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学术与政策:一流高校智库组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

已有文献对高校智库组织的研究以经验分析和推理为基础,缺少系统的实证研究。学者从描述性视角界定概念,认为高校智库是依托大学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学术性强但政策相关性弱,成果注重学术不直接针对政策问题。Weaver R K.The Changing World of Think Tanks[J].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1989,22(03):563-578.由于高校智库组织的复杂性,这些普遍性的研究结果并不一定适用于一流高校智库群体。本书具体探讨一流高影响力的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表现。

参照宾夕法尼亚大学公民与社会项目的智库排名,为提高样本的可信度和代表性,选取在2011年至2017年连续7年位列排行榜的高校智库为一流高校智库研究样本。研究数据的采集主要源于高校智库的机构网站、年度报告和相关的财务报表等,时间段以网站上可以获得的最新数据为依据。这些一流高校智库组织分布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的精英大学。美国的一流高校智库位于私立研究型大学如哈佛、斯坦福和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和法国的一流高校智库位于专业性大学,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巴黎政治大学。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组织建制、组织人员和组织文化三个层面的特征表现,因此,数据资料的搜集也主要围绕这三个层面来展开。

组织建制层面搜集的重要数据主要包括高校智库组织的历史背景、资金来源、标志性成果、组织管理结构、科研组织模式和人员配置模式等。组织人员层面搜集的重要数据主要包括全职人员的教育背景和任职经历,领军人才的相关数据资料,以及参与智库相关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的原因,对高校智库的认识、理解和感受等。组织文化层面搜集的重要数据主要包括高校智库组织官方网站的使命愿景、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实现形式、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及其研究领域等。

本研究以国际比较研究及一流高校智库案例研究为基础,回归本土化情境,致力于探讨中国情境下的高校智库组织的发展形态、组织特征及其组织发展路径。为使得研究案例更具代表性,选择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众多具有智库特征的研究机构作为研究样本的总群体。为了解当前中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研究以问卷调查制定的评判标准(政府认可度、国际及媒体认可度、基础平台、研究成果、专职人员、人才结构、影响力传播、组织活动能力)为分析基础,以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的研究机构作为研究的总群体,从研究机构的官方网站及其标示的组织使命愿景、发展定位、机构介绍、研究成果、数量分布、研究领域、人员介绍及其他相关文本等方面进行数据搜集和整理。

二、研究策略

(一)评判基准调查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制定高校智库的评判标准:

问卷调查法的关键在于编制问卷、选择被试和结果分析。它突破时空限制,对众多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研究。在调查前期,将想要了解的众多研究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并且通过发放电子邮件的方式开展调查,以了解专家对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看法。专家对事先制定的高校智库评价基准的若干指标进行打分,这为确定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评价基准奠定基础。参与问卷调查的专家主要来自研究型大学附属的智库、文科处或社科处、规划处及多个国家部委研究基地,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智库研究和智库管理人员。从中随机抽取约100位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主要采取主成分分析,分析软件为IBM SPSS Statistics 19。

设计调查问卷的目的:

通过调查问卷征询专家对高校智库的主要指标体系的看法,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打分排序,并初步遴选关键指标,为确定判断高校智库组织的基本特征。

问卷指标设计:

通过对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排行公布的智库评价指标,加拿大学者在《智库有用吗?》一书中采用的评价基准,国内外相关专业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拟定高校智库基准的指标体系。专家对经过仔细推敲制定好的20个指标评分,后边留有空格,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自认为其他重要的指标并进行评分。专家咨询的第二部分是开放性选答题目,请专家列出自己认为最能够反映高校智库组织基准的三个核心指标、三个中国高校智库、三个国外高校智库以及对本研究的建议。

调查对象抽样:

为保证咨询专家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在遴选咨询专家时,充分融合了智库实践专家和智库研究专家。具体而言,本研究的咨询对象主要包括我国原985高校文科处或规划处人员、知名智库人员、部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人员以及从事智库研究的学者。

问卷发放与回收:

