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仁义、智慧和礼法都是好的事物,为什么老子要反对它们?

仁义、智慧、礼法,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很好的。仁义是有道德的表现,智慧能够解决我们遇到的大多数问题,礼法则是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的重要规范。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仁义、智慧、礼法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然而,老子就曾经说:“放弃智慧,能给人民带来百倍的利益;放弃仁义,人民就重新变得孝顺与慈爱。”又说:“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大乱的源头。”这些话和我们的常识简直格格不入。那么,老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仁义、智慧、礼法等等,都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老子认为:这种“创造”就是“有为”,“有为”破坏了人类的淳朴状态,带来了算计、虚伪等等不好的事物;而且,如果大家都讲信义,就没有必要用礼法来规范行为,礼法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信义已经无法维持,可见礼法是从奸诈中产生出来的,是末世之物,而非上古黄金时代的产物,仁义、智慧也莫不如此。老子希望能回到上古的黄金时代,他主张,想让人民像上古一样淳朴,就必须丢掉后来产生的这些“好东西”,君主带头“无为”,人民吃得饱饱的,不去想东想西,国家自然就“大治”了。

老子的这些想法,在某些方面是符合文明发展规律的,即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文明总是在进步。文明有了进步,人类越来越有智慧,就需要更多的规则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如仁义、礼法等等。但是,老子没有把仁义、智慧、礼法等等当成人类发展的助力,反而认为它们使人类不再淳朴,这是与文明发展的大方向相悖的。他所向往的上古,实际是被传说美化了的原始社会,不是他想象中人民淳朴、君主圣明的黄金时代,这种黄金时代也从来没有在古代出现过。老子的理想很伟大,但在他生活的时代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