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表现自我——抓住上司的眼球(2)
机会面前,请毛遂自荐
美国的一个政客曾说,想结交一个朋友,就请他帮你一个忙。因为人们总是更容易记得帮别人做过什么,而把别人帮自己的事情忘掉。他还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对自己帮助过的人示好。因为毕竟算有过交情,跟陌生人相比,关系还是要近一层。这个定律,完全可以活学活用在职场上,那就是:要善于对老板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动争取难得的任务。
有两个同学毕业时进了同一家公司做事。5年过后,他们一个已经升了市场部主管,另一个却还在调研部做基层研究员。并不是因为二人的能力有所差别,而是一个会要,一个不会要并且不愿要。
市场部主管的第一次晋升是在进公司一年后。他走进老板的办公室,直截了当地说:“我觉得我可以试试那个新项目。”两个月后,他被提升为项目经理。
他第二次直接地表达愿望是在原市场部的主管跳槽后。大把人坐等着被任命,资历最浅、希望最小的他再次对老板出动闪电战:“让我试试这个职位吧。”老板欣然应允,先是让他以副总监的头衔代管,不久就扶了正。
而基层研究员始终没有明白过来。他至今仍抱有“是金子,就总会发光”的想法,默默地等待着伯乐来发掘他这匹千里马。
所以说,我们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干,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职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家的竞争关系是很明显的,没有谁会去时时刻刻关注你的进步,也没有谁会把绝好的机会都让给你。一切都要靠自己争取。
古人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巷子太深了,大家也会嫌麻烦。如果把美酒摆在人多的地方,那岂不是既能成全自己,也能成全更多的爱酒之人。人才也是一样,爱才之人也要看到了你的才,才会给予重任。一个空有才华却不懂得施展的人,只能是白白浪费才华。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样推销自己,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不喜欢在领导面前出风头。有一些很有才华、见解的人,缺乏当众展示自己的勇气,遇事紧张胆怯,每每退避三舍。这样一来,他们不但失掉了很多机会,而且给人留下了平庸无能、无所作为的印象,自然得不到好评和重用。
某单位要推荐一人参加上级举办的演讲大赛,但不少青年人不敢报名,纷纷找借口推辞。这时,有位貌不惊人的小伙子主动请缨,领导很欣赏这种精神,当即应允。接受任务后,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下了很大的工夫写讲稿,并到处拜师。在短时间内,他的演讲水平有了突破性提高。
在大赛中,他得了第二名,从此知名度大大提高,并得到领导的好评。后来竞聘干部时,单位领导把他作为第一人选。
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你自己不知道去争取,别人就会去争取了。如果别人也有才能,领导同样会重视别人。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向领导展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智,才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韩愈在《马说》中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些人苦于找不到千里马,而真正的千里马却没有人发现。既然伯乐如此少,为什么要等着伯乐来发掘,有才之人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伯乐呢?
不敢毛遂自荐的人往往都害怕失败,他们喜欢悄悄地做事,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就是最大的追求了。殊不知,这样的追求只能让人平淡无奇。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要不断进步,不断向上。
不懂得毛遂自荐,其实就是在放弃自己的舞台。工作中能给你提供最大舞台的是你的老板,当一个任务下来的时候,就要主动地去接受,而不要躲避。领导有着自己的工作和任务,他管理的是一个整体的大局,而不是个人的小细节。他要求的是团体的能力,所以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单独地调查每个人的能力。只有经常在他面前展现的人,他才会知道这个员工的能力以及潜力。
不过,要想像毛遂一样得以重用,还必须要有真实的本领,否则,当你毛遂自荐得到机会,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完成时,只会遭到竞争者的落井下石及领导的不满。下一次有好的机会时,你认为领导还会信任你吗?
