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农革命武装的建立与发展
一、清涧起义和晋西游击队对靖边的影响
(一)谢有德参加清涧起义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井岳秀诱杀了倾向进步的石谦旅长,清除军队里的共产党员及其活动,同时调兵“防范”。中共组织在石谦旅的境遇发生逆转,在此紧急关头,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中共陕西省委“九二六”扩大会精神,在李象九营里成立了“陕北军事委员会”,唐澍任书记,李象九、谢子长、白乐亭任委员,统一领导和指挥起义。10月12日黎明,部队在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乐亭的指挥下,发动了四个连官兵武装起义。士兵精神振奋,斗志昂扬,高唱预先谱写好的起义军歌:“陕北有个害民贼,名叫井岳秀,甘做军阀奴;纵杨衮,杀名流,罪属莫须有。先打高双城,活捉井岳秀;志愿不遂,目的不达,至死不回头”。
在井岳秀八十六师第六旅石谦团第三连开展“兵运”工作的靖边人谢有德,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任三连一排长,并担任连排宣传员。他组织连队“士兵自治会”,举办俱乐部,学唱《国际歌》《国民革命歌》《少年先锋歌》等革命歌曲。经常召开时事报告会、演唱会、辩论会,激发官兵的斗志。多次组织骨干分子到驻地附近村庄进行宣传,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反对拉夫拉差,反抗苛捐杂税,反对官方放赌。
清涧起义爆发后,谢有德作为宣传骨干,紧密配合指挥部,随起义部队出城南下,与早有起义准备的延川县城驻军王有才(共产党员)会合。旋即挺进延长,缴了守军齐梅卿两个连的枪支,处决了反动营长齐梅卿。10月15日,起义部队兵临宜川城下。此时,城内由共产党员李瑞阳领导三个连,与康子祥(代旅长)部激战一昼夜,康见起义部队到来,不敢恋战,弃城仓皇脱逃。三支起义部队会合,武装力量大增,当地许多老百姓赶来慰问起义军,纷纷要求参加起义军,迅速形成一支一千多人的武装力量。谢有德积极开展政治宣传工作,立场坚定。1927年12月,起义部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唐澍任总指挥,谢子长任副总指挥,阎揆要任参谋长,史唯然任队长。提出:“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决定开赴清涧、安定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后来,部队在二次北上攻打宜川城时失利,遭国民党军八十四师高双城部重兵围攻,部队突围后继续北撤,屡遭敌人袭击,减员甚多。谢有德在这艰苦环境下,矢志不渝,愈战愈勇。在和高双城部几次作战中,组织三十多人“敢死队”,与敌展开血战。在强大敌人围追堵截下,部队转移到甘肃合水县豹子川休整,此时兵员锐减,只剩下谢有德等二十多人,转入地下坚持隐蔽活动。
清涧起义军战斗三个多月,辗转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韩城、安定、安塞、保安、靖边等县。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声势浩大,具有一定的规模,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军阀的统治势力,传播下武装革命斗争的火种。
(二)晋西游击队转战陕北在靖边
