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世纪晚期简史

一 圣约翰骑士团的征服(1530~1565年)

当马耳他人屡遭北非海盗袭击和不断骚扰之际,罗得岛上的圣约翰骑士团也面临奥斯曼土耳其人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15世纪后半期,土耳其人的多次进攻都被圣约翰骑士团打退。但是,到1522年,经过一场长时间的相互进攻后,骑士团最终被迫放弃罗得岛。从地中海东部这座精心构筑的要塞中撤走。他们被迫向西转移,为寻找新的基地不得不长期奔波,费尽心机。

随着岁月的消逝,骑士团实力逐渐削弱。团长意识到唯有迅速取得新的基地才能避免骑士团彻底垮台。查理五世皇帝提出有条件地把马耳他划给骑士团驻守。于是骑士团派出一个委员会到岛上察看,提出了报告:马耳他仅有的一点防御工事都已年久失修,岛上每年生产的粮食只能维持几个月,必须从西西里进口大量粮食。由于处境不见好转,最后在1530年春,圣约翰骑士团不得不把马耳他列岛连同的黎波里要塞一起作为皇帝赐予的领地接受下来。封建臣属通常应尽种种义务,而他们只每年进贡一头猎鹰,其他全部免除。

查理五世皇帝开出的条件则是:今后如果骑士团撤走,未经查理五世或其继承人同意,不得擅自处理马耳他列岛。骑士团舰队司令一职此后由意大利人担任,以免这一关键性的职位落入法兰西人之手。在任命马耳他主教一事上,皇帝也保留一定权力。在双方就马耳他移交骑士团一事达成协议后,1530年10月,团长及骑士团主要成员分乘三艘战舰到达马耳他,定居在比尔古。

在磋商期间,双方都未征求马耳他人的意见。1428年,马耳他人曾向阿拉冈的国王阿尔方斯五世交了30000弗洛林“弗洛林”是1252年在佛罗伦萨铸造的金币。换取了列岛永远直接归国王管辖,不做领地封赠臣属的诺言。因此,当马耳他人听说马耳他可能成为无家可归的骑士团的基地时,就派遣使者去见西西里总督,提醒他许下的诺言。而总督欺骗岛上居民说:并未做出任何决定,不必担心。而当查理五世将马耳他赐予骑士团时,马耳他人再次进行抗议,此时木已成舟,无法挽回了。

骑士团控制了马耳他岛上他们唯一真正感兴趣的地方——沿港口一带,并接管姆迪纳的“尤尼佛西塔”过去负责的一切职权,骑士团还设立了自己的法庭,成了列岛之主。

骑士团定居下来后,对马耳他的不利条件看得更加清楚。岛上的粮食大部分必须从西西里进口,岛上的军事设施非常落后,现有的防御工事陈旧不堪,需要全面加以修建。当地居民稀少,无法为列岛提供足够的防卫力量。马耳他又缺乏自然资源、缺乏工业等。骑士团财政很拮据,无力建设马耳他的防御工事,因此,想另寻基地。

1531年夏,骑士团的舰队迅速地袭击了莫里亚的莫登港,并占领了该镇。不巧的是离莫登不远驻有一支土耳其大军,骑士团只得撤退。与此同时,骑士团继续进行外交活动以寻求新的基地。团长向查理五世建议,叙拉古(今名锡腊库扎)要比马耳他更为合适。骑士团还建议迁到格利博卢或意大利“靴跟”上的奥特朗托,但皇帝对此并不热情支持。

16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骑士团动荡不安的处境对马耳他起了严重的副作用。马耳他的骑士们都出生于欧洲高贵门第,只求暂时落脚岛上,显然不愿在防御工事和其他建筑上投资过多。这种态度持续了将近40年之久,这就使得岛上的防御工事千疮百孔。

骑士团统治的头几年几乎毫无建树。骑士团到来之时,与卡斯特洛城门相连的比尔古城区大半均未设防,于是其在该城所在的半岛上面向陆地的一边设置若干工事,以加强防卫。除此以外,还修复了一些原有的工事,虽然骑士们明知这些工事远远不够,却没有兴修其他新的防御工事。

至1532年,通过外交及军事手段另觅新基地的企图均告失败,骑士们这时才意识到他们在马耳他很可能还要再住几年,于是开始兴建一批简陋的工程。1532年11月,骑士团为一所医院奠基,大约与此同时,各分团开始在比尔古修建骑士府,这些建筑物大部分都修建在距卡斯特洛较远的比尔古一带。但这批骑士府第和防御工事规模太小,尤其是骑士府。

