗为虚脱。
夜发昼死,昼发夜死,急当峻补,补不及者死。大病愈后数日,每饮食及惊动即汗,此表里虚怯,宜人参养荣汤∶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归身、白芍、知母、陈皮、甘草,黄 倍加。
盗汗,里证下后得盗汗者,内有微邪也。凡人目瞑,卫气行于阴,今内有伏热,两阳相搏,则腠理开而盗汗出。若伏热一尽,盗汗自止。如不止,柴胡汤佐之。柴胡(三钱)、黄芩(一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一钱)、大枣(二个),煎服。
愈后脉静身凉,数日后反得盗汗及自汗,属表虚,宜黄 汤∶ 黄 (三钱)、五味(三钱)、当归、白术、(各一钱。)甘草(五分。)仍不止,加麻黄根(一钱五分)。如有热者属实,不宜用此。
狂汗,邪将去而欲汗解,因其人禀素壮,阳气盛,不能顿开,(三句当改云∶阳浮盛于表,躁扰不宁。)忽然坐卧不安,发狂躁,少倾大汗而躁止,脉静身凉,霍然而愈。
发斑,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为斑。若下之,内壅一通,则卫气疏畅,透表为斑,而邪外解矣。若下后斑渐出,不可更大下,设有宜下证,少与承气汤缓缓下之。若复大下,中气不振,斑毒内陷则危,宜托里举斑汤∶白芍、当归、(各一钱。)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穿山甲(炙黄二钱。)水、姜煎服。如下后斑渐出复大下,斑毒复隐,反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脉渐微者危,本方加人参一钱,补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发斑者,设有下证,少与承气汤,须从缓下。
热结旁流,久痢清水,夺液不得汗。疫证失下,或挟热下利,脉沉,久不下之,致津液枯竭,后虽下,里证去矣。脉虽浮,宜汗而不得汗,此为夺液无汗。然里邪既去,但得饮食少进,十数日后,中气利下。当作战汗而解。(可滋其阴,阴液内充外溢,自然得汗。)
瘟疫杂病论
舌白胎,邪在膜原也。若变黄胎,邪入胃也,胎黄宜下。黑胎邪毒在胃,宜下,下后二三日,黑皮自脱。有一种但舌黑而无胎,此经气,非下证也。妊娠有此,阴证亦有此,不可下。(经血瘀热或寒凝,皆舌黑,以在经不在胃故无胎,故不可下。)下后里证去而舌尚黑,胎皮未脱,不可再下。若无下证,设见离离黑色者危,急补之。舌芒刺,热伤津液,此疫毒最重者,急下之。若老人微疫无下证,舌上干燥生胎刺,用生脉散生津润燥,胎刺自去。舌裂,日久失下多有此证,急下裂自满。舌短、舌硬、舌卷,皆邪气盛,真气亏,急下之,舌自舒。白胎干硬如砂皮,急下之。
唇燥裂,唇焦色,唇口皮起,口臭,鼻如烟煤,胃热多有此证,当下。鼻孔煤焦,急下之。若唇皮起,仍用别证互较,慎下之,无遽也。
口渴,详有下证者下之,邪去而渴自减,若用生津止渴药,无效也。如大汗脉长洪而渴,未可下,宜白虎汤,汗更出而身凉渴止。
目赤,咽干,气喷如火,小便赤黑作痛,小便臭,扬手踯足,脉沉数,皆内热也,当下之。
心下满,心下高起如块,心下痛,腹胀满,腹痛按之愈痛,心下胀痛,皆宜下,气通则已。
头胀痛,详有下证者下之。若初起头痛,别无下证,未可下。
小便闭,行大便则小便通,利水药无益也。
大便闭,下之无辞,若老人及素弱人,用蜜胆导法。
大肠胶粘,下之自愈。协热下利,宜下。
四逆脉厥体厥,此气闭也,宜下之。下后反见此证者为虚脱,宜补。(脉厥,无脉也。体厥,身冷也。)
瘟疫杂病论
下后脉浮。既下矣,脉浮而微数,身微热,神思或不爽,此邪热浮于肌表,虽无汗,宜白虎汤汗解之。若大下数下,脉空而数,按之如无,白虎汤加人参,覆杯则汗解。(似当加归、地。)下后脉浮而数,宜汗不得汗;或迁延五六日脉证不改,终不得汗;或素有亏虚也;亦或利久使然。用加人参白虎汤,得汗而解。
下后脉复沉。既下,脉宜浮,是汗解兆也。今不汗而脉复沉,余邪复入胃也,宜更下之。
更下后脉再浮,仍当汗解,宜白虎汤。
