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治水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中华”一词,源于魏晋,是地理名称,也作文化与民族称谓。20世纪初以来,“中华民族”成为了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后来,“中华民族”又与“民族精神”重合组成“中华民族精神”一词。中华民族精神主要由务实、自强、宽容、爱国、勤劳、勇敢以及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组成,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体系,其主要内容作为传统精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具备,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又不断丰富了许多新的时代精神。其中,治水活动和实践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治国先治水,有土才有邦。治水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优良传统、优秀品德和时代精神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也是人们在驯服水、治理水、认识水、观赏水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情趣等社会意识的反映。中华民族在长期与水旱灾害抗衡和斗争的过程中,锤炼了忍受巨大痛苦的能力,铸就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天下为公、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等意识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水活动中,大禹以人为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治水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一传统在历代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南方抗冰雪精神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汶川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充分展现了我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丰富、充实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