1930年10月初,中共陕北特委第三次扩大会议在绥德合龙山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六月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特委书记赵伯平宣读了《陕西省政治任务决议案》《陕北秋收斗争的策略路线决议》等文件,成立“陕北总暴动行动委员会”,赵伯平任书记,军委书记孔祥祯,行动委员会总指挥谢子长,副总指挥刘志丹。会后,特委派共产党员阎红彦、白锡林等到山西,与中共山西特委取得联系,在中共山西特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同年冬,中共山西特委派阎红彦、白锡林深入国民党军冯玉祥部驻中阳县的教导团,利用在教导团里的党组织关系,建立游击队。特委书记刘天章从太原兵工厂抽调一些工人,又从高桂滋部调了十几名共产党员,作为成立游击队的骨干。1931年春,阎红彦、白锡林带这些人进入晋西吕梁山。在汾阳、孝义、中阳、离石一带搞宣传活动,扩大游击队。汾阳永安镇驻守冯玉祥部一个排,游击队利用该排党团关系,发动兵变,壮大游击队。同年夏,在中阳与汾阳交界的大麦郊楼底村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简称晋西游击队),选举大队长拓克宽(一说杨重远),副大队长阎红彦、吴岱峰,政委黄子文,中队长白锡林,队员三十余人,长短枪三十余支。晋西游击队成立后,主要活动在山西吕梁地区一带。游击队每到一处,就发动群众抗粮抗捐税,打富济贫,组织农会,开展游击活动,建立根据地。得到贫苦群众的拥护,纷纷要求参加游击队,队员很快发展到一百多人。
晋西游击队的活动,使山西省主席徐永昌惶恐不安,慌忙调集一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团,并附地方武装一万余众,处处设卡,层层封锁,步步逼近,对晋西游击队实行大规模“围剿”。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过大,游击队被迫退入吕梁山中密林隐蔽,与群众联系被敌隔断,部队给养无法解决。加之,中共山西特委遭叛徒告密破坏,游击队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在此艰险的情况下,游击队于8月28日召开队委紧急会议,决定突围西渡,到陕北打游击,保存革命武装力量。通过精选,组成由三十多名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队伍,每人佩带两支精良武器,在队长杨重远(一说拓克宽)的带领下,于8月29日突围西进到达黄河岸边。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于9月2日渡过黄河,进入陕北。9月4日,部队到达安定县南沟岔附近的柳树坪村,队委会决定一面派清涧高杰村地下党员白周元给陕北特委送信,取得联系;一面进行部队整编,经过民主选举游击队领导,大队长阎红彦,副大队长吴岱峰,政委杨重远,下辖四个班。9月6日,游击队通过安定地下党员谢德惠,与安定县委书记马文瑞取得了联系,陕北特委也派张国藩来到游击队,并带来特委指示,要求晋西游击队在清涧、安定、延川、安塞、靖边等地开展游击活动。陕北特委还派了一批党团员到游击队加强领导工作。游击队除恶霸,拉豪绅、斗地主,打击反动民团,同时,游击队纪律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深受百姓欢迎和拥护。10月间,游击队又收编往返晋陕“土客”杨琪、贺得胜部和师储杰“土客”队伍一百余人。
根据陕北特委指示,游击队分两路西进陕甘交界。一路由阎红彦带领,向保安方向挺进;另一路由师储杰带领向三边转移。一月后两路游击队在甘肃的葫芦河会合。11月下旬,在甘肃南梁村的林锦庙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
1932年春,陕甘游击队北上靖边县蒙汉交界的沙漠草原地带,在长城内外打土豪,搞马匹,扩充骑兵。并派胡廷俊去神府地区与红二十四军联系。红二十四军是由山西河曲西渡黄河进入神府地区的,在军参谋长蒲子华的率领下,歼敌两个连。10月间,红二十四军在与敌八十六师和傅作义骑兵团激战中被打散,蒲子华被俘,英勇就义。不久,游击队挥师南下,在靖边县高石畔打土豪,没收金银财宝上缴陕北特委。10月间,游击队由延川永坪出发,西进至靖边县的顺宁川(今属志丹县)野鸡岔以北,与独霸“三边”的反动民团张廷芝部遭遇。游击队尖兵队在马佩勋、郝金标的带领下,首先抢占了制高点阵地,敌几次强攻争夺,都被击溃。