骑士们知道要想把马耳他作为可靠的海军基地,岛上防御工事就必须能全面控制大港。1541年,骑士团把军事工程师安东尼奥·费尔罗莫利诺请到马耳他,请他提出改善防御工事的良策。费尔罗莫利诺研究全部问题后得出结论:在塞伯拉斯半岛修建一座新的要塞。由于骑士团内部意见不一而只将比尔古及圣安格洛的工事加以改进。

1551年7月,一支土耳其舰队开进马萨姆希特,登陆者估计有万人。一上岸即遭骑士团军队伏击,接着又遭到由英国骑士尼古拉斯·厄普顿爵士率领的一支骑兵的突击。土耳其军队登陆后,司令官把部队驻扎在塞伯拉斯半岛上,由于感到兵力太弱,难以迅速攻下比尔古和圣安格洛,于是转而开往姆迪纳,途中在比尔基卡拉和戈尔米附近一带大肆掳掠烧杀。当时姆迪纳虽然防御工事薄弱,防守兵力孤单,但居高临下,占有“地利”,加之指挥官用兵有方,终于使土耳其人明白,要攻下姆迪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转而决定攻打戈佐岛,该处城堡防守较弱。戈佐岛上的驻军未能坚持多久,几天后就向土耳其人投降。

1551年,戈佐岛军事失利后,骑士团成立一个委员会来检查马耳他的防务,提出改进意见。首先,在塞伯拉斯半岛尖端修建一座星形要塞(圣埃尔莫),以便控制半岛和各港口。其次,还建议在毗邻的利索拉半岛上连接大陆的一端也修筑一座要塞,以免进攻者利用它作为一个现成的炮台,此即圣迈克尔要塞。圣迈克尔和圣埃尔莫于1552年建成,但塞伯拉斯半岛上的新城未动工。

土耳其的海上威胁以及北非沿海各国海盗的兴起,改变了马耳他的战略地位。对地中海中部海路控制权的争夺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马耳他成了关键性的要塞。1547年,土耳其军队在马萨希洛克登陆。虽然这次进攻被击退,骑士团及马耳他人的损失也很轻微,但这不过是两军的首次接触,类似的袭击接踵而来。从1548年至1560年,土耳其军队几次在戈佐岛登陆。此外,骑士团的战舰在掠夺穆斯林的海上货运中一直是很成功的。

16世纪60年代初,从列万特一带传来消息,一支土耳其大军正准备远征马耳他,骑士团为保卫马耳他做好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准备。1565年春,在瓦莱特(Valette)团长控制下的要塞只有圣埃尔莫、圣安格洛和圣迈克尔,还有森格莱阿和比尔古这两座设防城镇。在马耳他的中部,防守薄弱的是姆迪纳城。自1551年被围攻以来加强了防御的戈佐城堡,也驻扎着守军。这些阵地上驻守着大约9000人,由骑士、外籍兵士及马耳他人组成。这支兵力大部分集中在沿港湾的各个要塞,在姆迪纳和戈佐岛上的城堡只布置了少量的分遣队。可利用的骑兵则全部驻扎在姆迪纳。

二 马耳他之围(1565年)

公元1565年5月18日,一支约有200艘战船的土耳其舰队开到马耳他附近水域,向海岛逼近,然后绕过岛的南端,对西海岸进行侦察。当晚,土耳其舰队在西海岸一处小海湾过夜,次日拂晓,土耳其军队决定在马尔萨什洛克登陆。这座马蹄铁形的大海湾海岸线长达10公里,其中大部分地方都便于登陆,这就使得土耳其军队能够在一条较长的战线上对基督教徒发起进攻,从而充分利用他们在数量上的优势。而沿岸又未设置大型炮兵阵地,瓦莱特团长只得听任土耳其军队登陆,未做重大抵抗。

其后一连3天,土耳其军队大肆烧杀掳掠。一些农民未能逃入设防的城寨,大批牲畜因此落入土耳其军队手中。骑士团无力离开阵地进行全面决战,骑兵也因马耳他野外地形不利而大受束缚。

5月21日,双方在比尔古附近发生一场短促的战斗,土耳其军队似乎即将进攻骑士团的各个主要防御阵地。

5月22日,土耳其军队开始配置炮兵,准备攻打圣埃尔莫要塞。为了修建大炮阵地,构筑壁垒,挖掘战壕,费去相当时日。在这段时间内,战斗时断时续。而激战的爆发却是由于基督教徒一方的主动。圣埃尔莫的守军在5月29日凌晨出击。前沿战壕中的穆斯林措手不及,陷入一片惊慌。后来,土耳其军队指挥官派来生力军,将守军逐回堡内,并在混战中占领了要塞的若干外围防御工事。

