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本书自2011年首次出版以来,网上网下收获了很多评论。其中,有一篇来自豆瓣网的评论给我的印象较深,名字叫“穿越计算机的迷雾心得”,作者的网名叫“寻找任大侠”,他是这么说的(网上的文章在遣词造句和用语上都很随意,你懂的。既然是要印在书上,我肯定得帮他改改错字,修修语法方面的问题):
“如其名,穿越计算机的迷雾。
计算机应该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了,毫无疑问。但是国内计算机方面的科普知识真的很匮乏。在我上大学之前连硬盘、驱动、编程等一些基础的概念都不知道。
实在不敢恭维国内的基础教育。一本教材不该仅仅只是介绍几个知识,让你对着做几道题就可以完事了。知识是怎么一步一步来的,这个往往是当学生的最大困惑。这本《穿越计算机的迷雾》算我真正的计算机入门书了。全书只有两百多页,初中知识就够读懂。从介绍电开始,到逻辑电路、继电器、加法机,慢慢延伸到一台计算机,最后到现在的个人计算机,让我真正知道这个跨时代的伟大的发明——计算机,是怎么来的。书本的最后还科普了一些图形界面显示器、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在第二版里有所删减。编者按),只是点到为止,让我有种想继续深入了解计算机的这些知识的意愿。
我是个偏执的人,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尤其是事物的本质,上大学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C语言这门课。所有这些课程都只关心给你一个工具,一些规则,让你去写出来一些程序,至于更底层的东西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一无所知。语言为什么可以控制计算机?程序是怎么工作的?很突兀的感觉。当时还是很抵触C语言的,当然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编的教材看不进去。如果在我初高中的时候就有一本这样的书,我想我可能会早早地走上程序员的道路。
总体来说这本书填补了我这个计算机盲和计算机软硬件之间的沟壑吧!而且作者笔调很诙谐,像是老爸给你讲故事一样,很容易读下去。我这个很少看完一本书的人,也能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有个亮点是关于加法机的制作,这也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再次向当年发明加法机的先辈们致敬!最后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小伙伴都读一读这本书。”
不过遗憾的是,尽管读者们非常喜爱,本书自2011年首次出版至今,期间并无加印或者再版,以至于不断有网友询问哪里才能买到纸质书收藏,就连出版社的编辑也来问当初给我的样书还有没有,因为他也想留一本做为纪念,但苦于出版社也没有库存。
终于下定决心再版是今年年初的事,出版社的编辑给出了一些再版的建议,总的意思就是希望加入一些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新内容。我是个懒人,在本书第一版的序言里已经做了自我批评,但几年下来丝毫没有改观,因此前半年晃晃悠悠,没有真正定下心来做这件事。直到后来,编辑一再催促,才紧锣密鼓地开始第二版的创作。为此,我要在第二版的前言里再批评自己一次。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一本书也是如此,在完成出版的若干年后回头再看,肯定会发现诸多不足之处。有时候,是废话太多;有时候,是内容陈旧;有时候,是内容可有可无,当讲的,没有讲或者言之不详,不当讲的、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讲了一堆。有鉴于此,新版在内容上做了如下修改和调整:
一,对原来那些错误的文字和插图予以更正,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人为读不明白而抓耳挠腮;
二,删除了一些冗余的文字,这些文字在现在看来有些拖沓,对表达原有行文的意思没有任何帮助,删除它们有益无害;
三,在修改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知识讲解得不够充分,所以为部分章节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插图;
四,考虑到这本书的主旨,太过于详细地描述处理器、内存与外设的通信细节实际上并无必要。因此第二版大幅度地调整了原第14章的内容,并将其标题改为“核心和外部设备”;
五,原书的最后两章侧重于讲述程序设计的内容,比较琐碎,而且现在看来也与本书的主旨不符。因此第二版删除了最后两章,也就是原第15和16章,并增加了一章“数字化时代”,加入了数字化浪潮、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的相关内容。
这次再版更新了部分插图,这些插图是由董掬阳绘制的,我们未曾谋面,只能在此郑重表示感谢。
图书在出版的过程中要走很多流程,经历很多环节,而出版社的编辑大人就是居中联络的关键人物。本书第一版的责任编辑是董亚峰,我们合作得很好,关系不错。但是这个同志很有问题,特别不像话,领导觉得他很有能力,让他去当分社社长,他居然答应了!舍弃了他原来的编辑重任,也舍弃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
好在董同学又给我指定了一名新编辑,叫缪晓红。一段时间下来,发现缪编辑工作态度端正,做事很快,待人热情,总能提出很多新的、有建设性的想法,真可谓是新编辑新气象,于是我又开始坚决支持和拥护董同学去当他的社长。
李忠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