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亚国家年鉴(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蒙古国

国名

蒙古国(Mongolia)。

地理

位置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地域总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7位。蒙古国地处蒙古高原,首都乌兰巴托海拔约1350米。蒙古国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710公里;北与俄罗斯相邻,国境线长3485公里。蒙古国国土区域位于42°N—52°N, 88°E—120°E。

地形地貌 蒙古国境内地形起伏,地势较高,总体走势是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西北部国土以山区和森林为主,东部为草原和沼泽,南部是戈壁沙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蒙古国最高峰为位于中蒙边界上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其他如埃恩赫塔伊万山海拔3905米、阿格拉山海拔3738米、尚德山海拔2825米、扎卢丘特山海拔2799米。杭爱山是一道位于蒙古国中部的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它跨越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和后杭爱省,全长约70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主峰鄂特冈腾格里峰海拔4031米。

戈壁沙漠主要分布在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中戈壁省、戈壁阿尔泰省、南戈壁省、苏赫巴托尔省。它是荒漠的一种类型,即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戈壁表面大部分不是沙子,而是一些裸露的岩石。它跨越蒙古国南部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广袤的空间,北达阿尔泰山和蒙古草原,西南至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东南至中国黄淮海平原。戈壁从西南至东北长约1610公里,北至南全长800公里,西部最宽,占地面积约129.5万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沙漠地区。

江河湖泊 蒙古国境内共有河流3800余条,河流总长67000公里,平均年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其中88%为内流河。蒙古国水资源总量为1920亿立方米,其中河流与湖泊水资源为18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2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为8万立方米。蒙古国境内流经两个以上省份的河流有56条,大型湖泊3个,分属北冰洋、太平洋和亚洲中部内陆水系。

蒙古国的河流是蒙古国最主要的给水源,大部分在北部和西部,东部稀少,南部没有较大的河流。大多数河流发源于山地和丘陵地带,上游河谷狭窄,水流湍急;下游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河岸不高但陡峭。蒙古国主要有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克鲁伦河、哈拉哈河、科布多河、乌尔扎河等50多条河流。其中,色楞格河是蒙古国最大的河流。

蒙古国境内有大小湖泊3500多个,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干旱草原或荒漠地带,较大的湖泊分布在西部的大湖盆地。湖泊水资源量达1.8×1012立方米,总面积为16000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其中面积在4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0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6个。湖泊主要有乌布苏湖、库苏古尔湖、吉尔吉斯湖和哈拉乌苏湖。

气候 蒙古高原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气温较低、风蚀严重,并且形成了从北部和东部的半湿润地带依次向西南过渡到半干旱地带、干旱地带和极干旱地带的气候分布格局。气温是具有明显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气候因子,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之一。在全球变暖环境下,近三十余年来蒙古高原温度呈不断上升趋势。蒙古国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气温较20世纪60年代升高1.13℃,其温度上升速率远高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0.6℃)。温度上升导致蒙古高原干暖化趋势加剧,草地地表的蒸散过程加快、强度增强,干扰草地生长及演替,降低其植被覆盖度,导致植被生产力降低,草地退化严重,其中对以位于蒙古高原中部的禾本科为主的典型草原的影响尤为显著。

蒙古国四季分明,终年干燥少雨。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短促,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漫长,大部分地区的年最低气温可降至-40℃,夏季最高气温超过40℃。由于地处世界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因而蒙古国境内常有大风雪;无霜期短,仅90—120天;早晚温差较大,年均降水量为120—25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600—3300小时,是全世界日照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首都乌兰巴托冬夏气温悬殊,1月平均气温为-20℃—-15℃, 7月平均气温为20℃—22℃,平均降水量为230毫米,年均晴天180日。

人口

据蒙古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末,蒙古国共有约312万人。近半数人口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1918年,蒙古国首次进行人口普查,当时人口为647500人。2000年第九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为2373493人,2000—2010年十年间人口增长16%。蒙古国的人口问题与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瓶颈之一。蒙古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约1.9人。现有人口中70%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从人口的年龄结构上讲,蒙古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目前,蒙古国政府坚持奉行鼓励生育政策,同时初步制定了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目标,争取2021年人口增长率超过2.3%,全国总人口达到350万。

