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改变女人一生的20堂心理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再见!我的童年

那个年代的小升初,完全没有什么择校压力——一个市里的中学就那么两所,没多大挑头儿。小米所在的矿二小,是矿上开办的子弟小学,不出意外的话,基本就是整锅端着升入对应的矿二中,小米父母没啥文化,也打算随个大流。教书的二姨想得长远,觉得凭借小米的好成绩,应该去读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市一中。女儿能有个更好的前景,妈妈自然不会反对,一再敦促着小米多用功。小米心中窃喜,暗忖着正合我意。市一中就在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段,小米站在大铁门外往里瞅过几次:干净整洁的操场,气派的教学楼,围墙边绿草如茵,花坛里姹紫嫣红,漂亮得像一座大花园。小米一眼就相中了那所学校,无数次幻想着自己以尖子生的姿态骄傲地跨过那从不对外人开放的大铁门,未来的三年里,在庄严的教学楼里上课下课,在崭新的操场跑道上挥洒汗水……几次这样想着,小米都偷偷地笑出声来。美好的未来已画卷般在小米眼前徐徐展开,她瞄准了日渐清晰的目标,更加抖擞振奋了精神。

可宿命的指掌从来不会尽如人意,就在这关键的当口儿,小米家里突发了一场变故。爸爸在井下工作的时候,不幸遭遇瓦斯爆炸,虽然几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年轻轻的就失去了重体力劳动能力。妈妈整日唉声叹气,家里愁云惨淡的,压得人几乎透不过气来。几个月后,爸爸伤愈出院,当天晚上就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搬回农村老家,去那里谋个营生。爸爸妈妈的老家都在农村,打小跟随爷爷姥爷出来闯关东,几十年没回去过了,老家到底怎么样呢?谁心里都没个底。况且这里还有舅舅、姑姑、姨姨一堆熟稔的亲戚,当然据说老家也有一套相同的亲友团配置,甚至人数更多,但小米见都没见过他们,更谈不上亲近。

小米打心眼儿里一万个不愿意离开这片生养过她的土地。但在命运转变的面孔背后,大人们都被尘世的翻云覆雨手无情捉弄着,更何况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就在小米抓心挠肺受尽煎熬的同时,那个残酷的返乡计划正在一步步地推行着。爸爸四处奔波办理着病退手续,妈妈开始着手拾掇家里的东西,哥哥在忙着跟小伙伴们道别。只有小米,在每个太阳升起的早晨,都要狠拧一把自己的胳膊,她多么希望一切只是一场梦,爸爸的伤病、妈妈的无奈,还有她即将离开这片热土。小米还是会站在市一中的铁门外向里张望,她依然幻想着有一天爸爸会突然撤回那个荒谬的决定。当妈妈把衣服细软塞进带锁的箱子,用胶带纸打着圈地捆好,放在自行车后座上,驮到邮局一件件邮走;当爸爸不再上班,早出晚归,托人送礼,一门心思只忙着退休的事情……小米开始一点点绝望,手足无措地等待着那一天的来临……

小米永远也忘不了六年级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她如愿拿到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却再也不能以尖子生的姿态骄傲地升入市一中,因为父母的返乡计划,举家向南迁,她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了。正是在那一年,小米懂得了很多事情都不是人力所能操控的,你永远不会万事如意,即使你付出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

最后一箱行李也被邮走了!入夜,小米和衣躺在炕上,身旁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发出悠长的呼吸声。她仰面躺着,独自睁着大大的眼睛,在微弱的光线下,扫视着头上略微泛出黄色的棚顶——每到过年,家里都会买来对开的白纸,白面加水搅成糨糊,挨着排细细地将平房的天棚顶再糊上一层,亮亮堂堂、干干净净。小米略微转了转头,环视着被搬空了家具、空荡到有点怕人的四周:外屋地上摆了不知多少年的酸菜缸;锈红斑驳“滴滴答答”渗着水的水龙头;花布窗帘被摘下后露出来的小小后窗,小米常和哥哥在那里钻来钻去地玩着捉迷藏。后窗外是一大片妈妈开出来的菜地,到了秋天,高高低低的秧子上错落有致地挂满了西红柿、黄瓜、茄子和豆角,黄瓜的小刺尖尖的,头上顶着鹅黄的小帽;大大小小的西红柿里,小米最爱那种桃心形状的牛角柿子,俏生生的,肥美多汁……小米想着亲手一层层糊过的天棚,想着酸菜缸,想着后窗和自己家还没成熟的菜地,脸上歪歪斜斜地蜿蜒着咸咸的液体。墙角处,小米围剿了好几次都没消灭掉的那只蜘蛛,正爬来爬去忙着结自己新的网……