几天之后,仍是由于守军疏忽大意,土耳其军队又控制了要塞前方其余的外围防御工事。土耳其军队大为振奋,想一举拿下要塞主堡。但他们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圣埃尔莫四周的城壕没有填平,爬城的云梯又太短。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大屠杀。守军在实战中成功地试用几种武器,如沸腾的沥青、野火一称希腊火,是以前海战中用来焚毁敌船的一种燃烧剂。等,且是在土耳其军队到来之前加紧准备的,在几个星期中制造出一种杀伤力极大的绝妙武器——一个大圈,缠上大量棉布,注入化学燃烧剂。这种投掷武器可以迅速点燃,从城墙上投向攻城者,通常一圈可套住一小群人,使穆斯林的宽袍大袖立即着火燃烧。土耳其军队在这一天伤亡极大。守军则阵亡百人上下,其中包括20名骑士。

6月初,赫赫有名的海盗头子德拉加特率领1500人从北非海岸到达。他在海角上设置了一些新的炮队,另一炮队在圣埃尔莫前沿开阔地带与圣安格洛之间构筑了阵地,而又一处炮兵阵地也在绞架岬(今名里卡索里岬)筑成。至此圣埃尔莫受到三个方面的轰击,堡垒所遭破坏的速度加快了。

当时,堡垒四壁已出现了几处缺口,守军认为他们已经打了一场漂亮仗,荣誉上已经说得过去,如今已到了从一处必将陷落的阵地撤出的时刻。6月5日,一位英勇无畏、名震一时的骑士梅德兰诺爵士被派往骑士团执事会申述守卫部队的这种看法。但是瓦莱特团长不以为然。他认为只要继续坚守其堡垒,就能为骑士团赢得极其珍贵的时间。由于他的威信,执事会支持了他的观点。梅德兰诺回到圣埃尔莫去传达执事会的决定。守卫部队听说竟然要求他们继续坚守一处显然短期之内即将失守的阵地,无不大为惊异。于是他们起草了一份由50多位骑士签名的声明。该声明说,他们准备为骑士团牺牲,如果团长再不下令让他们撤退,他们就要从堡内冲杀出来,同土耳其军队决一死战,在战场上光荣献身。

瓦莱特巧妙地处置了这种局面,他派出一个3人调查团前往调查圣埃尔莫的工事状况。调查团中有一位成员坚信其堡垒还可以再守一段时间,他自告奋勇担任指挥,率领一支援军进入圣埃尔莫,援军由志愿人员组成。瓦莱特给圣埃尔莫的骑士送去一封文笔犀利的短信,在信中告知他们从危险岗位撤退下去而由他人代替,这是任何骑士都不能容忍的耻辱。圣埃尔莫的骑士们请求团长允许他们继续留在堡内。瓦莱特表示同意,但要求守卫部队洗雪他们荣誉上的污点。

6月中旬,土耳其军队终于认清若要攻下圣埃尔莫,就必须完全截断堡内人员的给养线路。穆斯林已经把这座要塞置于炮火包围中,轰开了一些缺口,在外围阵地上布置了狙击手。土耳其军队的司令部于是决定将战壕一直延伸到大港边上,并用火力将每晚从圣安格洛派来的船只所停靠的地点加以封锁。土耳其军队沿着毫无遮掩的海岸构筑新的工事,因而出现重大伤亡。在此期间,土耳其司令官德拉加特也被炮弹炸飞的一块岩石碎片击中,重伤致死。新的工事于6月19日完成,要塞于是陷入严密的包围圈中,援兵从此断绝。此后3天,土耳其军队的大炮不断轰击,接着在22日发动总攻。守军又一次鼓起勇气,拼死抵抗,总算再度打退了土耳其军队。但是,守军明白大势已去,当天晚上,他们举行了祈祷。次日清晨,受伤的人和垂死的人都被运送到各缺口处,用东西支撑着,手执利剑,准备就义。

6月23日早晨,土耳其士兵咆哮而来。他们一次次受挫、动摇、退缩,又一次次重新集结,凶猛地攻入堡内,把遍体鳞伤、已经垂危的基督教骑士均残酷杀害。已死的骑士和垂死的骑士全部被斩首,尸体划上血淋淋的十字架以嘲笑戏弄,然后一一捆绑在木头上投入海港中。这些遗体被比尔古守军从水中捞起,以隆重的哀悼仪式葬入骑士团的修会教堂。于是,基督教军队中也爆发了类似的毫无理智的怒火,将土耳其战俘全部斩首,头颅被填入大炮炮膛,射向敌方阵地。从此以后,双方在战场上都不留战俘。