激战中,神枪射手郝金标击毙敌连长燕麦子,敌军大败而逃,大部分被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援部队也被游击队包围打散,游击队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和战马等物资。陕甘游击队从桃李洼出发,西进至靖边红柳沟途中,又与张廷芝另一部遭遇。敌人占据右侧高地,游击队也迅速抢占另一高地,两军形成对峙。敌侦知游击队人数不多,集中火力向游击队猛攻。阎红彦令游击队指战员,严守阵地,阻击敌人。激战两小时,游击队后续部队和前卫骑兵驰来增援,敌人陷入反包围之中,在游击队的夹击下溃退而去。此战,共缴获战马十余匹、步枪十余支和一些其他战利品。阎红彦在指挥作战中,失足跌下悬崖,致昏迷不醒,苏醒后,攀山越岭,寻找部队,后经刘志丹家人护送归队。陕甘游击队在靖边两次击溃张廷芝部,名震三边,久被张廷芝民团欺凌的三边人民交口赞颂陕甘游击队。
陕甘游击队转战陕北在靖边,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军阀和地主民团,动摇了反动统治势力,播下了革命火种,为后来靖边境内建立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工农革命武装的建立及其活动
(一)大刀队、赤卫军建立
1934年春,在安定、赤源、保安等县革命形势的影响下,靖边县的谢宝善、李应祥在靖横交界的沙庄子一带组织起一支二十多人的大刀队,队长李应祥,经济员谢文海。大刀队有长枪四支,大刀十二口,主要活动在靖边的青阳岔、畔沟和横山、安塞等交界地区,开展拉豪绅、杀恶霸活动,宣传革命。先后拉了西嘴洼李九满、张家墕张三和羊圈村常拐子等豪绅,没收其全部财产。还杀了高石崖豪绅阎泽申、青坪区豪绅老张、畔沟豪绅黄寅等。
1934年春,由王治邦、汪德玉、王自福等青年在青阳岔组织起一支有三十多人参加的赤卫军中队,中队长汪德玉,指导员王治邦,下辖三个分队:一分队活动在李家庄、桃树峁、总关口一带,分队长王自福,有队员十几人;二分队活动在崔峁、畔沟、新庄一带,队长汪德玉兼,有队员十几人;三分队活动在杨坪、胡家沟、双圪坨一带,队长高登英,有队员十几人。全中队有长枪八支,大刀二十余把,长矛二十余支,主要活动是保卫村庄安全,配合安定游击队拉豪绅、杀盐吏,为游击队作民间传递哨等。
赤卫军中队成立后,派王治邦、王自福、谢宝善利用亲戚关系,去青阳岔崖窑说服地主民团王锦秀的“保家团”参加赤卫军。王锦秀民团经民国靖边县政府批准成立的,自己出钱买了四五支枪,雇用了四五个团丁,专门保卫家族安全和周围村庄的安全,从不危害老百姓。经过王治邦、王自福、谢宝善的说服教育,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红军的好处,深明大义的王锦秀毅然参加了赤卫军。根据赤源县的建议,从赤卫军中抽调十几名队员,组成游击队,队长王存定,不久为王锦秀。游击队和赤卫军紧密配合,统一指挥,开展武装斗争。接着,赤卫军又收编了哥老会出身的顾青山(绰号顾老九)部二十多人。顾老九专与地主豪绅作对,不侵害穷人。经过赤卫军说服教育、改造、宣传革命道理,顾老九率人马携带枪支归顺了红军游击队,并担任游击队副队长。为更好地利用这支武装,王锦秀主动提出,将游击队长职务让给顾老九,他自己任副队长。
赤卫军中队和游击队成立后,主要活动在青阳岔、卧牛城、武家坡、庄科湾、店家城、邱家坪、庙涧、大台、马营以及靖横边境地区。批斗土豪劣绅,没收地主财产,分给穷人,宣传革命,发展游击队员。赤卫军和游击队先后斗争了卧牛城的李景荣、上庄口的徐生树、赵窑梁的赵七等民愤极大的地主老财,镇压了马营罪大恶极的哈生财。赤卫军名声大震,许多贫苦农民纷纷报名参加,赤卫军和游击队队员数量猛增。
(二)赤卫军大队
1934年6月,由于赤卫军中队队员增至三百余人,有枪三十余支,大刀一百余把,长矛一百余支,在谢子长的领导和赤源县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在靖边县的青阳岔将赤卫军中队改编为赤卫军大队。大队长肖明昌,指导员王治邦。下辖三个中队;一中队活动在总关口,队长王自福;二中队活动在新庄洼,队长汪德玉;三中队活动在胡家沟,队长高登英。