第二天,趁着妈妈准备路上干粮的工夫,小米手脚并用攀上了门前的岩石山顶。她把手圈在嘴边,悲情地大喊:“我,小米,就要走啦!再见了,所有的人!”末了,恋恋不舍地俯瞰了一眼自家的小院,在妈妈的连声催促中,跌跌撞撞地下了山。

那时的绿皮火车,似乎永远是那么拥挤。没办完的退休手续拖住了爸爸的脚步,妈妈肩上扛着两个大包袱,左手抓着哥哥,右手紧紧地攥住小米,在人群中艰难地钻来挤去。矮个子的小米觉得自己始终走在熙熙攘攘的屁股后头,有人喊叫,有人奔跑,到处是嘈杂声。终于找到了对应的车厢,车门口却拥着一大群人,你推我挤,堵得谁也上不去。妈妈无奈地叩开邻近的一扇车窗,哀求着想把小米从窗户递进去。小米被妈妈和哥哥推着屁股,被车里的人拽着胳膊,硬塞进了蒸笼般的车厢,接着是哥哥、妈妈,艰难地从窄小的车窗里一一挤了进来。妈妈浑身上下像被水泼过似的,一边忙不迭地向人道谢,一边靠在车座椅上,承受着背后人群又推又搡的压力,把两个孩子揽在身前,总算是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车终于开了!小米肉饼似的夹在妈妈和哥哥中间,除了能艰难地低头瞅瞅自己的脚之外,啥也看不见。她感受着车身下“吭哧吭哧”吃力的脚步声,不知道这样劳累过度的火车,何时才能把他们驮到那个遥远的地方。火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小米只是没黑没白地困倦着,似乎像这样站立着睡过去一阵,却依旧能清楚地听见停车、开门、上人、下人的声音……走了不知是一天还是两天的时候,娘儿仨终于找到了个宽敞地方:两节车厢接头处摊着一个煤堆,本来是几个泥水匠打扮的男人占据的地盘,幸亏妈妈机警,瞅见他们下车赶紧钻了过来。小米倚在煤堆上,舒展着不知道属于谁的手脚,妈妈有点开心地伸了伸腿:“没事儿,躺吧!回去妈再给你洗。”说着从包袱里翻出几个挤得支离破碎的煮鸡蛋,三个人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小米抱着军用水壶“咕嘟嘟”喝了个饱,妈妈接过壶来只抿了一小口,又宝贝地拧上了壶盖。许是饿了太久的缘故,小米很快就把刚才美美吃进去的东西痛苦地吐了出来,妈妈抱着晕得迷迷糊糊的小米,一下一下捋着她的后背。此后,追随了小米一辈子的晕车的毛病,就是打这儿落下了病根儿。

终于下了火车,又倒了汽车,距离姥姥的村子还有很长一段路。深更半夜的,没有路灯,也没个可以问路的人,妈妈发愁地望向黑黢黢的小路深处,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就在这时,一辆老旧的摩托三轮“突突”地经过,妈妈喜出望外地迎了上去……妈妈、哥哥、小米,还有两个硕大的包袱,东倒西歪地挤在窄窄的三轮车厢里。脸上拂动着浸满青草味道的沁凉凉的风,小米惬意地贴在大包袱上,迎合着乡间小路高高低低上下颠簸的节奏,两个眼皮如胶似漆地腻在一起。正犯着迷瞪,“突突”的发动机声音突然毫无预兆地遁去,车停了下来!开车的中年男人一边嘟囔着烟怎么掉了,一边下了车反身走入黑暗。小米感到妈妈攥着自己的手一下子变得冰凉,坐在另一侧的哥哥,呼吸也渐趋急促。仿佛在一片寂静中等待了整个世纪,男人絮絮叨叨地从黑暗中出现,发动了车子继续向前开了起来。小米听到妈妈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自己也放下心来,舒坦地闭上了眼睛。