蒙古国人口主要为喀尔喀蒙古族,约占全国人口的80%。蒙古国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

资源物产

自然资源 蒙古国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5646.64万公顷,农牧业用地为11603.77万公顷,城郊居住地面积为48.98万公顷,交通道路用地面积为35.92万公顷,森林面积为1429.94万公顷,水域地面积为66.61万公顷,国家专用地面积为2455.94万公顷,分别占国土面积的74.16%、0.31%、0.23%、9.14%、0.43%、15.70%。

矿产资源 蒙古国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和6000多个矿点。其中煤蕴藏量约1620亿吨、铁约20亿吨、磷约2亿吨、萤石约800万吨、铜约3600万吨、钼约24万吨、锌约6万吨、银约7000吨、黄金约3000吨、石油约15亿桶。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位居亚洲之首。森林面积为18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0%,木材蓄积量为12亿立方米。水蕴藏量为60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蒙古国政府注重保护生物资源,采取措施拯救濒危野生动物。蒙古国先后建立4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800多万公顷,覆盖率为12%,其中面积最大的达530多万公顷,最小的有1600公顷。自然保护区为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戈壁熊、野马和野骆驼等濒危野生动物创造了条件,使世界稀有野生动物戈壁熊的数量从20多只增加到30多只。野马绝迹后又从国外引进,已繁殖到130多匹,成为世界上拥有野马最多的国家。野骆驼的数量增加到600多峰。被列入世界红皮书的野驴在蒙古已大量繁殖,在戈壁地区上千头野驴经常成群出没,仅在哈坦布拉格县境内就有3万多头野驴。蒙古国野生动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黄羊,全世界共有黄羊100多万只,而生存在蒙古的就达80多万只。辽阔的蒙古草原已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国体政体

宪法 蒙古国现行宪法为第四部宪法,于1992年1月通过,同年2月12日起生效。宪法规定:蒙古国是独立自主的共和国;视在本国建立人道的公民民主社会为崇高目标;在未颁布法律的情况下,禁止外国军事力量驻扎蒙古国境内和通过蒙古国领土;国家承认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切形式;国家尊重宗教,宗教崇尚国家,公民有宗教信仰与不信仰的自由;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和原则,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该宪法,改国名为“蒙古国”,建立议会制。

议会 蒙古国的政治制度为宪政共和国。国家大呼拉尔(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国家大呼拉尔可提议讨论内外政策的任何问题,并将以下问题置于自己特别权力之内予以解决:批准、增补和修改法律;确定内外政策基础;宣布总统和国家大呼拉尔及其成员选举日期;决定和更换国家大呼拉尔常设委员会;颁布总统当选并承认其权力的法律;罢免总统;任免总理及政府成员;决定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组成及权限;决定赦免等。国家大呼拉尔为一院制议会,其成员由蒙古国公民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国家大呼拉尔主席、副主席任期四年;国家大呼拉尔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春季和秋季例会),每次例会不少于75个工作日。本届国家大呼拉尔于2016年6月产生,共76个席位。

总统 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全国人民团结的象征。总统由全民不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现任总统为哈勒特马·巴特图勒嘎。2017年7月8日,巴特图勒嘎作为反对党民主党的候选人,在第二轮投票中以50.6%的票数领先,击败了对手赢得总统大选。

政府 总理领导下的政府为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政府成员由国家大呼拉尔任命。总理任期四年。现政府由民主党、“正义联盟”(人民革命党、民族民主党组成)、公民意志绿党等组成。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议会)秋季例会于2017年10月4日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看守政府副总理呼日勒苏赫为蒙古国第30任总理。