同时,毛遂自荐也需要合适的方法。当今职场,毛遂自荐这一求职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运用。有人如愿以偿,有人屡屡碰壁。除去主客观因素外,自荐者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是否得当,也决定了结果的成败。所以,在运用毛遂自荐这一招时,最好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当年,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音乐学院参观访问,很多家长都想让这位歌王听听自己的子女唱歌,目的就是想拜他为师。帕瓦罗蒂出于礼节,只得耐着性子听,一直没有表态。
黑海涛是农民的儿子,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考入这所著名的音乐学院,他也想得到帕瓦罗蒂的指点,但他知道自己没有背景,却又不甘心白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于是他灵机一动,就在窗外引吭高歌世界名曲《今夜无人入睡》。一直茫然的帕瓦罗蒂立即有了反应:“这个年轻人的声音像我!他叫什么名字?愿意做我的学生吗?”黑海涛就这样幸运地成为世界歌王的学生,后来名扬世界。
这个成功的例子说明,要取得毛遂自荐的成功,胆量是前提、技巧是关键、水平是保证,三者缺一不可。总之,在机会面前自己必须积极主动,让自己更快地获得成功。
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你才能飞得很高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只是我们常常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特质而就此埋没了才华。那么,怎样让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特质散发出绚丽的光彩呢?
吕燕,一个在中国人眼里并不算很美的女人,却在高傲的巴黎时尚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吕燕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历,时常被人传颂着。国外媒体评价吕燕:“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既可以像天使那样笑得很灿烂、很纯净,也可以像魔鬼那样很酷、很野性。
出道以前,吕燕还只是一名普通矿工的女儿。从小个子就特别高的她由于太过鹤立鸡群,总是刻意弯着腰,日子久了就有点驼背。到了18岁,为了矫正体形,离开家乡到南昌读书的她报名参加了一个模特培训班,而当时的她并没想过以后自己要做模特。
一个偶然的机会,由于培训班要选5个学生到北京参加一个模特选拔赛,纯粹是为了凑数,个子高挑的吕燕去了北京,从此正式入行。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酒店大堂邂逅了两名来自法国的经纪人,又被带到了法国。4个多月后,仍然什么都“没想到”的她从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亚军。
成名之后,围绕在吕燕身边最多的疑问都是与她的容貌有关的。长着一张汇聚东方元素面孔的吕燕大受欢迎,国人眼中的“丑女”让众多国际顶尖设计师频频惊艳不已。
如果说吕燕是碰巧生在了这个时代,还不如说是吕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天空。正是这个个性天空,给了她发挥自己潜质的机会,让她在这个国际顶尖时尚群体里越飞越高。
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发现属于自己的那片个性天空。
每个人在降生之时,就拥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有的人表现在艺术上,有的人表现在学术上,有的人表现在动手能力上,有的人表现在公共关系上……所以,在没有发现自己特质的时候,千万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要相信自己一定是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自己一定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生价值。
比尔·盖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他13岁开始编程,并预言自己将在25岁时成为百万富翁。他还是一个商业奇才,独特的眼光使他总是能准确地看到IT业的未来。独特的管理手段,使得他创办的不断壮大的公司能够保持活力。他的财富更是一个神话,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登上福布斯榜首的位置。
他从小就精力过人,早在婴儿时期,自己就能让摇篮晃动起来。他从小就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
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盖茨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无不为他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盖茨天赋的进一步发挥。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盖茨要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准备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是活跃。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那里,比尔·盖茨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
在湖滨中学读书时,比尔·盖茨常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他在喜欢的课程上下工夫,学得非常棒,如数学和阅读方面。