靖边县境内有两股地主民团,扼守在青阳岔通往镇靖城的东西要道上。一股是郭长林民团,有团丁七八人,长枪七八支,据守在西张家沟崖窑里;一股是沈桂芳民团八九人,并带有家属十多人,有枪八九支,据守在张家山崖窑。两支民团在沈桂芳的把持下,遥相呼应,实力较强,还有阎寨子民团支持,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十分不利。9日下旬,赤卫军派人去做这两支民团的劝降工作。但沈桂芳、郭长林自以为凭险固守,武器优良,又有国民党军做后盾,拒不归顺红军,反而阻挠赤卫军、游击队活动。9月22日,赤卫军、游击队在卧牛城召开队委会议,决定分兵两路拔除两据点民团。一路由王治邦、王自福带领赤卫军二百多名,携带长枪一支,手榴弹一枚,其余都是大刀长矛,连夜从卧牛城出发,于23日凌晨将西张家沟崖窑包围。一面派队在周围村庄进行搜索,以防止外出团丁藏匿,从而得到知情人或其家属与崖窑内民团喊话进行劝降。有群众反映,这天民团头目郭长林带几个团丁去了阎寨子,崖窑内事务交由沈桂藩负责。恰好,这天晚上沈桂藩离开崖窑,住在附近村庄里,被赤卫军队员抓获,并将与其父其弟一同押至崖窑下,勒令其向崖窑内喊话,并声明赤卫军“缴枪不杀”的政策,令他们放下武器,缴械投降。团丁们犹豫一阵后,举起双手,交出七支长枪。众团丁经过教育释放回家。西张家沟民团顺利解决。王治邦、王自福率队驰援张家山游击队。
围攻张家山崖窑的是另一路由顾青山、王锦秀率领的游击队和一百多名赤卫军,也从卧牛城出发,趁月色直抵张家山,将沈桂芳崖窑包围得严严实实。最初,游击队和赤卫军向崖窑内喊话劝降未果。游击队员在附近村庄抓住沈桂芳的儿子沈海良,令其向崖窑内喊话劝降。沈桂芳无奈之下,扔出一支长枪和一包大烟土,妄图打发游击队离开。游击队反复交代政策,劝其投降,毫无效果。沈桂芳还破口大骂红军游击队。顾青山一怒之下,枪杀了沈海良。并下令游击队、赤卫军运土填沟,实行火攻。霎时,火乘风势,烟焰直入崖窑,燃着了崖窑内存放的柴草、麻油和杂物等。崖窑内哭声、喊声、惨叫声,乱作一团。顽固不化的沈桂芳丢弃团众于不顾,只身躲进厕所避难。最终,众团丁及其家属葬身于熊熊烈焰之中,沈桂芳只身逃往镇靖城内。
(三)陕甘七支队靖边游击队
1933年冬,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参谋长刘志丹,在保安县石峁湾动员贫苦农民郑发旺、黄万英、刘万生、马启祥、白建才、朱焕祥、王仲新、袁克祥、袁生华等十人组成游击队。郑发旺等人于1934年2月15日在石峁湾集合。16日,带着刘志丹的证明信,秘密前往甘泉县李阳铺(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驻地),受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习仲勋的亲切接见,给他们讲了革命的道理和前途,讲解了游击队应遵守的革命纪律和注意事项等,布置了工作任务,鼓励他们好好干。并挑选出十支好枪,亲手授予郑发旺等人。根据刘志丹、习仲勋的指示,郑发旺等人于2月28日,在石峁湾正式宣布成立了“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简称七支队),队长郑发旺,副队长黄万英,下辖两个班,刘万生、马启祥分别任班长。
七支队刚建立,就遭到保安县城国民党驻军一个连和永宁、金鼎、旦八寨民团围攻和搜寻。由于游击队人数少,力量单薄,难抵十倍于己的敌人,只好隐蔽在瓦子川洛河东西岭活动,利用山大沟深、森林茂密的自然条件,白天把枪藏起来,上山种地,入村入户搞宣传,晚上集中起来拉豪绅,分田地,杀恶霸,把地主的牛羊和粮食分给穷人;组织农民赤卫军,相机消灭零散敌人,收缴枪支弹药,筹集粮食等物资补充给游击队。1934年三四月间,七支队会同安塞五支队,偷袭芦草沟崖窑的路登高(永宁豪绅)民团,准备拔除这一据点,建立立足点。因崖窑凭险构筑,居高临下,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反而暴露了目标,走漏了风声,偷袭变为强攻,游击队进攻失利,被迫撤退。在撤退中,安塞五支队指导员郝醒民不幸中弹身亡。游击队夜宿槐树沟,由于叛徒袁开宏告密带路,驻守保安县城的国民党二十二军张瑞娄,出动一个加强排和两个民团的兵力,包围了七支队和五支队。在组织突围中,七支队队长郑发旺和八位游击队员牺牲。敌人将郑发旺等九位队员头割下,悬挂马脖子游村示众。敌人的残酷行径,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纷纷报名参加游击队,发誓要为死难烈士报仇。
