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这所学校由1916年教会所创办的培元女子小学与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面向工农子女的蓝靛厂中学班合并而成。历经百年沧桑,“培养中华民族之元气”的精神却一直贯穿始终,并体现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园一景之中。
这本《美哉,吾校!》是描绘十九中学校文化的图册,作为十九中百年校庆的贺礼,余晓灵校长邀请我为之作序,我深感荣幸,故不揣浅陋,游思走笔。
先谈一点我这些年对学校文化的研究认知。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认可而共同遵循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建设旨在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学校文化的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学校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养成非常关键,而中国二亿多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品质,就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品质。每所学校都应根据自身定位、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并贯穿于统编课程和校本课程之中,贯穿于校内校外办学全过程中,体现于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之中,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再观十九中的校园,积极心理的校园文化贯穿始终。一桌一椅、织物悬饰、雕刻陈列、草木园林都在营造着积极心理的文化氛围。学生学习于此、活动于此、休息于此、成长于此,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获得了积极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经过多年特色学校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师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
这也让我想起了启蒙教育家卢梭笔下的爱弥儿。卢梭期望爱弥儿在设备完善的乡间房舍里接受教育,那里有美丽的花园,能接触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这些美好的事物可以开启爱弥儿的感性之门,让其心灵得到成长,正所谓不教而教。可以说十九中的学校文化已经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是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优秀范例。
值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百年校庆之际,特写此序,亦送上我的祝愿,愿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发扬“自立自强、寻真求实、济世爱国”的培元精神,为国家培育更多的时代英才;愿莘莘学子奋发向前,成为祖国未来的脊梁。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长
周满生
二〇一六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