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今日信电
学院概况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简称信电学院)源自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大学电机系的学科分组之一——电信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前,浙大电机系设有无线电通讯及广播本科专业。1953年8月,无线电专业撤并到兄弟院校。1956年开始重新筹建无线电系,先后参加筹建的主要教师有何志均、邓汉馨、戚贻逊、张毓鹍、姚庆栋、周文、阙端麟、陈启秀等。1956年无线电技术专业成立,抽调电机系学生组成无线电专业54班和56班。1957年6月,高教部批文,正式设立无线电技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同时开始筹建电真空器件、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电机系改称电机-无线电工程学系。1958年开始,所有专业都面向全国招生。1960年,无线电、电真空、半导体3个专业从电机系分出,正式成立无线电电子工程学系。
1963年,无线电系搬迁到浙大三分部,全体师生奋发创业,栉风沐雨,教学规模和学科建设有较大发展。1972年,无线电系和物理系合并,成立物理无线电系,1976年又重新分设两系。1972年计算机专业开始筹建,1973年计算机专业开始招生。1978年,计算机专业从无线电系分出建立计算机系,半导体材料科研组与学校其他材料相关专业一起组建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同年,无线电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无线电系更名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同年,信电系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5年,浙大玉泉校区高科技楼(信电大楼)落成,信电系整体搬回玉泉校区学校本部。
1998年,四校合并。1999年,信电系与原杭州大学电子工程系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隶属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年,信电系恢复为院级系。2015年,信电系正式更名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同年,浙江大学成立微电子学院,依托信电学院运行。
半个多世纪以来,信电学院全体师生继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了19000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信电学院建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建有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6个二级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家重点学科;建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信电学院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建有信息与通信网络工程研究所、信号空间和信息系统研究所、智能通信网络与安全研究所、微纳电子研究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5个校级研究所;同时拥有电磁信息与电子集成创新研究所、统计信息与图像处理研究中心、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研究所、射频与光子信息处理研究中心、毫米波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感知技术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先进射频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院级研究机构。学院还建有浙江省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先进微纳电子器件智能系统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嵌入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
信电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工程2个本科专业均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家特色专业和集成电路领域国家特色专业,并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信息工程专业为通信工程领域国家特色专业。同时,信息学院下属的信息与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浙江大学工程电子设计基地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组成部分。
信电学院现有教职工166名,其中教授及研究员53名。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长江讲座教授3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求是特聘教授3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截至2016年,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
近年来,学院还积极参与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和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办学,拓展了学科发展空间,提升了社会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