郑发旺牺牲后,黄万英接任了队长。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派阴云山任七支队指导员。阴到职后,介绍黄万英、刘万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七八月间,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陕甘边特委决定将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改称“陕甘七支队靖边游击队”(简称仍为七支队),队长黄万英,指导员阴云山,副队长刘万生。分两个班,马启祥、白建才分别任班长。改编后,根据陕甘边特委指示,北上三边,以靖边为中心开辟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
七支队披星戴月,翻山越岭,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从瓦子川出发,沿洛河川转战三百余里,到达靖边的顺宁川(今属志丹县)。沿途一路书写标语,散发传单,进行革命宣传。同时成立村会、农会、赤卫军、民间递步哨等群众组织。游击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纪律严明。即为:一、行军时不踏群众庄稼;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损坏东西照价赔偿;四、在群众家吃饭、烧柴要出钱(游击队刚到时少数群众不了解游击队,部分群众躲了起来,游击队吃完饭后写好清单,照价付给米面柴油钱,放在锅底里才离开);五、帮群众担水、扫地(游击队临走时将群众的院子打扫干净,水缸担满水,原物不动才离开)。顺宁川的群众觉得游击队和白军不一样,游击队是为穷人着想的军队,因此,青年人三五成群地报名参加游击队,队员迅速增至六十多人,有长枪二十余支,大刀长矛四十余把。至9月底,七支队将开辟的靖边县红柳沟、黑龙沟、大路沟、沙洼沟、羊羔山等几十个村庄以及定边县的苍房梁、白土岗子等,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创建为红色根据地或游击区。10月间,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和陕甘边特委派杨占鳌接任七支队指导员。
1935年2月5日,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赤源县的周家硷(现属子洲县)召开联席会议,会议研究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惠子俊任书记;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一说谢子长),副主席高岗。周家崄统一了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和两军(红二十六和红二十七军)及地方武装(游击队)的领导。此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调红二十六军三团和义勇军北上安定地区,与红军二十七军会合,集中打击敌人。在此形势下,红七支队积极配合红军骑兵团和红一、二团,打击进犯三边的马鸿逵部和张廷芝、田继霖等地主武装,保卫了革命根据地。
1935年5月,红七支队协助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在刘老湾成立了警卫一连,全连六十余人,有长短枪四十余支,其余都是大刀长矛。连长宗文耀,下辖三个排。受陕甘边特委和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双重领导。7月间,红七支队北上定边海底涧、黄家掌消灭一股地主民团,收缴长枪十余支,随即南下可可川击溃了赵坤、王子元民团,收缴枪二十余支。接着,又在石窑湾、马家沟打散了田继霖、杜生堂、贾玉英三股民团。在红崖崾岘击毙田继霖民团大队长李万生,打死团丁两人,缴获长短枪四十余支。8月中旬,经陕甘边特委批准,红七支队协助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又在顺宁的丁岔,成立警卫二连、警卫三连、保卫大队和骑兵连等。警卫二连连长冯彦仕,全连四十余人;警卫三连连长金林,全连四十余人;保卫大队长白庆川,全队四十余人;骑兵连长白志清,全连二十余人。