政党 蒙古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有:(1)蒙古人民党。1921年3月1日成立,原称蒙古人民党,1925年3月改称蒙古人民革命党,1997年2月该党召开的二十二大确定党的性质为“民族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左翼政党”。理论基础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2007年10月该党召开二十五大,通过党章修正案,决定保留党章中“党主席兼任总理”的规定。2010年11月召开二十六大,恢复党名为人民党,选举由31人组成的领导委员会。党员约16万名。(2)民主党。2000年12月6日由蒙古民族民主党、社会民主党、民主复兴党、宗教民主党和民主党合并而成。党员逾16万人。党的宗旨是重视人的发展、人的权力和自由,并视个人能力大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党的目标是巩固蒙古政治独立,建立合理、强大的经济体制,建立开放的社会,建立良政,将社会发展与国际社会进步密切接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会议。全国协商委员会(相当于中央委员会)下设8个常设委,负责日常工作。党的监察机关是独立于任何个人的基本章程委员会,对党章负责。除以上两大政党外,蒙古国还有人民党、公民意志绿党、共和党、民族新党等约20个注册政党。

司法机构 蒙古国法院是拥有审判权的唯一机构。蒙古国司法体系由国家最高法院、省和首都法院、县法院、县际法院和区法院、行政事务专门法院组成。国家最高法院是蒙古国最高审判机关和监督法院,由大法官和16名法官组成。监察机构由总检察署和各级地方检察署构成。

行政区划

蒙古国全国划分为21个省(后杭爱省、巴彦乌列盖省、巴彦洪戈尔省、布尔干省、戈壁阿尔泰省、东戈壁省、东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南戈壁省、苏赫巴托尔省、色楞格省、中央省、乌布苏省、科布多省、库苏古尔省、肯特省、鄂尔浑省、戈壁苏木贝尔省、达尔汗乌勒省), 1个直辖市(首都乌兰巴托市)。省下设县,直辖市下设区,县、区是基层行政单位。蒙古国共有331个县和1681个自然村。

经济贸易

蒙古国经济相对落后,以畜牧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苏联解体前,蒙古国接受苏联大量援助。苏联解体后,蒙古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生态环境破坏、荒漠化严重、基础建设不足等问题浮现。蒙古国主要出口畜产品,进口机器设备、燃料、工业原料和生活日用品等。在蒙古投资和帮助蒙古建设的国家多为其周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蒙古国的石油产品进口80%以上来自俄罗斯。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蒙古国的货币名称为图格里克(简称图)。

经济增长率 2010年,在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不断升温的影响下,蒙古国经济快速复苏,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1%。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减弱,全球矿业走出低谷,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在高位运行,蒙古国“矿业兴国”战略成果显现,同时拉动了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2011年、2012年蒙古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创纪录的17%,成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但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2013年蒙古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7%,增速明显放缓。2016年,蒙古国经济增速继续回落,国内生产总值111.33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仅1%,人均GDP折合约3567美元。2017年上半年,蒙古国经济出现好转迹象。1—6月GDP增长率恢复至5.3%。

中央财政 2016年蒙古国财政收入(包括外国援助)共计58807亿图格里克,财政支出(包括偿还贷款)共计61780亿图格里克,财政赤字共计2973亿图格里克。2016年蒙古国国家经常性预算收入共计58790亿图格里克,经常性预算支出共计45593亿图格里克,经常性预算盈余共计13197亿图格里克。2016年蒙古国税收收入同比增加8780亿图格里克,增长21.0%;非税收收入同比增加1730亿图格里克,增长26.7%。2016年,蒙古国通货膨胀率为1.94%。

对外贸易 蒙古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对外贸易是拉动蒙古国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大宗款产品价格走低影响,蒙古国出口总额增长放缓;受蒙币贬值影响,蒙古国进口总额出现负增长。据蒙古国海关统计,2016年,蒙古国与世界15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贸易,贸易总额为82.753亿美元,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影响,同比减少23%。其中,出口总额49.173亿美元,主要是矿产品、畜产品,同比增加5.3%;进口总额33.579亿美元,主要是运输和工程机械、电子电器、成品油、粮食、日用品等,同比减少11.6%;贸易顺差1.915亿美元。

