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思想政治工作稳步发展(1949年10月-1957年10月)(12)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能做到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主义方向的保证。一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地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十对矛盾,分析了这些矛盾的辩证关系,阐述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政策和方法,其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这些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谈到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矛盾时,他认为经济问题也会演变成为政治问题,告诫广大领导干部不能再犯苏联的错误,工作中少走弯路避免盲目性,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他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兼顾各方面利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他提出了针对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法原则,努力做好后进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告诫全党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要虚心地、全面地、批判地向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学习,这才是共产党人马列主义的态度。总之,《论十大关系》是一篇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也是一篇如何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文献。二是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前者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的方法去解决,“团结—批评—团结”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这一学说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首先,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指明了方向;其次,把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核心位置;再次,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关系的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最后,提出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思想教育内容。总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毛泽东这一理论创新的成果对我党以后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三是周恩来的《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以自我批评的精神和丰富的革命经历,阐明了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明了知识分子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树立革命立场、观点和态度;明确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学习,深入实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周恩来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又进一步阐述了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不仅提高了全党对知识分子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而且为知识分子继续进行自我改造和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丰富了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对党在以后不同历史时期处理知识分子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四是刘少奇的《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以及依据他的意见在中共中央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第一次系统地、明确地规定了党员的八个基本条件,成为党员行为规范的客观标准,集中地体现了党成为执政党后对党员提出的更高要求,这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此,这八个基本条件被列入党章,作为建党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思想理论,不仅为我党的党建理论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新时期,这些思想理论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仅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的重任,率领党和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能够在新中国建立后,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他们的理论成果不仅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品质。
第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党一度照搬苏联模式,缺乏治国经验,面对国际政治压力,急于摆脱经济社会十分落后的状况,表现在实践上,往往以“大运动”和“大批判”的方式解决纷繁复杂、千差万别的思想问题、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简单、粗暴,有时陷入困境,为以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重大挫折埋下了隐患。一是对梁漱溟的批判。毛泽东对梁漱溟提出关注农民问题、关注乡村问题和统筹兼顾的建议,斥之为“班门弄斧”和“反动思想”,是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是对农民施“小仁政”,而不施发展重工业和打美帝的“大仁政”,是“分裂”和“破坏”工农联盟。由此,酿成了对梁漱溟的严厉批判。二是对邓子恢的批判。面对合作化步伐过快,工作过粗,损害了农民利益的局面,邓子恢提出了缩、的三字方针,毛泽东认为“像小脚女人”“赶不上”“停、发”,运动。对邓子恢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发展的主张,不适当地提高到路线斗争的高度进行批判,而通过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把合作化运动中“左”倾冒进情绪推向了高潮。三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由于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使刚刚开始的自由学术问题成为全国性政治大批判,批判对象居然涉及已经作古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人。这次批判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又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四是对俞平伯、胡适的非科学性批判。这次批判运动是从批判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方面的“唯心主义”观点开始的。根据毛泽东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的指示,对俞平伯的批判很快发展成为对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清除胡适的反动哲学遗毒》的文章,由于胡适的实验主义观点涉及许多学科,所以,批判很快从文学艺术领域扩大到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建筑学、医药学等各个领域。这样的批判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缺乏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冷静的客观评论,对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毫无益处。五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和胡风“反党集团”的蒙冤。新中国成立后对胡风的批判分为两个阶段,1955年5月以前主要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1955年5月以后则是把胡风作为反革命分子和反革命集团的头子对待,主要是揭露、批判他的反革命罪行。文艺界整风时,认为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是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后认为他有宗派主义,把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纳入政治斗争的轨道。随后,《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批判文章,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又一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郭沫若的《反社会主义的胡风纲领》一文,将思想上的批判扩展到政治领域。毛泽东定性胡风等人为“反党集团”,《人民日报》连续三次刊登“胡风反党集团”的材料,进行全国声讨,此案株连甚广,最后胡风等人被投入监狱。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解决思想问题的做法,严重挫伤了一些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种大批判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些沉痛的历史教训,党和人民永远不能忘记。
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能为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开展又能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的一大优势。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我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让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跟随共产主义事业,从而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之后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国内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不同历史阶段工作目标的实现,团结能够团结的力量,孤立反动势力,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新中国成立前,我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条件极其艰苦,处在极其严峻的国内环境中,经济条件差,社会环境更恶劣,我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日军、日伪军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和迫害。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巩固,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正因为这个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光明正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民政权的保障下开展得非常顺利,迅速地在全国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建立后,我党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理顺民众情绪,从而又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一启示为我党长期巩固其在我国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