下后病愈数日复发热,此非关饮食劳役,勿归咎于病患也。此余邪匿而复发,必然之理,再少下之即愈,勿用大剂也。
下后身反加热。下后当身凉,今反加热,此结开而气通,郁阳伸越也。即如炉中伏火,拨开虽焰,不久自熄。此与下后脉反数义同。若无下证,而妄下之过早者,其发热乃病势,原当逐渐发热,非因误用承气更加发热也。日后邪气传胃,有下证者,宜更下之。
下后脉反数,应下失下,口燥舌干而渴,身热反减,四肢时厥,欲得近火拥被,此阳气壅伏也。既下矣,厥回不冷,脉大而加数,舌亦不干渴,此里邪去,阳气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汤∶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去花粉,去知母,加葛根,随其性而升泄之。
下后数日,舌上复生胎刺,邪未尽也,再下之。胎刺未去,然已软,但热渴未除,更下之。胎刺既去,日后又热,仍宜下之。其中或缓或急,或轻剂或重剂,或兼用柴胡清燥汤、犀角地黄汤,至投承气汤,或宜多与,或宜少与,宜临证斟酌。
下后病全愈,但腹中有块,按之痛,气时不利,常作蛙声,此邪气尽而宿结未除也。不可攻,徒损无益,待胃气平复,自能润下。(或滋阴,下润自通。能食者,新致则陈自推。)下后腹满去,思食知味,而热未除,脉近浮,此表尚有余邪也,当得汗解。如不汗,以柴胡清燥汤和之。复不得汗者,以渐而解也,勿苛求其汗。
战汗后复下后,越数日腹痛不止,欲作滞下也。勿论已见病未见病,宜芍药汤∶白芍、当归、(各一钱)。槟榔(二钱)、浓朴(一钱)、甘草(七分)、里急后重加大黄(三钱)、红积倍白芍,白积倍槟榔。
下后自汗不止。(详自汗下。)下后盗汗。(详盗汗下。)下后斑渐出。(详发斑下。)下后斑出,复下斑反隐。(详发斑下。)下后或数下亡阴。瘟病有宜下者,不得已数下之,致两目涩,舌枯干,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由其人素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荣汤∶知母、花粉、当归身、白芍、陈皮、地黄汁、甘草,灯心煎服。如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荣汤∶知母、当归、白芍药、生地、大黄、枳实、浓朴,姜煎服。如表有余热,宜柴胡养荣汤∶黄芩、陈皮、柴胡、甘草、当归、白芍、生地、知母、花粉,姜、枣煎服。如痰涎涌甚,胸膈不清,宜贝母养荣汤∶知母、花粉、栝蒌仁、贝母、橘红、白芍、当归、苏子,姜煎服。(忌参、术。)下后余热不能顿除,以膜原之邪未尽,传胃故也。当宽缓两日,以柴胡清燥汤缓剂调理。
下后反痞。下后痞应去,而反痞者,虚也。其人素弱,或新病初起,脾失健运故也。再用行气药则非矣,宜参附养荣汤∶当归、白芍、人参、炒干姜、(各一钱。)生地黄(三钱)、炮附子(七分)。若果是虚,一服必愈。虚实宜辨,表虽微热,脉不甚数,口不渴者,是虚痞。若潮热口渴,脉数者,是实痞,实痞宜再下之,用此则大害。
下后反呕。下后呕宜去而反呕,此胃气虚寒,少食便吞酸,宜半夏藿香汤,一服呕止。半夏(一钱半)、藿香、炮姜、陈皮、白茯苓、白术(各一钱)、甘草(五分),姜煎服。
下后脉浮,宜汗不得汗。(见夺液不得汗条。)下后夺气不语。下后气血俱虚,神思不清,惟向里睡,似寐非寐,似寤非寤,呼之不应,此正气夺也。与其服药不当,莫如静守。宜人参养荣汤补之,能食者自然虚回,前证自愈。设不食者,病转加,法当峻补。
瘟病兼证论
吐蛔,此胃热也,必非脏寒。乌梅丸、理中汤万不可用,但用调胃承气,蛔自愈。
蓄血。疫久失下,血为热搏,败为紫黑,溢于肠胃,漱水不咽,小便利,大便黑,是其候也。宜桃仁承气汤∶大黄、芒硝、桃仁、当归、芍药、丹皮。服此药热除为愈。若余热尚存者,宜犀角地黄汤∶地黄(五钱,捣烂加水绞汁,其渣入锅煎)、白芍(一钱半)、丹皮(一钱)、犀角(一钱)、同地黄汁服。