中学毕业后,比尔·盖茨很想到哈佛大学去读书,于是,父母放弃了让儿子当律师的想法,让比尔·盖茨在大学领域自由发展。但一年后,更大的难题摆在面前: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
虽然父母并不赞成他的想法,但比尔·盖茨还是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在软件领域大展宏图。
成功人士都有其成功的特质,你也同样拥有,只是你还没有找到那片属于你自己的天空。那么从现在开始,请开始寻找并在那里展翅飞翔吧,相信你也会飞得很高。
保持进取心,争取升迁机会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进取心和想象力是成功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心理资源。目光高远,时刻想着提高和进步,对升迁机会保持敏感和热情,是成功者最重要的习惯。
有了进取心,我们才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们才能扼住命运的喉咙,把挫折当做音符,谱写出人生的激情之歌。
进取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它就像是从一个人的灵魂里高竖在这个世界上的天线,通过它可以不断地接收和了解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它是威力最强大的引擎,是决定我们成就的标杆,是生命的活力之源。
1781年,斯蒂芬逊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一个村庄。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两人都不识字。
斯蒂芬逊和他的父母一样,从未上过学,八岁时就去给人家放牛,十岁时在煤矿上做些零活,十四岁就跟随父亲到煤矿工作。由于家境贫困、出身低微,斯蒂芬逊的童年是在嘲讽中度过的,可他从不把这当回事。
在煤矿,斯蒂芬逊经历了最艰苦的劳动,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明一种能够不用人力运煤的机器。1801年,英国人特勒维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这部机车在试车时不是在铁轨上,而是在马路上。很多人嘲笑特勒维说:“你的火车还不如我的马车跑得快呢。”特勒维在打击之下,便不再去研制火车了。
斯蒂芬逊却来了兴趣。他找到特勒维,要跟他学习研制火车。特勒维说:“你如果不怕被人嘲笑,就一个人去研制火车好了,我是再也不会干这样的傻事了。”斯蒂芬逊想,煤矿上的蒸汽机能把深井里的水抽上来,特勒维制造的机车能拉动十几吨重的东西,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仔细观察,反复思考,悟出了其中的奥妙:火车拉得多、跑得快,全靠蒸汽机。
为了掌握蒸汽机的原理,斯蒂芬逊长途跋涉,步行1000多公里,来到瓦特的故乡苏格兰,在那里学习研究了一年。斯蒂芬逊在总结和掌握了前人制造蒸汽机车的经验教训以后,终于在1814年制造出了他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布鲁海尔”号。
同年七月,斯蒂芬逊进行了第一次试车。这辆火车头运行在平滑的轨道上,载重30吨,牵引着8节车厢,行驶时不会脱轨,但行驶的速度很慢。由于没有装配弹簧,车开起后,震动得很厉害。
有人讥笑斯蒂芬逊:“你的车怎么还不如马车跑得快呀?”有的人说:“这车拉东西不中用,可声音比打雷还响,把牛马都给吓跑啦!”一些原来赞成试验蒸汽机车的官员现在也开始反对了,断言用蒸汽机车做交通工具是不可能的。
斯蒂芬逊并没有因为试车的不理想而气馁,他又对火车头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逊制造的“旅行1号”机车,在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上试车。许多人都替斯蒂芬逊担忧,怕他这次的试车再遭失败,但更多的人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只见斯蒂芬逊操纵着机车,蒸汽引擎吸入大量气体,又放出部分蒸汽,呼呼作响,人们纷纷避闪。老人、妇女和儿童惊恐万分,都认为机车即将爆炸。观察了一会儿,见没有什么动静,才又走近观看。紧随这辆火车之后的是四节由马匹牵引的车厢,上面也坐满了工人,使众人清楚地看到了两者力量的优劣。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公用铁路,而奔驰在它上面的火车,也就是当时轰动了英国和欧美的“怪兽”。这次试车的成功,使铁路运输登上了历史舞台。
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个不思进取的人,那么就只能停留于现状,甚至会倒退到最差的程度。而如果你是个积极奋斗的人,那你就能超越现状,越来越好。
只要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改进自己,驱策自己不断前进,就会使自己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成功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在他们的生涯中,才能不停地做出更新和改进。他们害怕退步,恐惧落伍,因此,总是自强不息地力求让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有所进步。
有两个年轻人同时受聘于一家公司。一个是名牌大学管理专业毕业的杰森,另一个是普通大学毕业的吉姆。
开始时,二人的工作起点都是一样的。一段时间过后,经理发现,杰森虽然在大学里很优秀,也能按部就班地执行工作任务,但是好像过于自信,不喜欢征询别人的建议。而吉姆似乎是觉得自己的学历背景很一般,很有压力,所以每天都仔细地观察别人如何完成工作,并征求领导的建议。
有一次,经理加班到晚上10点,正要离开办公室,看到吉姆还在,就问他这么晚怎么还没走。吉姆告诉经理,他觉得自己完成工作有些吃力,所以就每天晚上在国外网查找些学习资料,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经理点了点头,给他推荐了两个不错的专业网站,就离开了公司。
一年过后,这两个年轻人在工作能力上的差别逐渐显露出来:杰森和刚入公司时一样,没有太多的提高。而交给吉姆的任务,他总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令人惊奇的是,吉姆还提出了很多改进公司、创造效益的好点子,其中有一些被采用之后效果很好。