走到村口,妈妈千恩万谢地付了车钱,沿着记忆中的小路,很快走到了那扇熟悉又陌生的门前。她觉得一路上支撑着自己的那股劲儿一下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粗重的呼吸、委屈的泪水、瘫软得几乎站不住的两条腿。她抻着衣襟拭了拭眼角,蹲下身来,仔细抹了抹两个孩子的脸,又上上下下拍打一遍尘土,拢了拢头发,叩响了样式老旧的门环……

女人心灵修行课

家,一个平淡无奇却又温馨无比的字眼儿,常常隐在心灵深处,最松弛也最柔软,是疲惫的人生路上最后一片伊甸园。你风光无限时,或许会将她暂时遗忘,但当你挫败了、受伤了、累了,必定会第一个想到她,踉跄着挨过去,心甘情愿地偎在她的身旁。家,只要轻轻吐出这个简简单单的音节,心底就如清风拂过,如涌出一泓温泉,疗伤止痛、慰藉心田。歌德说:“上帝把幸福的一切源泉和能力放入人的感情里。”失去一个家,人就惶惑空虚,没着没落地悬着;拥有一个家,就如根植大地的巨人参孙,迎风破浪,勇往直前。单纯的一个“家”字已如此引人浮想联翩,实实在在的家庭对于人的重要性就更加无须赘言。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家庭是他人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人生启蒙的乐园,他那才刚刚开了个头的生命,一大半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家就是他的一切,是孩童心里的天。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深烙着他的脚印,每一丝风吹草动都与他息息相关。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人口流动性也不断增大,“候鸟族”屡见不鲜。外出务工的父母常会将孩子从老家接到身边;频繁的跳槽及工作调动,都会使孩子跟随家人搬来迁去,反复辗转。搬家这件事,即使对于大人来说,也会产生诸多困扰:厨房、卧室、衣柜、抽屉……林林总总、鸡零狗碎的东西都要一点点收拾,长途跋涉搬到新家后再一件件展开,比对着位置摆放整齐,光是想想就令人头疼不已。更遑论蓬头稚子、家中小儿,对于他们来说,搬家就意味着一场颠沛流离:懵懵懂懂中遭遇放逐,远离了无比熟悉的家园,一步跨进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还没来得及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就被推搡着投入另一段新生活……这样生硬的割裂与剥离,怎能让孩子不惊慌失措,不产生强烈的抵触与焦虑?

正如故事中的小米,一个积极向上的小小少年,美滋滋地计划了做梦都要笑醒的愿景,努力把自己的愿望和家长的期待融为一体。但天意弄人、风云乍起,在即将远离故土的残酷现实面前,梦想化为泡影,努力前功尽弃。一颗童稚的心虽然饱受煎熬,但在冷峻世事的掌中却根本不堪一击。这样的搬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该是多么深重的一次磨难!

英国诗人蒲柏说,智慧属于成人,单纯属于儿童。搬家对于成人来说,似乎已经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但对于心地纯良、未经风雨的孩子来说,家就是家,搬去再好的房子也不如原来自己熟悉的地方,而搬家引发的远离亲人、朋友别离、语言差异等一系列的连锁效应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更是非常大。

也许会有人觉得言过其实:小孩子嘛!适应能力都是很强的,起初多少会有些不习惯,时间久一点自然就好了。其实不然,据俄罗斯萨拉托夫州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长途搬家会显著降低儿童对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及生活方式的满意度;一项对7108名美国成年人进行的跟踪调查显示,经历过频繁搬家的儿童,成年后的幸福状况会变差,尤其是内向型性格的人,生活满意度会更低,心理健康状况会更为不佳,形成抑郁甚至自闭;在美国的另一项研究中还推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结论——搬家超过三次的儿童会比同龄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自杀的冲动。