发黄。疫邪传里,移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而发黄,身目如金,宜茵陈汤∶菌陈(一钱)、山栀(二钱)、大黄(五钱)、姜煎服。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筋惕肉 ,肢体振战,目睛不了了,皆为耽搁失下,或用缓药 迟之故,此元神将脱也。补之则毒甚,攻之则气已虚,危证也。不得已,勉用黄龙汤∶大黄、浓朴、枳实、芒硝、人参、地黄、当归。或用人参养荣汤亦可,但虚候少退即宜屏去,勿久用也。
服药不受,额汗,肢冷振战,心烦,坐卧不安,此中气亏,不能胜药也,名药烦。急投姜汤立已,或药中多加生姜煎服,则无此状矣。更宜均药为两三次服,以防呕吐。
服承气汤全不行,或次日方行,或半日仍吐原药,此因中气亏不能运药也,大凶之兆,宜加生姜、人参,以助胃气。然有病重剂轻,亦致不行,不在此例。
思冷冻饮料,热渴甚也。勿论四时,宜量与之。若尽意饮,则水停心下矣。
虚烦,坐卧不安,手足不定,六脉不显,尺脉不至,此元气不能主持,法当大补。
神虚谵语。未下之前谵语,必有内热烦渴之证,此为实病,宜下。既下之后,数日内谵语不止,此元神未复也,急宜清燥养荣汤。
协热下利,泄泻稀粪,色必赤黄,或焦黄,此胃不留邪也。一二日利止热退为病愈,利不止者宜小承下之,而利自止。若利止一二日,忽烦渴,又泄,此伏邪又发也,仍照前治。
大便闭结,内热故也,宜下之,诸病如失。
呃逆有寒有热,以本证参之。热则白虎、承气,寒则四逆汤。
热结旁流。先便闭后纯利清水,全无粪,此粪结于内也,宜承气汤下结粪而利自止。若服药后,结粪不下,仍利臭水,邪犹在也,病必不减,再下之。
大肠胶闭,极臭如粘胶,而却不结,此热极也,不下即死。
小便赤色,胃热也,宜调胃承气汤。
小便急数白膏如马遗,膀胱热也,宜猪苓汤∶猪苓(二钱)、泽泻(一钱)、滑石(五分)、甘草(八分)、木通(一钱)、车前(二钱)。
小腹按之硬痛,小便自调,此蓄血也,桃仁汤∶桃仁(三钱)、丹皮、当归、赤芍、(各一钱)。阿胶(二钱)、滑石(五分)。
脉厥,神色不败,言动自如,别无怪证,忽六脉如丝,甚至于无,或一手先伏,此失下气闭故也,宜承气汤缓缓下之,六脉自复,忌生脉散。
愈后诸证论
愈后大便久不行,作呕不进食,此下格病也。宜调胃承气热服,下宿结而呕止。
愈后数日,腹痛里急,此下焦伏邪,欲作滞下也,宜芍药汤∶白芍、当归、浓朴(各一钱)、槟榔(二钱)、甘草(七分)。
愈后大便数日不行,别无他证,此虚燥也。切不可攻,宜蜜导法,甚则宜六成汤∶当归(一钱半)、白芍、麦冬、天冬、(各一钱。)地黄(五钱)、肉苁蓉(三钱)、日后更燥,宜六味丸减泽泻。
愈后五更夜半作泻,其脉迟细而弱,此命门阳虚也,宜七成汤∶故纸(三钱)、炮附、白茯苓、人参、(各一钱。)五味(八分)、甘草(五分)。愈后更发者,八味丸倍加附子。
愈后微渴微热,不思饮食,此正气虚也,强与之即为食复,渐进稀粥,以复胃气。
愈后能饮食,肢体浮肿,此气复也。胃气大健则浮肿消,勿误为水气。若小便不利而肿,乃是水肿,宜济生肾气丸。
愈后因劳而复发热,宜安神养血汤∶茯神、枣仁、白芍药、当归、远志、桔梗、地黄、陈皮、甘草、圆眼肉。
愈后伤食,吞酸嗳气而复热,轻则少食,重则消导,自愈。若无故自复,此前邪未尽除也,稍与前证所服之药,以彻其余邪自愈。
妇人小儿瘟病论
经水适来而瘟,邪不入胃,入于血室,至夜发热谵语,或止夜热而不谵语,宜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地。
经水适断而瘟,宜柴胡养荣汤,与适来有虚实之别。
妊娠瘟病,宜下者,照前法下之,毋惑参术安胎之说而用补药,则大凶矣。但下药得下则已,勿过剂也。
小儿瘟病,遇时气盛行,发热、目吊、惊搐、发痉,是也。宜太极丸∶天竺黄、胆星、(各五钱。)大黄(三钱)、麝香(三分)、冰片(三分)、僵蚕(三钱),糯米饭丸,如芡实大,朱砂为衣。凡遇疫证,姜汤下一丸,神效。
补遗病论
疫兼痢,发热身痛,渴躁满吐,最为危急,宜槟芍顺气汤∶槟榔、白芍、枳实、浓朴、大黄,生姜煎服。
疫兼水肿,宜小承气下之。
阳证似阴,外寒而内热,则小便必赤,最易辨也。
阴证似阳,此伤寒有之,瘟病无有也。
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