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
建立现代社区治理体系是社区建设,乃至社会建设的关键。然而,什么是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如何建设中国的社区治理体系仍然存在很多分歧,需要学界与实务界共同努力与探索。自2011年开始,珠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街道或社区层面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建立了众多的社区服务中心或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尽管不同城市的称谓不同,具体的运营标准不同,但大致呈现出类似的特点,发挥了相似的功能和作用。珠三角各地的社区服务中心是政府推出的新型社区服务平台,采用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的服务模式,由政府通过招投标购买服务,由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驻运营,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综合性专业化社区服务。经过了5年多的发展,目前在深圳、广州已经完成了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社区公共服务的新格局。我了解到,在一些社区,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出来,社区服务中心链接了社会各界资源为辖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形成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成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当然,也有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极低。
过去几年,我在深圳调研时,多次听到不同人对社区服务中心的不同评价,既有大为赞誉的,也有持质疑态度的。不可否认,社区服务中心从无到有,从零到全覆盖,政府主导是关键因素。社区服务中心是通过政府行政性力量,在短短几年内投入数亿元资金,基本按照统一模式快速推开的一项政府工程。对这样的政府工程,存在不同声音,是非常正常的。在全覆盖的背景下,很难做到符合每一个社区的特点;在数量优先的思维模式上,很难做到每一家中心都是高质量的。一些暂时不具备条件,或是暂时并不需要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也根据统一的要求设立了中心,其作用发挥不充分也是预料之中的事。作为一项新的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在推行过程中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支持,特别是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担心社区服务中心抢了自己的饭碗,于是存在着不接纳、不理睬,甚至刁难的情况。这一切,倘若以消极的观点来看,则可能会认为社区服务中心完全是政绩工程,没有存在的必要;但若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则会发现社区服务中心是服务治理的创新探索,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社区服务中心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这些发展中的不足有待随着项目的深入而逐步完善,特别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的平台,借助社工和社工机构的专业力量,撬动社区自身的资源,发挥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激发社会的活力。不管怎样,珠三角地区社区服务中心是中国社区建设的创新与探索,它拓宽了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做大了社会工作的服务空间,为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留下无限想象与可能。
徐宇珊的这本书正是以这样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社区服务中心的存在与发展的。既肯定取得的成绩,也正视存在的问题;不去主观评判这一新生事物的优劣,而是从建设性的角度,以发展的视角,去探讨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在本书中,她借鉴了王思斌教授提出的服务型治理的概念,阐明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诸多治理主体中的地位与作用,凸显了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服务主体的不可替代性,这对于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围绕着“服务型治理”这一核心概念,从社区服务中心融入社区、提供服务和培育社区自治组织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路径。全书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总结,贯穿全书的案例为本书增加了实用性与可读性;全书整体有清晰的逻辑框架,同时各章又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独立成篇,读者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阅读。
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十二五”规划期间的一项基层公共服务项目,已经达成了预期目标。未来,社区服务中心以及类似的基层服务类组织或平台如何发展,是需要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相信深圳及珠三角各地的社区服务在未来会有新的发展,会为全国其他城市的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经验借鉴,也相信本书能够对社区服务领域的管理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邓国胜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