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1979—2008年中国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到9.8%,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6%。与此同时,中国的基础设施也取得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它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尤其是一些经济性的基础设施具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这种效应可以通过提高产出效率并引导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本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基础设施的角度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二是,验证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溢出效应。
在进行具体实证研究时,本书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主要引入信息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进行研究对比。本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均表明基础设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有较为明显的正外部性,而能源基础设施的外部性不显著。本书还单独将交通基础设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得出结论:①交通运输的正外部性的确存在;②1985—2006年我国交通运输投资带来的GDP增加平均每年为248亿元,其中196亿元来自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另外52亿元来自交通运输的外部溢出效应;③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与外部溢出效应之和对经济增长的平均每年贡献率为13.8%。通过引力方程模型,本书的研究结果还表明:①2008年中国省际贸易的边界效应为6~23,这一数值区间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边界效应值比较接近;②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中国的区域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从2000年到2008年,由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导致的区域贸易增加量占总增加量的29.1%。此外,本书还验证了交通基础设施对边界效应的影响,简单的实证检验表明交通基础设施越发达,贸易的边界效应越低。所有这些均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本书的最后一章从微观层面验证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道路基础设施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仍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通信和自来水基础设施虽然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有正向影响,但均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本书的政策含义十分明显: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由于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仍然较为落后,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基础设施发展仍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