经过上下部门的一致认同,吉姆被提拔为部门的负责人。
所以说,不管自己以前怎样,都要记得勤奋、努力向上,安于现状只能像杰森一样停留在最初的水平,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人在职场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每天保持着积极进步的心,每天都努力上进,才会有更多的希望。
适当做点分外事,争取“机会空间”
有人认为,只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就行了,对于老板安排的额外工作,总是充满了抱怨,从来不主动去做。事实上,多做一些分外的工作,不仅可以让你在工作中不断地锻炼、充实自己,而且会让你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让自己的才华充分地表现出来。从功利一点的角度想,如果我们总是能让上司领略到喜出望外的感觉,他将会对我们建立起更高的信任与依赖,产生赏识之心,从而在有限的资源分配中向我们倾斜。对于有积极心态和主动做事的人来说,“机会空间”的大门从来都是敞开的。
积极主动的人都善于跳出工作合同上所界定的条条框框,并主动去填补其中的模糊空间。他们力求在行动中逐渐完善自我,行动起来,哪怕很小的事,哪怕只做了五分钟,在他们看来也是一个好的开端,因为这样能带动他们着手做好更多的事。
只做自己的分内事,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还是不够,不肯多思考一下工作中的问题,没有完全投入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只是一味机械地应付工作。虽然遵守纪律、循规蹈矩,却缺乏责任感,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没有创造性地、主动地工作。如果一直是这样的心态,那么渐渐的,会连老板交代的任务也完成不了。
在工作中,只要认定那是要做的事,就立刻采取行动,而不必等老板作出交代。员工只有积极主动,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在现代职场,过去那种听命形式的工作作风已不再受到重视,个人主动工作的员工将备受青睐。因为,工作是自己的事业,参加工作是为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好老板交代的分内事是完成了任务,但如果在这之外还能积极主动,就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最终获得成功。
彼特是一家公司的秘书。他的工作就是整理、撰写、打印一些材料。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工作单调而乏味,但彼特不这样想,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好。他说:“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就是你做得好不好,不是别的。”
彼特整天做着这些工作,做久了,他发现公司的文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公司的一些经营运作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于是,彼特除了每天必做的工作之外,还细心地搜集一些资料,甚至是过期的资料。他把这些资料整理分类,然后进行分析,写出建议。为此,他还查询了很多有关管理方面的书籍。
最后,他把打印好的分析结果和有关证明资料一并交给了老板。老板起初并没有在意,一个偶然的机会,老板读到了彼特的这份建议。这让老板非常吃惊,这个年轻的秘书,居然有这样缜密的心思,而且他的分析井井有条,细致入微。后来,彼特的建议中很多条都被采纳了。
老板很欣慰,他觉得有这样的员工是他的骄傲。
当然,彼特也被老板委以重任。
做些分外事,可以让领导看见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是自己敬业的表现。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细致程度以及工作态度。
一位学者一次到某个商场买东西时,顺便拜访了一下在商场工作的两位朋友。两年前,这两位朋友同时进入这家大商场做销售员。而今,一位是商场的业务主管,另一位还是销售员。叙谈后,学者要走,商场的两个朋友就一起送她到电梯口。这时,做业务主管的朋友发现墙上贴着的商场通知单没有粘牢,快要掉了。做销售员的朋友说,掉就掉吧,也不关你的事。但是那位做主管的朋友还是把通知单先揭了下来,说,一会儿我再粘好。
通过这件小事,你可以明白,为什么一位得以晋升,另一位还是原地踏步。那位业务主管的一个动作,反映出他对商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态度。做这件事,可能就是举手之劳,但首先,这位业务主管想到的是这对公司有利,我应该做,而不是归不归我管、关不关我的事。
做好分内事,是一个人立足的基础,但仅仅是只能立足而已。做好分外事,才能向外发展,更广泛地触及各种知识和资源。同样两个人,一个人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个人除了做好自己的事外,还能帮公司解决一些难题,如果你是老板,会喜欢哪一个?你又会提拔哪一个?答案不言自明。即使不作比较,也应该知道,职场更青睐那些能承担更多、抵挡多面的人。
只要是自己可以办到的事情,其实都是我们的分内事。主动地去接受一些没人做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能举手之劳的分外事,这往往会让老板看到更多的惊喜。而且,积极主动的人实际完成的工作,往往比他原来承诺的要多,质量要高。所以,主动的人从来不缺乏加薪和升迁的机会。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比你聪明,比你有能力的人比比皆是,怎样才能让自己在职场中节节高升,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快乐心态一直保持?那就是多做事情,在保持自己业绩的同时,多做分外事,这样,实力才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