农牧业 农业(主要指种植业)并非蒙古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关系国计民生,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私有化以来,由于经济衰退及投入不足,生产力大幅度倒退,种植面积和产量锐减,农业从业人口仅6万余人。蒙古国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土豆、白菜、萝卜、葱头、大蒜、油菜等。2016年,蒙古国农业耕种面积共50.53万公顷,同比减少2.73%。种植谷物37.78万公顷,同比减少3.3%;土豆1.5万公顷,同比增加17.19%;蔬菜9100公顷,同比增加18.86%;饲料作物2.99万公顷,同比增加25.63%。2016年蒙古国谷物总产量共计48.35万吨,同比增长123.53%;土豆产量16.53万吨,同比增长0.92%;蔬菜产量9.44万吨,同比增加30.57%;目前蒙古国国内谷物、土豆生产基本可满足国内需求。

畜牧业是蒙古国的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蒙古国加工业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原料来源。蒙古国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气候比较恶劣,冬季持续时间较长,畜牧业生产仍以自然放养为主,现阶段仍难以实现大规模、现代化生产,受自然气候和牲畜影响较大。2016年蒙古国牲畜数量继续保持增长,达到历史新高。截至2016年底,蒙古国全国共有牲畜6154万头(只),同比增长9.9%。其中,马363.55万匹,同比增长10.3%,占5.9%;牛408.09万头,同比增长7.9%,占6.6%;骆驼40.13万峰,同比增长9.1%,占0.7%;绵羊2785.66万只,同比增长11.7%,占45.3%;山羊2557.49万只,同比增长8.4%,占41.6%。

矿产业 矿产业是蒙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16年,矿业产值7.0593万亿图,同比增长20.05%,占工业总值的71%;蒙古国矿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达76.9%。矿产开采及加工业产值占蒙古国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3%,矿产品出口占蒙古国出口总额比重达81.8%。

工业 蒙古国工业起步较晚,除采矿业和燃料动力工业外,以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在蒙古国工业部门中占有一定地位,此外还有部分矿产加工业。2016年,蒙古国实现工业总产值9.9432亿图,同比增长14.13%。其中,矿产产值7.0593万亿图,占工业总值的71.4%;加工制造业产值2.023万亿图,占工业总值的20.34%;水电暖供应等行业产值0.861万亿图,占工业总值的8.6%。

建筑业 近年来,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居民数量急剧增加,已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城市住宅需求迅速增加,住宅建设与销售市场逐渐兴起,建材需求趋旺,建材生产随之大幅增加。但受蒙古国整体经济放缓和蒙币贬值影响,2016年蒙古国房地产市场建设和销售均出现放缓,新建设房地产项目大幅减少,已建成项目销售情况不佳。2016年蒙古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36万亿图,同比减少13.69%。

对外投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国开始对外投资,但投资额很小。1992年起蒙古国开始对华投资。

外国援助 蒙古国经济对外援依赖性较强,主要援助国和国际组织有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及亚洲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蒙古国共接收官方发展援助3.5亿美元。

交通通信

公路 蒙古国全国公路总里程为49250公里,分为三类:国家级公路(包括连接首都与各省会之间、各省会之间、国家边界口岸和中央居住区的公路)、地方公路、单位自用路。国家级公路总里程为11218公里,其中仅有2395公里为柏油路面。乌兰巴托市有硬化公路361.1公里,其中300.4公里为柏油路面,其余的为混凝土路面。2016年蒙古国公路运输收入4971亿图,同比增长11.86%;运输货物204万吨,同比增长22.3%;运送旅客26010万人次,同比增长11.8%;蒙古国分别同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设有多个边境口岸,公路连接和通关较为便捷。目前中蒙两国共有13个公路口岸。