土耳其军队攻克圣埃尔莫,费了几乎整整一个月,而付出竟然达8000人的伤亡代价,包括最有将才的司令官德拉加特在内。穆斯林还丧失了他们的傲气与必胜的信念。在土耳其军队中,已经种下了失败的种子,况且这样一支大军的组织与给养问题也开始造成某些困难。

基督教徒方面丧失了1500名战斗人员,其中包括大约130名骑士。但他们打了一场英勇的牵制战,震惊当世。全体守军士气高昂,而圣埃尔莫陷落时发生的暴行,更激起了一股狂热的仇恨,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圣约翰骑士团的骑士们追求荣誉,骑士们更是舍生忘死,英勇战斗。

圣埃尔莫陷落后,土耳其舰队驶入马萨姆希特,穆斯塔法调动部队主力进攻比尔古、森格莱阿各处阵地。圣埃尔莫遭围攻期间,两城的防御工事大为加强,整个防御体系也进行了精密的组织。穆斯塔法指示,土耳其军队的战壕应从科尔丁一直延伸到比希,从而将比尔古及森格莱阿完全包围。但在此项工事完成之前,从西西里派来的一支救兵,约有700名士兵、50名骑士以及若干西班牙步兵,于6月29日在马耳他北部登陆。这支部队得以穿过尚未合拢的土耳其战线进入比尔古。

土耳其的军工作业在大约两周之后完成,7月15日开始进攻圣迈克尔要塞。这是一次联合作战,从陆上以及要塞侧翼的法兰西湾同时发动攻击。7月初,土耳其军队也得到了增援部队,这是由德拉加特的女婿哈森从阿尔及尔带来的2500人,海陆两路都挑选他们打头阵。哈森指挥陆上的一路,他的副将则率领预定在法兰西湾登陆的船队。这次攻势一度近于成功,海陆两路都在圣迈克尔的城墙上插进了小小的楔子。骑士团的预备队从比尔古增援而至,土耳其军队则派出近1000名近卫军分乘10条战船前往加强海路攻势。近卫军在绕过森格莱阿时暴露了自己,被一支紧靠海边设置的圣安格洛的炮队打得落花流水,10只船中有9只立即沉没,船上的近卫军绝大多数阵亡。这一损失决定了胜负,已经攀登上森格莱阿和圣迈克尔城墙的穆斯林都被扔了下去。基督教徒这一天的损失为200~300人,穆斯林则为2000~3000人。

土耳其军队曾两度胜利在望,但是,由于骑士团英雄们的勇敢机智,其功败垂成。8月上旬,穆斯塔法的部队杀出一条血路,深深插入圣迈克尔的一个突破口,把自己的旗帜插上城墙。此时比尔古也正陷于苦战之中,看来土耳其倚仗自己的优势兵力终于要占上风了。但穆斯塔法军队后方突然一片混乱,传言一支基督教救兵已从西西里出发,进攻土耳其设在马尔萨的大营的帐篷着火燃烧,浓烟烈焰遥遥可见。穆斯塔法只好传令收兵,全军向后转移,开赴马尔萨进行抵抗。这其实是骑士团驻在姆迪纳的骑兵部队在战斗高潮时扑向警卫不严的营地,屠杀了伤兵,焚毁了营房的帐篷和给养,从而使穆斯塔法召回了自己即将获胜的军队。

土耳其军队在8月18日本应夺得围城战的胜利。那一天,土耳其军队挖空了比尔古一座城堡的大部分地基,一声爆炸,城堡大部坍塌,守军措手不及,土耳其军队开始攻入城内。消息传到瓦莱特耳中,他当即亲自率领士兵反攻,一往无前,锐不可当,来犯者终于被击退。土耳其军队当晚又一次发动进攻,但又再度被驱逐出去。

接着,在9月6日,西西里总督派出的由9000名士兵组成的军队又在马耳他最北部一个叫梅利耶哈的海湾登陆。9月8日,穆斯塔法命令部队在圣保罗湾重行登陆,向内地推进。但他的士兵在敌方生力军发动头一次冲锋时就掉头逃命。他们在圣保罗湾争相挤上把他们送往舰队去的小艇时,又有多人被杀。

这场战役基督教徒得以取胜的原因如下。

第一,骑士们都是受过高度训练的超群绝伦的战士。他们献身十字军事业,以勇敢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他们总要坚持奋战直到战胜或是战死,而绝不会有投降、失败或逃命的念头。他们的榜样必然也会影响其余的守军。

第二,瓦莱特团长的英明领导对骑士团的胜利关系甚大。瓦莱特深谋远虑,勇于决断。他所进行的防御准备彻底,虽然圣埃尔莫一战损失惨重,但拖延了土耳其攻势,有利于全局,以及他在使用骑士团的薄弱兵力时所施展的技巧,都显示了他的足智多谋。

