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 论题研究的时间范畴

本论题所说的建国初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七年间。

对建国初期的时间范畴,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有的把1949~1952年称为建国初期,如孙健、范守信、罗谦芳等。参见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范守信《建国初期的整党运动》(《党史研究》1983年第5期)和《建国初期对官僚资本的没收和改造》(《党史研究》1984年第5期)、罗谦芳《建国初期党的自身建设的回顾与思考》(《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6期)。但多数学者是把建国后头七年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待。当然,对这七年的历史有的称之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有的称之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有的称之为新中国成立头七年,或建国头七年。参见廖盖隆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七十年》(新华出版社,1991)、郑德荣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建国初期的七年,从中国社会变革的角度看,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特殊时期,虽然比较短暂但却很特殊,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初创时期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阶段。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和建国初期的时间范畴来看待是比较合适的。正如薄一波所说,从“创建新中国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这个时期……成功地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开创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2页。邓小平也曾指出,“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公认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很成功的……今天我们也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02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事情做得非常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36页。,“去年(指1956年——引者注)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62页。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它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3页。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先后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参见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第10页。因此,将建国初期界定在1949~1956年有其史实依据,并作为本论题研究的时间范畴较为合宜。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论题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中共党史学科研究的内容。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阶段。本论题以建国初期社会大转型的历史为基本史实根据,通过对建国初期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共党史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跨学科整合与研究,力图全面梳理建国初期社会转型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图景,系统展现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运行的模式与状况,科学评价其实践成效,准确把握其历史地位。这既有利于丰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内容,也有助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实意义

本论题研究有助于总结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其失误与教训,为不断提高新时期中国社会大转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借鉴。从总体上说,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因此,揭示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运行的深层原因和内在规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论题通过深入研究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与内在运行要素及其模式之间的逻辑关系,系统总结其基本经验,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积极作用提供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