铁路 蒙古国现有铁路线1811公里,分别担负着蒙古国货运和客运量的62.8%和2.3%,分别占蒙古国货物和旅客周转量的96.7%、47.6%。现有铁路的年运送能力为2200万吨。由于铁路设备和技术老化,再加上扎门乌德口岸换装能力不足,从2007年开始经常发生季节性货物滞留现象,对此蒙古国政府正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为解决铁路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2008年初蒙古国制定了国家铁路网拓展远景规划,计划修建以下线路:(1)戈壁地区铁路线;(2)东部区铁路线;(3)西部区铁路线;(4)铁路网横线。2011年6月,蒙古国大呼拉尔正式讨论通过了国家铁路政策文件。2016年,蒙古国铁路运输收入4418亿图,同比增长13.9%;运输货物1992.72万吨,同比下降4.1%;运送旅客262万人次,同比下降5.5%。

空运 蒙古国设有交通运输建筑城建部和民航总局,开通有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乌兰巴托市成吉思汗国际机场为蒙古国最大的机场,但由于只能单向起降,受气候影响较大,春冬飞机晚点率较高。2007年,政府决定将科布多、木伦、南戈壁、东方等省市的机场升格为国际机场,目前正在分阶段开展工作。2008年蒙古国计划将扎布汗、戈壁阿尔泰、巴彦乌列盖、乌布苏等西部四省的机场跑道硬化,蒙古国现有6个有硬化跑道的机场(成吉思汗、东方、南戈壁、巴彦洪戈尔、库苏古尔、科布多)。2016年,蒙古国航空运输收入2784亿图,同比增长9.8%;运输货物3082.6吨,同比增长8.6%;运送旅客67.28万人次,同比增长9.1%。

媒体通信 蒙古国公开发行的报纸约126种、杂志92种、广播76家、电视台150家、网络媒体30多家。蒙古国主要的通讯社有“蒙古通讯社”,是官方通讯社,创建于1921年。该社接收路透社、新华社、俄塔社、韩联社、印度新闻出版署等通讯社发布的新闻,现在莫斯科、北京、波恩和乌兰乌德派有常驻记者。

蒙古国最主要的电视媒体有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NB)、TV5、TV9、乌兰巴托电视台(UBS)等。C1、TV8、NTV、教育、USB等较为有名的新私营电视台。

蒙古国最有影响力的广播电台是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其为蒙古国唯一非私营广播电台,使用喀尔喀蒙古语播音,覆盖率达90%以上。目前,该电台使用蒙、英、汉、俄、日5种语言对外广播,每日播音8小时。

蒙古国在全国发行的综合性日报有《日报》《世纪新闻报》《今日报》《国家邮报》等。这四大报发行量最大,内容覆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此外还有《索音博报》(军报)、《乌兰巴托时报》、《人民权利报》等。

蒙古国的通信领域发展很不平衡,在首都及几个大城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宽带及相关业务相对普及,但在偏远地区,很多地方通信网络仍未覆盖。蒙古国共有381家企业单位提供30多种服务。主要的电信运营商有:Mobicom、Gmobile、Skytel、Unitel、Mongolia Telecom。目前,蒙古国的通信基础设施包括7500多公里光缆网、2500公里数字无线电话线、220多个卫星通信VSAM站、30000多条空架线,已经形成跨越88个县、连接21个省会的光缆网。仅乌兰巴托的地下光缆就长达300公里。

2016年,蒙古国通信领域收入7796亿图,同比增长7.6%。固定电话网线共28.68万条,有线电视用户共41.8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共53.8万户,永久互联网用户共20.4万。

文化

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内设文化艺术政策协调局,主管全国的文化艺术工作。下辖国家民间歌舞团、国家话剧院、国家歌剧舞剧院、国家杂技院、国家音乐馆、国家木偶剧院和博格达汗宫博物馆、乔依金喇嘛庙博物馆、造型艺术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文化遗产中心、国家图书馆、国家艺术画廊等单位,同时检查和指导全国各省、市文化局、文化单位、艺术团体的工作。蒙古共有48家博物馆,160422件展品;324家图书馆,8061600册书籍;323所文化中心,56685个座位;42家剧院、杂技馆,12391个座位,在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此统计未包括非政府组织和民间机构自办的文化机构。

教育

蒙古国实行国家普及免费普通教育制。蒙古国教育科学部下辖多所大学,同时检查和指导全国各省、市教育局、教育单位、教育科研单位的工作。主要高等院校有国立大学、技术大学、国立师范大学、国立农牧业大学、医科大学等。国民识字率高达90%以上。