第三,作为军事统帅,他的人格本身尤为重要。人人都深信瓦莱特在必要时也会为自己的骑士团赴死,而且死得英勇。当土耳其军队爆破了比尔古的一大段城墙,攻入城内时,瓦莱特遇见头一批从战场退下来的慌乱的人群,他善言加以安抚,提起长矛,大步走向突破口。人们立即群起效法,团结在他的周围,在他的领导下夺得了此役中又一次最重要的胜利。

1565年春天,马耳他有一支由9000名士兵组成的武装部队,其中马耳他人超过5000名,他们在战斗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虽然训练不佳,但是在瓦莱特的率领下,总是能在紧要关头做出重大的贡献。马耳他的妇女和儿童也起了重要作用。大批当地居民在战斗中牺牲,大多数不是由于战争波及,而是战斗的直接后果。马耳他妇女协同士兵重修城墙,为战士运送食物,救护伤员,到了后期更经常积极地参与战斗。

尽管基督教徒一方十分勇敢,但穆斯林一方原来还是能够获胜的。战败之责必须算在土耳其司令官身上。土耳其军队的作战计划前后不一,司令官滥用兵力,因而使士气一蹶不振。对圣埃尔莫实力的错误判断,以及后来未能阻击援军乘夜间源源不断地进入该堡,这些错误枉送了数百人的生命。

土耳其军队的大炮比骑士团多,土耳其军队只要把各处城防一一轰溃,然后利用自己的优势兵力冲击各处突破口,即可夺得胜利。但土耳其军队总是在各处防御工事受到足够破坏之前即投入攻击,结果使兵员做出不必要的牺牲。土耳其军队在战役中还忽略了若干细节,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战略误判和战术错误使土耳其军队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并最终失败。

马耳他之围是欧洲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战役。如果说1565年还不是欧洲和骑士团生死存亡的最紧要关头,但它是马耳他近代史的奠基之年。骑士团获胜并从此留了下来,在其后的两个半世纪中,圣约翰骑士们修建堡垒要塞、军火作坊,以及新的城市、宫殿和别墅。而马耳他人即依赖这一开支而富裕起来。在骑士团统治期间,马耳他人口增加5倍,发展了新的贸易、新的工业,列岛成为欧洲最繁荣的社会之一。而这一切无不源于1565年的胜利。

三 圣约翰骑士团的统治(1565~1792年)

骑士团与马耳他人虽于1565年获得全胜,但面临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战争使马耳他乡村一片荒芜,许多城镇与村庄遭到严重破坏。约有7000名马耳他人死于战祸,骑士参战者被杀几乎近半数。列岛当时曾遭受巨大破坏,居民普遍陷入艰难困苦之中。

骑士团的问题要更为复杂。骑士团在人力和物资上都损失惨重。大部分要塞被夷为废墟,大围攻耗费了巨额资财。在这种情况下,昔日的意见分歧再度爆发,鉴于骑士团在岛上有限的一点产业已遭破坏,而土耳其军队又势必卷土重来,许多骑士主张舍弃马耳他。

曾一心想把马耳他定为骑士团大本营的瓦莱特团长,似乎也对是否应留驻本岛产生了怀疑。大围攻刚一解除,团长就请求教皇派遣一个能够在塞伯拉斯半岛设计一座新城的军事工程师。而当被选定的弗朗西斯科·拉帕雷里于1565年12月到达马耳他时,他发现骑士团的许多资产均已包装完毕,等待启运。拉帕雷里看到骑士团正处于不稳定与解体状态,便加紧进行工作。他察看了塞伯拉斯半岛,充分肯定了其防御与战略上的种种有利条件,并于数日之内向骑士团执事会提出了修建新城瓦莱塔的计划。尽管骑士们仍踌躇不决,拉帕雷里却已募齐工人,筹足物资,并把新城防御工事的基线标划了出来。拉帕雷里此举起了促进作用,1566年3月28日团长瓦莱特就为这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城瓦莱塔(Valetta)奠基。修建瓦莱塔的决定对骑士团起了稳定人心的作用,但它并没有使骑士团是否应留居马耳他的这一争议立即平息下来。

马耳他由于获得大捷而声名远扬,大量旅游者和“冒险家”纷至沓来。人口的流入更加动摇了骑士团的教规,导致伤风败俗的行径变本加厉。无法无天的现象在拉·卡西埃尔(1572~1581年在任)统治期间达到顶峰。团长竭力抵制一些下属这种过度的荒淫放荡生活,下令取缔城内所有娼妓。这一命令的颁布激怒了骑士团的许多成员。团长拉·卡西埃尔立遭拘捕,并在他企图迫害的妇女们的嘲笑声中被解往圣安格洛要塞囚禁起来。有人企图另立骑士团最有名的海军统帅之一罗米加斯为团长,但教皇进行了干预,把罗米加斯和卡西埃尔同时召往罗马以清查原委。最后,卡西埃尔得以复职。

