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幸存的原始史料
朱棣大肆焚毁建文朝的史料,举凡建文朝的榜文条例、诸臣奏疏、诸忠文集,都在严厉销毁之列,“千钩百索,只字不留”[79]。明初官修的实录、《奉天靖难记》等书,并不专记建文朝事,即便涉及,也完全是歪曲的反映。可以说建文朝史的研究,缺乏可信的资料。
然百密必有一疏。如前面提到的《毓庆勋懿集》,就侥幸存留下来。希望今后能更多地发现此类“漏网之鱼”,这类资料,未遭删改,更多地传达了真实的历史信息,也许能使建文史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另外一类资料,是劫后余生的诸臣文集。朱棣严令销毁建文诸臣的文集,但有门生家人,冒死收藏,俟后政治形势稍宽松,再将之刊布。这些文集,有方孝孺《逊志斋集》、练子宁《金川玉屑集》(《四库全书》名《练中丞集》)、周是修《刍荛集》、程本立《巽隐集》、刘璟《易斋集》等。当然,这些文集远不能完整地还原建文朝历史,因为它们非专门记史之书,对建文朝史事并无详细的、有意识的记载,只在个别文章中有零星涉及,并且在朱棣及子孙统治时期,为避祸患,文集中的犯禁之语,在流传过程中早就被删除干净了。尽管如此,细致绎,这些文集中的某些篇章还是对我们认识建文朝历史有些帮助,其中价值较大的是方孝孺的《逊志斋集》。有多篇文章直接或间接地记录了建文朝的政治。
《逊志斋集》中,有一些应命之作,不可小觑。和一般的应酬之文不同,此类文字倾注了孝孺的真实情感。从其中可以看到,他有一种遭逢明君、君臣相得的欣喜之情。他对建文帝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歌颂,如《省躬殿铭》谓:“皇上嗣大宝位,清心恭己,喜怒不形,轻徭减赋,赏罚以类,举措得宜,行之期年,万姓悦服,群生欣豫,薄海内外,薰为太和。”[80]《郊祀颂》云:“陛下自即位以来,鸿恩惠泽,渐渍万方。赦重罪,免逋租,恤困穷,赈乏绝,受直言,褒赏良吏,登任才俊,宁屈国法而不忍以法病民,宁阙储积而不忍以敛妨农,仁声义闻,升格穹昊。”[81]在方孝孺的眼里,建文帝是一个推行儒家仁政的理想君王。为什么方孝孺被诛十族而不悔,诸忠“鼎镬甘如蜜”?庶几乎!于兹可得解。
除了此类歌颂性的语言外,文集中还记录了建文时的一些具体施政措施。
设宾辅。洪武时,亲王地位极尊崇,三公大将军皆趋拜于庭,而王府官的地位却很低,他们不过是亲王的家庭教师和办事员。因此,诸藩骄泰易滋,屡为不法之事,王府官员“不能矫其失”。建文二年(1400)三月,“天子慨然为深长之思,增立辅臣,重其职任,俾咸知尊贤取友,以成令德”,具体办法是“诏增立宾辅一人,佐讲读及书各一人,进对皆称名而不臣,坐论道德,用宾师之仪”[82]。
改都察院为御史府。明太祖实行重刑政策,人们动辄得罪,故设都察院专理刑案。建文帝“嗣位之初,即下明诏,行宽政,赦有罪,蠲逋租巨万计,去事之妨民者。明年以纪元,赐高年米肉絮帛,民鬻子者官为之赎,免田之租税几年,分遣使者问海内所患苦,赏廉平吏,罪至死者多全活之。于是刑部、都察院论囚,视往岁减三分之二,人皆重于犯法”。由于犯法人数大为减少,“二年春二月甲子,有诏若曰:‘顷以诉状繁,易御史府为都察院,与刑部分治庶狱。今赖宗庙神灵,断狱颇简,其更都院,仍汉制为御史府,专以纠贪残、举循良、匡政事、宣扬教化为职。省御史员,定为二十八人,务为忠厚,以底治平。’”[83]建文帝重教化,宽刑狱,论囚之数大减,故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察院的职责为审理案件,面对臣民;而御史府的职责为匡辅君上,宣扬教化。官府名称的改变,反映出建文君臣追求的治国方略与理想,是儒家的仁道政治。
诸如此类材料,孝孺及诸臣文集中都有一些。如果我们仔细地耙梳,对建文史的研究当有裨益。
[1]曹参芳:《逊国正气纪》卷1《让皇帝本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明史》卷4《恭闵帝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3]黄彰健:《洪武二十二年太孙改律及三十年律诰考》,《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〇本下册。
[4]《明史》卷3《太祖纪三》。
[5]姜清:《姜氏秘史》,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朱鸿:《明成祖与永乐政治》,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十七(1988年)。
[7]《明史》卷93《刑法志一》。
[8]宋端仪:《立斋闲录》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9]朱鹭:《建文书法儗》正编。
[10]《明太宗实录》卷10上,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甲申,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版。
[11]王熹:《建文帝永乐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12]《明太宗实录》卷10下,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辛丑。
[13]宋端仪:《立斋闲录》卷2。
[14]方孝孺:《逊志斋集》卷14《送伴读朱君之庆府序》,《四库全书》本。
[15]毛佩琦:《建文新政和永乐“继统”》,《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
[16]《明史》卷94《刑法志二》。
[17]晁中辰:《论建文新政》,《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
[18]晁中辰:《论建文新政》,《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
[19]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4《开国规模》,中华书局1977年版。
[20]《明史》卷116《诸王传序》,中华书局1974年版。
[21]汤纲、南炳文:《明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22]《明史》卷142《黄子澄传》。