1921年前,蒙古国的教育水平非常落后。没有正规的学校,全民识字率仅为2%。1924年以后,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蒙古国一直很重视教育投入,近年来,对教育的投入一直占到其国家总预算的20%以上。目前,蒙古国已经基本消除文盲,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在大中专院校学习,15岁以上的蒙古国公民,98%以上受过初等水平以上的教育。乌兰巴托有6所汉语学校,2000多名学生。近年来,蒙古国公民对学习中文很感兴趣。在内蒙古大学学习中文的留学生主要来自蒙古国。蒙古的义务教育从七岁到十八岁,包括小学教育五年、中学教育四年及高中教育二年。有普通学校、特殊学校、艺术与技术学校以及资优学校等形式。

蒙古国有全日制普通教育学校751所,63所专业培训中心。全国共有高校113所,其中国立高校16所,主要有国立大学、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大学、农业大学、医科大学、文化艺术大学、人文大学、乌兰巴托大学等;私立高校92所,主要有依赫扎萨克大学、奥特根腾格尔大学等。5所为国外高校分校。学校管理较为松散,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工结合。全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很高。根据政府间文化教育科学合作协定,蒙古国与50多个国家交换留学生。近年来,中国商务部、教育部每年向蒙古国提供500余名全额奖学金名额,包括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此外中国商务部、中联部等部门每年也向蒙古国提供各类短期援助培训名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蒙古国共有约1100名学生在中国的100多所大学里学习。其中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到中国留学的学生每年近200人。蒙古国曾经实行“5 +4 +2”的基础教育体制,现在实行“6+4+2”的教育体制。目前蒙古国有927所幼儿园和763所中小学。

截至2012—2013学年初,蒙古国各级教育机构的学生人数达到897900万人,较上学年增加7300人,同比增长0.8%。2011—2012学年,蒙古国各级教育机构毕业学生总数为167800人,其中普通教育学校毕业107000人,职业技术学校毕业23100人,高等教育院校毕业37700人。

旅游

蒙古国被称为“蓝天之国”,人口稀少,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许多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自然风景得以保持原貌,是一个至今依然保存着游牧景观与游牧文化的国家。蒙古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蒙古国自然景观复杂多样,草原、森林、丘陵、河流、湖泊和沙漠兼备,且大多数地方保持了原貌,形成了多样性的自然风光区域,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蒙古国是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活动丰富多样,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富有吸引力。蒙古国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摔跤、赛马、赛骆驼等传统比赛活动和国庆期间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最能吸引外国游客。蒙古国是全球保留最为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区域,以其神奇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蒙古民族风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朋友,它既有荒凉的戈壁,也有茂密的森林、秀美的湖泊,茫茫无垠的大草原更是举世无双。蒙古人十分好客,并且能歌善舞,他们自古喜爱大自然,加之少工业,生态环境保存十分完好,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是旅游观光的胜地,每年的6—9月为旅游的黄金季节。

蒙古国全国有旅游基地、大小宾馆、饭店约700家。从事旅游服务的公司约500家,主要宾馆有乌兰巴托饭店、巴彦高勒饭店、成吉思汗饭店、大陆酒店等。

蒙古国主要旅游景区及地理分布如下:位于西北部的阿尔泰湖、盐湖、喷泉旅游区;位于西北部的库布德四季雪山风景区;位于西北部的乌布斯河、特斯河、金沙风景区;位于北部的库布斯古尔湖风景区;位于中部的嘎鲁特河风景区;位于中部的哈尔和林古迹与鄂尔浑河风景区;首都乌兰巴托市及周边风景带;位于南部的达兰扎德盖沙丘风景区;位于东北部的成吉思汗故乡;东部的冈嘎湖和锡林博格多平原洞穴风景区;位于东北部的门纳恩平原和贝尔湖风景区;苏赫巴特省和达尔汗市;位于西部的乌里亚斯台和特勒门湖风景区;位于西南部的阿尔泰山脉两侧及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