瓦莱塔城就是在这种违犯清规、背离誓言、纵容异端和岛上纷争不息的背景下奠基和建立起来的。这座城市在许多岛民处于极度匮乏的时刻兴工修建,使大量马耳他人得到了工作。瓦莱塔的兴建也使骑士们从此不能轻易丢弃马耳他。拉·卡西埃尔事件后,教团终于安定下来,这对骑士团本身和马耳他人民都是幸事,广泛的违法乱纪现象普遍消除了。这时期的马耳他出现了安定、发展的局面。

在人口方面,圣约翰骑士团初至马耳他列岛时本岛居民约有两万人,戈佐岛居民估计有5000人,而科米诺岛则杳无人烟。在整个骑士团统治期间,马耳他的人口虽然不时地受到战争、饥荒和瘟疫的影响,但还是稳步增长。1590年以后,马耳他的人口统计曾经不定期地进行。根据统计, 1760年仅马耳他岛上的居民约有6.6万人,到1798年马耳他诸岛的居民总数上升到大约10万人。其中,海港的市镇居民数量增长要比边远地区和乡村更快一些。瓦莱塔新城市1590年不过3000名居民,1632年达到9000名。戈尔米的居民由16世纪末的2000名增加到1766年的近4000名。比尔基卡拉从1614年的2000名居民增加到1766年的3900名居民。

在城镇和村庄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马耳他居民点的分布结构和规模也发生了变化。马耳他居民区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们仍然不愿在沿海和岛的北部定居。

第二,像戈尔米、比尔基卡拉、泽布吉与泽通等一些乡村居民点都得到相当大的发展,而较小的村落则极少发展,有些干脆消失了。1436年马耳他大小村落有38个,而到1798年只存在24个。这些村落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成为居民的密集中心,而且逐渐发展成为集市交易和商业活动的中心。戈佐岛的乡村居民点主要是在18~20世纪发展起来的。

第三,大港和马萨姆希特附近建立和发展了好几个新的城镇。1571年,骑士团决定于3月18日从旧都城迁入瓦莱塔新都城。于是,新都城迅速发展起来,接二连三地建起了许多欧洲文艺复兴式和古典式的建筑物,以及与马耳他本地的建筑风格糅合在一起的建筑物。至1582年,瓦莱塔新都城已经大体建成,它拥有整齐的街道,宏伟的办公大楼、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建筑物,还拥有许多豪华的私人住宅。它从规模上和建筑风格上成为“欧洲的缩影”。

骑士团来到马耳他,给当地的社会以巨大的冲击。骑士团作为贵族的社会集团落脚马耳他后,与当地原有的上层和贵族等级相结合,进一步壮大了上层和贵族等级的规模,从而巩固了马耳他的封建社会结构,同时也加深了马耳他贵族与平民的对立。在骑士团的统治下,官职仍然由马耳他人担任,但是其由骑士团团长从马耳他的上层和贵族中挑选。人民议会的权力有所削弱,到18世纪它主要负责马耳他列岛的粮食供应,其他的权力由骑士团及其团长来行使。

17世纪时,骑士团的历任团长已经不满足于管好国务,施行仁政,而且还为骑士团发展许多福利事业,如设置各种基金,确保骑士团安居乐业。

在宗教方面,骑士团统治期间教会在马耳他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堂数量增加很快,旧教堂进行扩建,而且被装饰得富丽堂皇。宗教节日的礼节仪式也越来越复杂和烦琐。老教区的地位日益重要,不仅成为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居民的安居中心。许多村庄被提升为新教区,从而加速了马耳他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在圣约翰骑士团到达马耳他前,岛上经济状况十分萧条,列岛所产粮食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海盗又不断地直接危害马耳他的经济,截断通往西西里的海路。骑士团的到达改变了这种状况,从许多方面促进了马耳他经济的发展。首先,骑士团终于造成一种相对安定的局面,使列岛成为一个比较安全的投资场所。其次,骑士团在马耳他消耗的巨款为马耳他人不但提供了工作,而且提供了资金。最后,骑士团兴办了一些为他们的军事结构所必需的工业,这些工业又促进了辅助性生产活动的兴起。因此可以说,骑士团的军事机构对列岛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虽然列岛对农业的依赖已较前略差,但就所雇用的人数来说,农业在马耳他经济中仍居主要地位。13世纪后期以来,当地农业已不仅供应当地需要,还有不少产品可供出口。整个农业主要生产粮食、棉花、茴香、葡萄与橄榄。葡萄业的衰落过程则略有不同。在15世纪头几十年中,葡萄仍是马耳他岛和戈佐岛的重要作物。1429年,列岛遭到来自北非的大规模袭击,农田受到严重损坏,许多葡萄园被毁。19世纪以前,岛上根本没有酿酒业。