西靖边县警卫一连成立地—刘老湾
9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由徐海东、程子华率领,从鄂豫皖根据地转战千里来到陕北,在延川的永坪镇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将三支红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同时撤销了西北工作委员会,成立陕甘晋省委。由于红二十五军到陕北后,需要补充兵员,陕甘晋省委和陕甘边特委决定,将陕甘七支队靖边游击队三十余名精壮队员,补充到红二十五军。而将靖边县警卫三连全部编入红七支队。整编后的红七支队队长黄万英,指导员杨占鳌,经济员马九如,下辖两个中队,一中队长金林,二中队长高占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红七支队积极配合中央红军,清剿地方土匪,击退宁夏马鸿逵部进犯,保护了一批长征红军伤病员安全。11月2日,宗文耀、金林叛变,胁迫七支队及警卫连、保卫队等随从,七支队至此解体。
西靖边县警卫二连、三连、保卫队、骑兵连成立地—顺宁丁岔
(四)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三支队
1933年7月下旬,中共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在佳县高起家坬召开。会后,陕北各县工农武装迅速建立起来。1934年8月,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三团和陕北部分游击队、赤卫军,在安定的景武塔全歼国民党井岳秀八十六师二营六连后,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根据陕北特委指示,于8月25日,在青阳岔龙窑镇过峁村从大刀队、赤卫军大队和游击队中抽调三十余名精壮青年,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三支队”(简称十三支队)。队长王锦秀,政治委员蒋新民(现名贺树槐),副队长张四(绰号憨汉),全队有长枪十余支,其余都是大刀、长矛。十三支队成立后,主要活动在靖边县青阳岔、畔沟一带和横山边境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地主民团,建立根据地。
1934年9月间,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一团,在团长贺晋年、政委马佩勋的率领下,由安定县来到靖县青阳岔、畔沟、卧牛城、沈家圪坨一带开展武装斗争。9月中旬,马佩勋在青阳岔召开红一团、十三支队、八支队(属横山)负责人联席会议,研究布置行动计划,决定先抓捕黄蒿梁大地主黄买子,再攻打麻城涧十里嘴崖窑两股地主民团。会后,部队直奔黄蒿梁,不料黄买子闻风逃遁。部队放弃黄蒿梁,集中兵力围攻十里嘴崖窑。十里嘴崖窑构筑在一条狭长而陡峭的石壁上,形成两壁相照,对口构筑,易守难攻。两崖窑里驻守着麻城涧地主鲍有龙、李子胜两股民团,鲍有龙还有一股民团驻扎在石湾镇(属横山),作为机动部队。马佩勋令红一团主攻崖窑,十三支队和八支队为左右翼协攻部队,还抽调一部分队员埋伏在山梁上,作为外围防守部队,以防石湾方面敌军增援。由于崖窑凭险构筑,不易攻击。围攻部队一面从山顶上挖土填沟至崖窑口,一面喊话,宣传红军政策,“只要规规矩矩地把枪交出来,不与红军作对,保证不杀你们,保证全家人安全”。这天,恰好鲍有龙去了石湾,只有民团头李子胜和鲍有龙家属、亲戚一百多人。通过宣传说服,李子胜愿意接受红军提出的条件,表示永远不与红军作对,并交给红军游击队七支长枪,出资四百余元,还上缴了一些物品,和平解决了两股民团。随之,镇压了民愤极大的“地头蛇”陈兰廷和阎二达子。10月初,十三支队配合红一团包围了龙州阎寨子民团。经过强攻,打开寨门,攻入寨内,团总樊炳坤见势不妙,化装成农民混出寨逃命。