我们平时了解到的也是这样。换到一个新环境后,孩子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震动”,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学习成绩有所下滑,情绪也会陷入低潮,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才逐渐有所好转。这是因为举家迁徙给孩子造成了所谓的“搬家焦虑症”。

因此,奉劝有搬家意向的家长们,多关注孩子在搬家前后的心理变化,尽量加强沟通理解,帮助孩子安全度过心理适应期。

※尊重孩子的知情权

当大人们决定搬家时,似乎很少有人会去征求孩子的意见。他们忙着联系搬家公司、整理行李……琐琐碎碎一大堆事情,没人来顾及孩子的心情,也没人在意过他是否真的愿意。孩子会感到自己被忽视了,心理上一直存在抵触情绪,被人强迫着做一件事,当然不会好好配合。忙得焦头烂额的家长此时会觉得他们不懂事、瞎添乱,大人忙成这样,他还在一旁磨磨蹭蹭、慢慢腾腾,于是不问缘由地横加斥责,这样就会给孩子绾下难解的心结,由一点小别扭种下大隐患。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一样地享有知情权。为什么要搬家?怎么一下子变得这样兵荒马乱?孩子的小小脑袋瓜儿里,当然会存着这样那样的疑问。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与孩子好好谈一谈,解释一下不得不搬家的理由;询问孩子心里的想法并表示理解他的感受;向他简要介绍即将搬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周围有着怎样的美丽景色和好去处;帮孩子做好直面别离的心理建设,虽然要暂别相熟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但搬走了也能够继续保持联系,有时间还可以回来看望他们……像这样,坦率地与孩子聊聊天,及早了解他们的想法、顾虑并适时开解,对他们的疑问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供一些心理上的帮助与抚慰,能够有效地缓解仓促搬家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

※允许孩子“恋旧”

搬家时,孩子会这也舍不得扔、那也不愿意丢,洋洋洒洒拉扯一堆旧物,这时不要盲目训斥孩子敝帚自珍,认为他“顶牛角,对着干”,就知道给大人增加负担。其实,孩子“恋旧”是一种心理依恋,是他真性情的完整体现,想让熟悉的玩具和自己一起去那个陌生的新家,是一种念想,也是一种陪伴。不妨尊重孩子的这种心理支撑,允许他带走一些最心爱的玩具和纪念品,借此缓和一个全新的环境带给他的孤独与焦虑感。

最好能让孩子参与到搬家的过程中来,鼓励他整理自己的物品,并且协助新家的摆放与设计。小孩子都是很愿意大人给自己布置一些任务的,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会带给他积极的心理暗示,一旦干劲儿十足地投入了情感与精力,心底也会感到亲切和温暖,当然愿意欢天喜地住进自己贡献过力量的小天地。

※和他一起建立朋友圈

家长有责任引领孩子逐步适应新的生活,多收集一些新家周围的情况,多熟悉了解街坊邻居,最重要的是留心周边的适龄小伙伴,帮孩子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可以带着孩子多在社区里走走,多和邻居打招呼聊天,积极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和集体联欢,还可以邀请新邻居带着孩子到家里来玩……孩子有了新朋友,心里就有了寄托,还能在新朋友的帮助和指引下,快速融入陌生的环境中。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说,内心的记忆会把不好的东西抹掉,而把好的东西更加美化。正是因为这种功能,我们才对过去记忆犹新。孩子会常常惦记自己的“老朋友”,家长就需要帮孩子维系他的旧日情谊。鼓励他通过写信、打电话的方式,与原来的朋友、同学联系,和曾经的小伙伴聊一聊各自的近况,互相诉说一些不愉快和小秘密。让孩子在倾诉的同时,觉得自己并没有与留恋的过去决然割裂,他仍旧拥有曾经无比珍视的友谊。