17~18世纪,按照经济、社会和战略等方面的需要,马耳他对现有作物品种稳步地进行调整。自17世纪直至骑士团统治后期,棉花地位日益重要,种植面积也大量增加。棉花要求优质土地,所扩大的种植面积主要自小麦用地取得。但总的来看,谷物产量并未缩减,唯质量有所变化。在土质较差的田地上大量增加种植大麦与“米希亚托”(一种抗病性强的杂交作物),以供社会下层阶级食用,并用作饲料。牲畜饲料主要为棉秆和棉籽,纤维则由农民纺纱,纱成为列岛主要的出口物资,棉花因而在乡村生活中占据了首要地位。

马耳他在骑士团到来以前的许多世纪里,一向以生产茴香闻名,科米诺岛实际上即以此种植物而得名。茴香的籽不仅可供药用,而且是一种调味品,有相当数量可供出口。马耳他列岛所产柑橘质量很高,颇负盛名。亚麻与大麻的种植居次要地位。蓣草约在18世纪才被引入,骑士团起初竭力反对,唯恐空气受到此种植物的污染,后来方允许种植。

马耳他列岛最重要的肉食来源是牛,其中许多是从西西里进口的,然后在列岛催肥。主要奶源为山羊,绝大多数村庄均大量饲养山羊。

马耳他列岛各处的耕作方式并不划一。地理条件、土壤类型以及居民区的特点互不相同,致使不同地区的使用方式与利用强度也往往互有差异。地处边远而人口稀少的马耳他北部在17世纪初土地利用率很低,至骑士团统治期间,其开始大为提高,若干石灰石山脊虽然被多次大力开发造田,但仍然只能勉强用作粗放性质的牧场。对比之下,山脊之间充满土壤的低洼地带常常具有较便利的水源,遂发展起一批精耕细作的水浇园田,亦称为“格尼思”。马耳他中部及南部一些古老村落周围的土地,一般均被精耕细作,闲置者极少。

四 圣约翰骑士团的衰落(1792~1798年)

公元16世纪前后,欧洲民族主义潮流的兴起使骑士团陷入困境。教团此时已不再单纯代表整个基督教世界,因为其成员来自若干不同的国家。这些国家对骑士团所采取的态度、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土耳其所持的不同立场,势必成为不断发生摩擦的根源。骑士团与土耳其相抗衡,就不再只意味着拼杀搏斗,胜败存亡而已,因为这一斗争触犯了欧洲国家的权益,骑士团一直在外交上受到压力,笼罩在各国利益之争的阴影里。

骑士团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不合时宜,无论企图另辟新路再度发挥作用,还是在与其他欧洲列强的关系中保持其地位,都有着重重困难。教团本应与其他国家合作,但他们的团章规定禁止与任何一国结盟,以免与另一基督教国家发生冲突。团章并非不可变通,但假如骑士团加入某一不利于法国的同盟,那么骑士团在法国的产业就势必会被法国没收。既然跻身于较大的政治集团已属无望,骑士团的另一出路便是自行建立一个帝国。骑士团确实也曾企图一试,但终于由于资源贫乏,没有结果。

解决骑士团的种种问题还有另一个办法,就是将原来在欧洲各国的资金抽回到本土投资。这一办法也由于受到马耳他所处的地理环境所限而无法实行。从自然条件来看,列岛面积过小,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发展,而当地经济也无法发展到所要求的水平。邻近又没有骑士团可以提出领土要求的地盘。

所有这一切因素,决定了教团与列岛在很大程度上对外部势力的依赖。随着1713年法国波旁王朝取代西班牙统治西西里,法国对马耳他的影响越来越大。18世纪,法国已经控制马耳他。1789年,骑士团共有600名左右的成员,其中法国人有400名。在1780~1789年,骑士团平均年收入的一半来自法国。法国是其保护国。

骑士团的盛衰存亡主要取决于法国。法国在18世纪很长一段时期里总是大度宽容,为此付出若干代价亦在所不惜。骑士团在法国拥有大量地产,每年将大笔款项由法国调至马耳他,任何一个商业国家对此都很难泰然处之,无动于衷。但骑士团毕竟没有让马耳他落入敌国手中,毕竟有助于遏制北非海盗。此外,骑士团在法国内部朋友甚多,影响颇大。即便如此,法国政界人士还不能不被18世纪后半期发生的若干事件所震动。最先是俄国再次对马耳他感兴趣,而波旁王室从来就不容任何人忽视他们对列岛的权利。给予马耳他骑士团沉重打击的是,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没收了骑士团赖以生存的在法国的财产。在其他欧洲国家,骑士团的财产也相继被没收。在德国、西班牙、西西里和那不勒斯,骑士团的财产不是被接管就是被课以重税。骑士团的年收入从1788年的300万利弗利弗(livre),法国古代的记账货币(或银币)。下降到1797年的100万利弗。

