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图全解菜根谭(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花尚好色 人行好事◎

【原文】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译文】

春天到来时,风和日丽,花草树木都会争奇斗艳,为大自然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林间的鸟儿也会婉转啼鸣出美妙的乐章。读书人通过努力出人头地,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如果不思考写下不朽的篇章,为世间多做几件善事,那么他即使能活到百岁,也宛如没有在世上活一天一样。

【精读解析】

“君子幸列头角”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运的事,但是如果这个人止步于此,他原有的才学和德行就会慢慢地被抽空,而他的生活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肤浅和狭隘,从而让人生归至原点。《菜根谭》在此处提醒“幸列头角”的人,实际上也在提醒所有的人学会让幸运增值。具体说来,就是趁自己幸运或者有些财权时,多做一些善事,多布一些德政,这样,我们的幸运就会升值。

随侯珠与和氏璧是中国珠宝玉石文化中最重要的代表。古有“得随侯之珠与和氏璧者富可敌国”之说。由此可见,隋侯珠有极高的价值。隋侯珠的来历也非常有传奇色彩。

姬姓诸侯随侯有一次出使齐国,途中见一蛇被困在热沙滩上打滚,头部受伤流血。随侯怜悯,急忙以药敷治,然后用手杖将其挑至水边,让它恢复体力后游去。

一天夜里,随侯从梦中惊醒,发现那只巨蛇口里衔着一颗硕大溜圆的珍珠盘在他的床头。巨蛇见他醒来便放下珍珠离去。原来巨蛇为报答随侯的救命之恩,特意从江中衔来一颗硕大的珍珠给他,这就是“随侯珠”。

随侯珠直径一寸,纯白色,夜里发光,可以照耀全室。

随侯举手的善行,却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回报。世间善有大小,真心行善的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人要及时行善,一个人的善行才是无穷回报的泉眼。人要让随时随地的行善成为一种习惯,在不断行善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人生的道路会因为一个人的付出越走越广。善行是一个人在世间刻下的“一”,虽然很小,但随着岁月不断在后面添加。一个总感觉不到生活之美的人,还有那些不明白自己之于他人价值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懂得付出、空等回报的人。

我们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付出的举手投足间。一味乞求时,永远不知什么叫满足。付出时,才为人格的完美而欣慰;为对他人有所奉献而感到充实;为人们投来感激的目光而自豪、满足。

在我们的生活中,善行和付出可以融洽人际关系,进而增进社会的和谐。曾经有位学者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可以匡扶世间的正义,能够为人和社会带来无限福荫。不管是大善还是小善,只要为善,善因便可得善果。对他人施以善、赐予福,本不求回报,可心却瞬间变得愉悦而坦然,而他人也会因为你的善而感到心情舒畅,这是一种心灵上的互相慰藉。如果人与人之间能自然流露真善美,那么世间就没有斤斤计较、没有怒目相对,没有叱喝争斗,天下自然就会太平,生活就会充满幸福。

◎舍勿处疑 恩不图报◎

【原文】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译文】

既然要作出牺牲,就不要过多地计较得失而犹豫不决,过多计较得失,那么这种自我牺牲的志节就会蒙上羞愧;既然要施恩于人,就不要希望得到回报,希望得到回报,那么这种乐善好施的善良之心也会失去价值。

“舍己”“施人”这种奉献的美德不仅能给人以方便,还能让我们在付出时收获心灵的幸福和满足。

但是奉献如果以索取回馈为初衷,不仅美德的光芒会变得暗淡无光,奉献本身也就成了一种谋取虚荣和利益的逢场作戏。所以首先要学会淡忘自己的功劳,才不会让美德变质。

【精读解析】

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赵国,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唐雎对信陵君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破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仓促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

信陵君说:“我谨遵你的教诲。”

信陵君杀死晋鄙、保住赵国的义行是一种“施人”之举,接受赵孝成王的礼遇厚待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唐雎却让信陵君忘记救赵的事情。表面上看来唐雎的建议无非是让信陵君放弃理所应得的酬劳,实则是在教他高明的处世哲学——淡忘功劳。

“舍己”“施人”都是奉献的美德。这种美德,不仅能给人以方便,还能让我们在付出时收获心灵的幸福和满足。当我们为了别人作出牺牲和付出,首先要学会淡忘自己的功劳,才不会让美德变质。

世事变幻,人生起伏,为了生活,愚者接受酬劳。智者功成身退,不为自己邀功。

西汉宣帝刘询当政时,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及邻近各郡发生饥荒,盗贼蜂起,郡太守们不能制止。宣帝要选拔一个能够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都推荐龚遂,宣帝就任命他为渤海郡太守。

当时龚遂已经七十岁了。皇上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不像有本事的样子,心里颇看不起他,便问道:“你能用什么法子平息盗寇呀?”

龚遂回答道:“辽远海滨之地,没有沐浴皇上的教化,那里的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而官吏又不关心他们,因而那里的百姓就像是陛下的一群顽童,偷拿陛下的兵器在小水池边舞枪弄棒一样打斗了起来。现在陛下是想让臣把他们镇压下去,还是去安抚他们呢?”

宣帝一听他讲的这番道理,便神色严肃起来,说:“我选用贤良的臣子任太守,自然是想要安抚百姓的。”

龚遂说:“臣下听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像整理一团乱绳一样,不能操之过急。臣希望丞相、御史不要以现有的法令一味束缚我,允许臣到任后诸事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宣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驿传将龚遂送往渤海郡。

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要来上任,便派军队迎接、护卫。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并向渤海所属各县发布文告,将郡中追捕盗贼的官吏全部撤免,凡是手中拿的是锄、镰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拿问,手中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

龚遂单独来到郡府。闹事的盗贼们知道龚遂的教化训令后,立即瓦解散伙,丢掉武器,拿起镰刀、锄头种田了。

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也因此名声大振。龚遂有一个属吏王先生,终日沉溺在醉乡之中。龚遂受召回长安,王先生要求随同前往,龚遂并没有拒绝他。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在功绩面前沾沾自喜,难以把持住自己,这是人类天生的弱点,也是招致灾祸的常见原因。保持冷静的态度,谦虚处世、低调做人就会减少别人的嫉恨。

纵观而论,“舍勿处疑,恩不图报”在道德的角度来看,是对奉献美德的升华;在立身处世的角度来看,则是明哲保身的办事策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代人也应该从中吸取为人处世、立德修身的经验。按照自己的本心去付出,也按照虚境的原则选择淡忘曾经施人恩惠。

不要因计较付出的得失而犹豫不决,更不要为了索取回报而显得矫揉造作。这样我们的人品修养和人际关系,就会像自然生长的鲜花一样赢得别人由衷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