※了解他的“融入困境”

乔迁新居后,父母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搬家往往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孩子们会面临和陌生人交往、与新环境磨合的心理压力,家长要预先考虑到孩子可能遇到的各种困境与难题,帮他出主意、想对策,逐一解决。出现语言不通,就和孩子一起加强学习,争取早日同化和融入;感觉孤单寂寞,就多抽出时间来陪一陪孩子,鼓励他去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多参加群体活动,多感受集体的温暖,尽早消除自卑孤独的不良心理;因被人忽视而心生失落,就引导他多开展交际,积极参与郊游、夏令营、英语角、足球赛之类的文体活动,与大家增进情感交流,与新同学、新朋友和睦相处,共同进步……针对孩子的种种不适,多关心、多注意,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身处的困境,化解他心底的苦闷和抑郁。

※给他更多的爱与温暖

搬家往往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如父母离异、失去家庭收入、就近求学等,比如故事中的小米,因为父亲公伤、突遇变故而举家南迁,家中整日低气压盘旋,无疑给小米带来了无言的紧张与压力。此时,孩子既承受着对家庭遭遇的担心和未知的恐惧,又要迎接一个陌生环境中的各种新挑战,很容易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引发消极反应。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过:“我们非得探讨爱,教会爱,让爱深入人心,否则就充满猜疑和敌意。”所以,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家庭搬迁,父母都要注意消除孩子的心理创伤,在忙于迁居的同时给孩子更多关爱。

搬一次家就如同大伤一次元气,大人孩子都很疲惫,家庭气氛很容易就此消沉下去。家长首先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其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及时发现并应对;然后,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利用孩子爱玩、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天性,带领孩子多走走看看,多了解熟悉;此外,闲暇之余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拉起他们怯生生的小手,加入到小伙伴的童年游戏,用同龄人的欢声笑语感染孩子,早日打开心结,敞开心扉。总之,父母要千方百计地营造一个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尽快走出对旧日种种的留恋,爱上眼前的新生活。

心理自助工具箱

分离性焦虑症(SAD,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是指与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来的担心、害怕等过激的焦虑情绪,是整个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可能会出现,只是轻重程度会略有不同。

作为最常见的儿童焦虑障碍,分离性焦虑症具有发病年龄最小、接受治疗年龄最小、患病率约达10%等一系列特点。其显著特征是当离开熟悉的环境时会产生过度的焦虑;与亲人分离后,开始持久而极端地害怕独处;一旦预料到即将与依恋者分离,马上表现出偏激且反复发作的哭叫、发脾气、淡漠或社会退缩,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浑身不适等躯体症状,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正常的社会功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离性焦虑症的成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从内因上讲,焦虑源自儿童的依恋情绪。孩子平时一直与家长在一起,几乎没离开过母亲,在家长无微不至地保护和照看下,形成了胆小、羞怯、自理性差的个性倾向,对家里人有着很深的依恋之情。一旦独自接触社会,往往孤立无援、束手无策,自然而然演化成分离焦虑。从外因上看,平日里家长的过分娇惯与限制,影响到儿童的自立能力和交际水平,无法与其他小朋友开展正常的人际往来,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导致儿童严重缺乏自信与个人创造力,不敢独自接触新环境、新事物,相应更容易产生心理恐惧和分离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与较差的治安环境,使孩子们对于长期耳濡目染过的被拐卖、被伤害等心生疑惧,感觉离开亲人就丧失了安全感,生出更多的紧张与不安。此外,心理学家认为,焦虑症还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当父母患有焦虑症时,孩子患焦虑症的概率会明显提高。

分离性焦虑症有深有浅,相应造成了不同孩子在适应环境的能力上具有较大差异。比如,同样是头一天入园的幼儿,有的哭过两声就能开心地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有的甚至连不高兴的情绪表现都没有;而有的则一直大哭大闹,根本无法开展教学互动。分离性焦虑症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家长应多加关注与引导,情况严重者要及时送到医院治疗,解除孩子情绪上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