红军游击队撤离后,樊炳坤又收集旧部据守阎寨子,继续与红军对抗,成为靖边境内有实力的敌据点。10月间,国民党靖边县政府派驻军八十六师二营一连,会同沈桂芳残部和阎九登民团进行复仇反扑。由沈桂芳做向导,一路烧杀抢劫,为非作歹,捕杀了正在谢家湾宣传革命的郑二骡子和欧家沟柳某,还扬言:“要活捉王治邦,生擒王自福”,到青阳岔、小河一带寻找十三支队和赤卫军报仇。十三支队、八支队和红一团得知消息后,将敌人由黄家湾诱至长胜湾进行包围,敌人遭到红军游击队的沉重打击,溃退而去,沈桂芳的复仇梦也随之破灭。11月间,十三支队和八支队在横山的王干沟子消灭了“义拳道”反动神团,处决了团头目张步格。
1935年1月26日,在十三支队、八支队和安塞十二支队的配合下,将阎九登民团包围在青阳岔附近的卧牛城崖窑里。卧牛城崖窑构筑在悬崖峭壁上,脚下有大理河流护卫。安塞民团团首阎九登凭险据守。游击队采用从山顶挖土垫沟的办法,攻取崖窑。正当即将攻陷崖窑的时候,阎寨子民团赶来救援,游击队为避开劲敌,放弃阵地撤离。阎九登脱险后,狼狈逃窜到靖边县城镇靖堡。
1935年4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十三支队编入“陕北工农红军第三纵队”归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管辖。
(五)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二支队
1934年8月,根据中共陕北特委的指示,在靖边县清河沟将曹动之领导的骑兵赤卫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二支队”(简称二十二支队,亦称蒙汉游击队)。队长吴亚雄,政委曹动之。全队三十余人,长短枪十余支,大刀长矛若干,战马七八匹。
二十二支队成立后,主要活动在靖边、横山、伊盟边部分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革命道理和民族政策,发动蒙汉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发展壮大游击队,得到蒙汉人民的衷心拥护。二十二支队配合红军正规部队和地方游击队在城川、大小石砭、尔林川、纳林河、巴兔湾和乌审旗、鄂托克旗部分地区,多次打击和消灭马鸿逵、张廷芝等部,维护了蒙汉人民的利益。同时,配合刘志丹攻打横山县城、解放顾新庄、打下黑驿子,素有“勇敢善战可歌可泣的人民骑兵”的称誉。
(六)陕北游击队第十支队
1934年10月中旬,谢子长调横山县魏家楼枣树坪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拓嘉祯到安定的杨滴哨,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支队”(简称十支队),队长高步仁,政委拓嘉祯。全队有十三四人,枪六七支,其余是大刀长矛。主要活动在大理河南的李家岔、涧榆岔和愧树岔一带。至1935年7月,十支队人员增至三四十人,有枪二十余支。2月,十支队与安定一支队合编为“陕北工农红军第一纵队”。队长高步仁,政治委员刘明山,纵队下辖一支队、十支队。一支队队长姬占庭,指导员刘明山兼,十支队队长牛占彪,指导员拓嘉祯。纵队共有战士一百七八十人,长短枪一百二三十支。1935年7月中旬,一纵队和四纵队成立了总指挥部(辖一纵队和四纵队),总指挥吴亚雄,政委刘明山。8月初,取消总指挥部建制,将四纵队编为红二十六军四团,一纵队配合红一团行动。同年冬,一纵队和三纵队在安定的南沟岔改编为“陕北游击独立师”,师长柴福俊,政委魏国亮(后叛变,石湾解放时被镇压)。1936年1月,独立师编入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政委宋任穷,改编后离开陕北,参加东征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