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刘志丹的童年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在儒学“泛众爱”思想的熏陶下,刘志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感染……


1903年10月4日 (农历八月十四日),刘志丹出生在金汤学堂,父母给他起乳名“来生”。刘志丹的父亲刘培基是清末延安府的秀才,在金汤学堂教学。母亲王氏,是金汤镇王怀亮之女。刘志丹的爷爷刘士杰是清末的拔贡,他喜得孙儿,乐得眉开眼笑,亲自为孙儿起名“景桂”,字“子丹”,后改为“志丹”。

刘志丹刚过满月,刘士杰就整天抱着孙子舍不得放下,一遍又一遍的给怀里抱的小孙子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和古诗词等。他要用自己的语言把古圣贤的智慧变成一种信号,传递给孙子,希望孙子的潜意识能接收并有所感悟。

金汤学堂里小学生的琅琅读书声,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开启着刘志丹懵然无知的心灵。刘志丹尚在牙牙学语时,就能背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好几首古诗词了。两三岁起,爷爷就开始教刘志丹识字,五六岁刘志丹就能把《三字经》、《弟子规》等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人之初,性本善……”“泛爱众,而亲仁……”这些古代启蒙读物好像乳汁一样流淌进他的心田,浇灌着人心向善的种子,孕育着“仁者,爱人”的优秀品质。

刘志丹小小年纪,听话懂事,见人有礼貌,亲戚朋友人见人爱,他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幸福地成长着。刘志丹喜欢看连环画,爷爷给他买了《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多套连环画,经常有许多小伙伴围坐在刘志丹的身旁,听他讲连环画中的故事。他还把这些故事讲给镇子里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听,满镇子的人都夸他口齿伶俐、聪明好学,将来一定有出息!

1908年,刘志丹跟随爷爷回到老家楼子沟居住。在爷爷开办的私塾里熟读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刘士杰还经常教导他要“立其志”、“勤其力”、“苦其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刘志丹谨遵爷爷的教导,刻苦认真地学习,不仅熟读课文,更领会了其精要。

刘志丹13岁那年冬天,私塾里放了寒假。一天,刘士杰和张万银张万银,刘士杰请的帮工。带着刘志丹、王兆吉王兆吉,刘志丹表兄,比志丹大1岁,3岁父母双亡,一直在志丹家生活,后长大参加革命,1934年被“仇团”杀害。、张明科张明科,张万银的儿子,后跟随刘志丹参加了革命,曾任甘肃省定西地区行署专员。进山里背柴。当他们把柴砍好,捆在绳上,然后坐下来休息时,刘士杰问大家:“你们说一说,人们为什么要等到冬天才背柴呢?”张万银首先回答道:“庄稼人,春天忙种,夏天忙锄,秋天又要忙收还要忙打,谁还能顾上背柴。到了冬天,农人才消闲了,不背柴,第二年灶里可就没有烧的了。”刘志丹听了张万银的回答,对爷爷说:“张干大说得虽然有道理,但那只是表面现象,我认为爷爷刚才的问题可以用《孟子》里的一段话来回答。”士杰一听,眼睛一亮:“那你说来听听。”刘志丹接着背诵了《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的一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爷爷听了刘志丹的回答,启发说:“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让你干大他们也能听得懂。”刘志丹便进一步地解释道:“庄稼人种地要按照植物的生长特性,适时地播种、耕耘、收割,这叫不违农时,只要不违农时,就有好收成,人们就有食用不完的粮食;渔民不能用细密的渔网入池捕鱼,要用网眼大的网捕鱼,这样捕大留小,来年还有鱼可捕,人们也有食用不完的鱼;背柴也是这个道理,春夏是树木的生发季节,砍树会损伤树木,造成树木死亡。冬天,树木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砍柴对树木的损伤小,来年可以茂盛的生长,逐年长成栋梁之材,人们就有用不完的木材。”接着他又继续讲道:“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要遵循自然法则,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做成做好。另外,《孟子》这段话还告诉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用细密的渔网捕鱼,虽然能多捕到鱼,但是这样会影响鱼类的繁殖;不按照季节乱砍滥伐,导致树木死亡,这样会破坏自然生态。这些都是有损于人类社会公德的事情。古圣贤不仅教导我们如何做事,更教导我们要如何做人,只要把人做好,做事也就不成问题了!”

张万银听了刘志丹的解释,笑着对刘士杰说:“志丹小小年纪,能说出这么深奥的道理,算是真正地把书读明白了。”刘士杰没有表扬刘志丹,只是朝他满意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