[23]郑晓:《今言》卷1,中华书局1984年版。
[24]韦庆远:《论封建皇权和皇位继承问题》,载《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5]姜清:《姜氏秘史》,《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6]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6《燕王起兵》,中华书局1977年版。
[27]《明史》卷142《黄子澄传》。
[28]《明史》卷142《齐泰传》。
[29]《明史》卷142《铁铉传》。
[30]《明史》卷141《景清传》。
[31]《明史》卷307《纪刚传》。
[32]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卷20《建文定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3]朱鹭:《建文书法儗•述盛德十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4]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卷20《建文定论》。
[35]《明史》卷147《胡广传》。
[36]《明太宗实录》卷10上,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壬午,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版。
[37]《明太宗实录》卷9下,洪武三十五年七月丁丑。
[38]《明太宗实录》卷11,洪武三十五年八月丙寅。
[39]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序》。
[40]《明史》卷141《方孝孺传》。
[41]夏燮:《明通鉴》卷14,中华书局1980年版;《明史》卷171《杨善传》。
[42]朱国桢:《皇明史概•大政记》卷7,《续修四库全书》本。
[43]焦纮:《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丞谥文懿杨公守陈墓志铭》,《国朝献征录》卷2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4]陈继儒:《建文朝野汇编序》。
[45]见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第二章《明代官书所记之靖难事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五(1948年)。
[46]《四库全书总目》卷52《奉天靖难记》,中华书局1965年版。
[47]《奉天靖难记》卷1,邓士龙《国朝典故》本。
[48]《奉天靖难记》卷2。
[49]《奉天靖难记》卷4。
[50]《奉天靖难记》卷1。
[51]《奉天靖难记》卷2。
[52]《奉天靖难记》卷1。
[53]《奉天靖难记》卷4。
[54]《奉天靖难记》卷1。
[55]《奉天靖难记》卷2。
[56]《奉天靖难记》卷4。
[57]《奉天靖难记》卷1。
[58]《奉天靖难记》卷4。
[59]郑晓:《今言》卷1,中华书局1984年版。
[60]朱睦:《革除逸史》卷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1]《明太宗实录》卷13,洪武三十五年冬十月己未。
[62]《明太宗实录》卷13,洪武三十五年冬十月庚申。
[63]《明太宗实录》卷120,永乐九年冬十月己未。
[64]《明太宗实录》卷200,永乐十六年五月庚戌朔。
[65]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监修实录》,《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1980年第2次印刷。
[66]顾炎武:《亭林文集》卷3《答汤荆岘书》;亦见《明史例案》卷8,吴兴嘉业堂刻本。
[67]查继佐:《罪惟录》卷5《艺文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8]夏燮:《明通鉴•义例》。
[69]徐健奄:《修史条例》,《明史例案》卷1,吴兴嘉业堂刊本。
[70]吴晗:《记明实录》,《史语所集刊》第十八本,1948年,转引自陈学林《史林漫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39页。
[71]郑晓:《逊国臣记》卷7《叶砥传》,《吾学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7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监修实录》。
[73]解缙:《天潢玉牒》;邓士龙:《国朝典故》。
[74]商传:《明代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75]王崇武:《论皇明祖训与明成祖继统》,《东方杂志》第四十三卷第七期(1947年)。
[76]黄彰健:《读明刊《毓庆勋懿集》所载明太祖与武定侯郭英敕书》,《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本(1963年);另见南炳文《关于燕王朱棣的两篇敕书造假案献疑》,《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南先生此文对造假说提出质疑。
[77]《明太祖实录》卷127,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丙寅。
[78]《明太祖实录》卷257,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己酉。
[79]朱国祯:《皇明史概•大政记》卷7,《续修四库全书》本。
[80]方孝孺:《逊志斋集》卷7《省躬殿铭》,《四库全书》本。
[81]方孝孺:《逊志斋集》卷7《郊祀颂》。
[82]方孝孺:《逊志斋集》卷14《送伴读朱君之庆府序》。
[83]方孝孺:《逊志斋集》卷17《御史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