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地提问,孩子才肯高效地回答
有人说:父母提出问题的品质,决定了孩子成长的品质。这是很有道理的,父母运用怎样的提问方式,孩子自然会受其影响,做出对等的回应。父母只有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孩子才能高效地回答问题。
1.封闭式提问VS开放式提问
泉泉的爸爸带他去动物园参观,一到园里,爸爸就开始对泉泉提问:“泉泉,去年爸妈带你来过这里,你还记得吗?”
“记得。”
“泉泉,你看动物园的鸡和奶奶家里养的鸡是不是一样?”
“泉泉,你看长颈鹿出来了,它的脖子多长啊!长不长?”
“泉泉,小心啊,你知道吗,小猴子可是会抓人的,别让它碰到你的手。”……
泉泉的爸爸与泉泉的沟通是存在不足的,因为泉泉爸爸的提问全都是封闭式提问,即一个问题的答案只有“是”和“否”。当面对父母这样的问题时,孩子便失去了深入思考的机会,而只能随着父母的指导被动地接收信息。封闭式提问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的思维受限,不愿意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样是带儿子参观动物园,熙宸爸爸在入园之后只是默默跟随在熙宸身边,让熙宸自己观察。等熙宸的注意力从动物身上转移的时候,熙宸爸爸问他:“熙宸,你记得咱们第一个看到的是什么动物吗?”“熙宸,你说小长颈鹿怎么和大长颈鹿亲吻呢?”“熙宸,你说小猴子为什么那么爱动呢?还有,你说什么动物像猴子一样活泼?”……
由此便可发现,同样是参观动物园,参观的动物都是一样的,但是熙宸的爸爸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更能引发孩子进行多向思考。孩子看到动物的特征很重要,这属于固有的知识,但由固有知识展开的知识延伸更重要。孩子的大脑正处于生长期,主动思考能够促使孩子形成发散型思维。
2.破坏式提问VS建设式提问
期中考试后,玉婷回到家。
妈妈:“怎么样?这次考了多少分?”
玉婷把书包里的成绩单拿出来递给妈妈,然后默默地低下头。妈妈看见玉婷语文86、数学68的成绩,一上来就问:“你为什么没考好?”
玉婷本来就很难过,现在面对妈妈的提问更是不知道说些什么。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像“你为什么没考好”“你为什么不能老实待会儿”“你为什么要早恋”这些都属于破坏式的提问方式。破坏式提问的句型结构是“为什么+负面信息”。破坏式的提问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一点帮助,而且还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当我们问“为什么”时指向的是过去,其实就是在说:“那件事情做错啦,你很差劲,你应该承担责任……”这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糟糕,很失败,这时他是很难做出回应的,也不能从中得到成长经验。
同样的情况,妈妈看到多多的成绩不理想,问她:“多多,你觉得下次考试怎样才能考好一些呢?”
这时,多多歪着头,眼珠往上一转,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因为数学老师讲课我有好多听不明白,她那么凶,我也不敢去问问题,所以我想找一个数学辅导老师,把我不懂的问题都给我讲清楚。”
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或者某种行为出现偏差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家长不能纠结于考试的结果,而是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引导孩子主动解决问题。“你觉得下次怎样做才能更好呢”这样的建设式提问会给孩子一种改变现状的动力,因为他不但没有从过去的事情中接收到负面的因素,反而拥有了可以变得更好的激励。所以,当孩子的表现令你不如意时,家长不妨尝试用建设式的提问方式来提问孩子。
3.责备式提问VS趣味式提问
涵莹抱着露出棉花的布娃娃,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娃娃烂了。”
“你这孩子,真是不听话,我告没告诉你不许你玩剪刀了?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可是我想看看娃娃的肚子里有什么。”涵莹委屈地说。
“烂了就扔了吧,以后再也别叫我给你买娃娃了!”
涵莹一言不发地站在一旁,极其难过。
要知道,孩子是没有生活经验的,他不知道成人眼中的是非对错,只会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行事。如果父母一味地对还未拥有健全认知的孩子采取责备式提问,那么孩子好奇的天性便会受到压抑,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孩子会渐渐变得无能、无助、烦躁,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
相同的情况,妈妈看着哭泣的维维说:“别哭了,告诉妈妈你怎么会把自己喜欢的娃娃给剪开了呢?”
“因为我想看看娃娃的肚子里有没有宝贝。”
“哦,是这样啊!那你看娃娃的肚皮都破了,她会很疼的。妈妈是医生,让妈妈把娃娃缝起来,好不好?”
“好,谢谢妈妈!”维维用力地抱住了妈妈。
为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父母一定要采取趣味式的提问方式,多问孩子几个问题,努力探索孩子的内心想法,然后再与孩子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到孩子,促进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