据蒙古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上半年共有216927名外国公民入境蒙古国,相比2016年上半年增长了20.1%。其中,中国公民占41%,来自俄罗斯、韩国、日本、美国、哈萨克斯坦的公民分别占到20.5%、11.3%、4.2%、3.5%、2.8%。2016年蒙古国酒店业产值共195亿图,同比下降1.6%;餐饮业总产值共计2314亿图,同比增加12.6%。

医疗卫生

蒙古国医疗卫生水平不高,大部分医院医疗设施陈旧、医生护士缺乏,医疗设施有待完善,医疗用品主要依赖外国进口,专业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4年蒙古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4.7%,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565.07美元,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约40%的乡村连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都得不到保障。2015年,蒙古国人均寿命为69岁。蒙古国地处蒙古高原,冬季漫长寒冷、空气干燥,且近年来因冬季燃煤供暖等因素影响,乌兰巴托市等主要人口集聚城市冬季空气污染严重,呼吸道疾病现已成为蒙古国最主要疾病之一。除冬季季节性流感外,蒙古国目前未出现其他流行性疾病。近年来蒙古国缺医少药的状况日益严重,蒙古国公共卫生资源不堪重负。1994年1月起,蒙古国实行《医疗保险法》。医疗保险有强制和自愿两种形式,公民也可购买多重保险。强制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对象为蒙古国全体公民;自愿保险对象主要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士等群体。目前,蒙古国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基本覆盖全国。

科技

蒙古国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科学发展相对滞后,技术创新发展水平比其他国家低。蒙古国科技部门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国家创新活动在全球和地区的水平上是过时的。2006年蒙古教科文部对科技实力进行的评估表明:所有出口产品中,45%的没有技术含量,52%是低技术产品,3%是中低技术产品。然而,进口的中高、中低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很大,表明智力资产利用效率低下。蒙古国虽然过去制订了一些发展科技的政策文件和工作计划,但很少能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文件中没有包括给予利用科技资源、科技—学术—产业合作及国际科技合作等足够的支持。蒙古国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这些连接,公众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高。

环保

蒙古国主管环境保护的政府部门是自然环境与绿色发展部(网址:www.mne.mn)。该部在首都乌兰巴托市、各省设有自然环境分支机构,各县设有环保工作者。

蒙古国为吸引国内外资金尽快开发利用该国矿产资源,1997年,蒙古国家大呼拉尔通过第一部《矿产资源法》,并进行了修改、完善。2006年蒙古国《矿产法新版》对环保方面的规定包括:(1)向主管环境问题的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省、县(市区)行政长官提交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和环保计划;(2)许可证持有者在没有取得有关环保部门书面批准同意之前,禁止开始进行勘探和开发活动;(3)对开采过的矿区要恢复原地貌;(4)实行环保抵押金制度。为确保许可证持有者完全履行在环保方面承诺的义务,要求将相当于实施环保措施所需年度预算50%的资金作为抵押金,转入项目所属县(区)行政长官办公室专项账户内。该抵押金必须在项目实施前(季节性施工的项目在5月1日前,全年施工的项目在第一季度内)转入专项账户内。当年12月1日前施工企业按环保规定提交报告后,如未违犯环保条款,在21个工作日内将抵押金退还企业。

根据蒙古国《环境保护法》与《环境影响评估法》的规定,矿山开发及与其相关的建设项目(如公路、铁路等)均需进行环境评估。因此,需聘请蒙古国具有环境评估资质的公司,对开发矿山及其相关建设项目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将环境评估报告提交蒙古国自然环境部审批。

蒙古国河流、湖泊干涸严重,水资源日趋短缺,将成为国家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南部戈壁地区尤其缺水。目前蒙古国70%以上的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而且荒漠化区域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扩展。蒙古国已经把2013年确定为“支持环保教育年”,以大力加强环保知识教育。“支持环保教育年”的目标是号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新闻、农牧业等部门及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共同行动起来,贡献智慧,构建绿色发展理念,宣传环境保护法规,制定并实施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