此外,马耳他内部此时也动荡不安。随着骑士团在欧洲影响日益衰落,骑士团加紧了对马耳他列岛的控制。骑士团制定了一部十分严厉的新法典,规定13种罪行要判处死刑,从而激发了包括本地贵族和上层人物在内的马耳他人的愤怒。在平托团长(1741~1773年在任)统治下,虽然有过若干繁荣时期,但经济上也同样遭到挫折。这位骑士团团长刚愎自用和专横独断,引起当地人民普遍不满。

骑士团与马耳他其他神职人员之间的摩擦的剧烈程度是世所罕见的。这种局面存在已非一日。教皇虽是骑士团在尘世的至高无上的领袖,但极少有哪一位团长甘心情愿地听任梵蒂冈插手马耳他内政,或是让梵蒂冈听取岛上居民不经由教团而直接提呈的请愿。事态发展往往引起双方尖锐的对立。从16世纪起,骑士团属下人员与主教或宗教法庭裁判官的支持者之间发生了无数纠纷。

骑士团到底有何功劳值得法国付出如此代价,法国国内掀起了对这一问题的一场相当大的争论。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进展,骑士团这样一个贵族阶级的宗教团体也就越来越不得人心。在这一时期,骑士团步步退让,且不时献出巨额款项。但这样的让步依然无济于事,骑士团在法国的财产在1792年被没收。圣约翰骑士团从此在经济上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从此时起,骑士团的瓦解已成定局,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1797年,法国督政府督政府,系根据法国共和三年宪法而建立的法国革命政体,前后持续4年(1795年11月至1799年11月)。讨论了马耳他局势,同意达来朗外交部部长的观点,即“在马耳他问题上,抢在奥、英、俄诸国之前方为得计”。

法国人早就在列岛培植颠覆分子,至1797年,这种颠覆活动加剧了。骑士团的司库、要塞总指挥以及许多法国籍的骑士都私通法国。此时拿破仑远征埃及,于1798年6月9日行经马耳他中途暂歇,要求允许其舰队开入大港(给船舰加水)。这一要求遭到拒绝。次日,法国军队奉命登陆。守卫要塞的兵力本来不足,加之亲法分子的阻挠,骑士团团长霍姆佩施优柔寡断,抵抗力进一步受到削弱。马耳他人更派出一个代表团,向骑士团明白表示:当地人民不愿对法国作战。

军事上既然瓦解,骑士团团长只得于6月11日请求停火,派代表到“东方”号战舰上就骑士团投降一事与拿破仑进行磋商。拿破仑提出的条件异常苛刻:骑士团应放弃列岛以及岛上全部财产;答应给予骑士团团长“年金”;法籍骑士也可享受“年金”,并可留居马耳他或返回本国;骑士团成员在岛上的个人财产仍归个人所有;马耳他人则得到了他们通常想得到的那种保证,即其宗教信仰和各项权益都将得到保障。

过了几天,骑士团团长及其随从就全被驱逐出列岛。他们走时,骑士团的动产大部分不准带走,连档案都留下了。骑士团在俄国沙皇那里找到了暂时的寄身之地,虽然沙皇为他们进行了紧张的外交活动,企图使他们重新立足马耳他,但这一组织仍然很快就从欧洲外交舞台上销声匿迹了。骑士团在组织上及职能上从此面目全非,但至今仍然存在,其总部设在罗马,在世界许多地区设有医院或派有代表。

岛上居民对骑士团早就极为反感,对他们的离开无不高兴。然而,骑士团却在列岛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在他们统治期间,列岛人口大约增加了5倍,新的市镇和村落成批涌现,原有的居民点也扩展而且繁荣起来,兴办了一整套新工业体系。应该说,列岛的整个生活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530年时的马耳他以农业为主,岛上多数居民散居穷乡僻壤,与外界不相往来。历时两个半世纪的骑士团统治改变了这种生活状况。至1798年,马耳他的大多数居民已从偏僻的乡村搬入骑士团在各港口附近成批新建或改建的居民点。马耳他人于是就与骑士们以及来自西欧的其他许多人发生密切联系。大港成了贸易中心,马耳他因而与欧洲社会有了频繁的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