从2013年9月开始,使用电子邮件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具体发放的对象为原985高校人文社科处或规划处39份、知名智库16份、部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0份、从事智库研究的学者5份。由于每次问卷回收率较低,先后共连续发放了三次,三次共回收58份(985高校人文社科处或规划处回收28份、知名智库回收10份、部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回收17份,从事智库研究的学者回收3份),回收率为58%。

(二)专家访谈

访谈是个案研究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它直接聚焦某几个主题,通过与个体或群体进行谈话的形式,以挖掘出仅凭数据资料难以获得的解释,并可以据此做出因果推断。访谈可以协助研究者捕捉受访人的经验和个人观点,这些经验可能只能通过口头表达才可以获得,它可以补充难以观察到和已有研究文献所缺乏的重要资料,也更有助于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对话和了解,更深入地理解研究问题。对高校智库的实践者等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期望获得通过文献和文本分析无法知晓的一些更深入的信息,充实研究内容,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本研究先后共进行了30余次专家访谈,访谈对象主要包括高校智库负责人及其行政人员,研究型大学主管文科发展、规划、建设工作的行政管理者,政府部门负责高校智库发展规划和建设的管理人员,关心高校智库发展的研究人员等,具体名单详见附录D。主要的访谈问题涉及对智库的相关理解、对高校建设智库的具体想法、建设智库的具体举措和思路、建设智库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自己参与智库工作的所思所想等。访谈结束后,整理访谈提纲,并进行相关的内容分析,回答已有的研究问题。

(三)文本内容分析

文本资料是本研究的重要分析对象。本研究选择若干不同类型的高校智库进行案例研究,重点分析的对象包括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等。通过对组织的相关制度文本,网站素材的语句、符号和内容的深入细致推敲,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洞悉组织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本研究的文本资料具体包括一流高校智库的官方网站呈现的研究报告、文本资料介绍、相应的管理政策文本及547份高校智库专家的个人简历。通过详细的资料调研,以获得高校智库组织研究相关的深入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并不只是一种收集资料与分析问题的做法,而是一种周延而完整的研究策略。为增强案例的代表性和说服力,本研究参照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中对高校智库的排名,选择2011年至2017年历次排名中位次靠前的来自不同国家及大学的一流高校智库组织进行案例研究,重点分析的对象包括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本研究通过案例高校智库的官方网站搜集每个高校智库组织发展相关的文本资料,通过专家访谈了解文本分析难以发现的一些深入的信息。通过多案例研究,期望对每个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解剖麻雀,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与此同时,注重突出案例研究的社会背景的情境因素,探索案例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揭示高校智库组织及其制度环境的关联。

三、创新点与不足

在研究的创新点方面:① 本研究通过专家咨询调查,制定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组织的评判标准。这区别于已有的关于智库组织的评判标准。② 本研究专门对高校智库组织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和探讨,更加明确了高校智库的界定,区别于已有研究多以理论思辨为主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的研究范式。③ 本研究选取来自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一流高校智库为研究对象,以此为样本探索一流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④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访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来研究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并结合专家访谈及理论分析对组织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索,深化了对高校智库组织的理性认识。⑤ 在大量信息资料搜集和访谈的基础上,对中国情境下的高校智库组织进行分类,并对其组织特征及存在的发展短板进行分析。

当前缺乏一个全面的高校智库的清单,即使是基于某些评判标准去搜集高校智库,也难免遗漏和难以穷尽所有的高校智库。另外,由于信息渠道的局限,获取高校智库即使是一流高校智库的相关资料也非常困难,这也直接限制了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高校智库工作的研究人员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成果大多是一种解释性、价值论证性及政策应用性研究,其研究过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化特点,研究内容难以进行精确的量化,研究结论难以在短期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用,也无法对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进行重复验证,智库组织的政策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等成果通常不对外公布,这使得对高校智库及其研究人员的研究产出进行科学的评价及运用大数据开展定量研究存在数据搜集上的难度。因此,非常有必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信息采集方式,扩大研究样本量,建立大样本的高校智库相关资料的信息库和数据库,以便于进行范围广泛的大数据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