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 老子主张“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因为他不擅长处理邻里关系吗?

我国有一句谚语,叫作“远亲不如近邻”。邻居虽然跟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甚至素不相识,但是由于住得很近,可以在遇到难处时互相帮助。如果我们的邻里关系处得好,不仅能创造一个和睦的环境,而且能够解决很多现实中的问题,这也正是古人重视与邻居搞好关系乃至于主动选择邻居的原因。然而,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却主张住处邻近的人们最好“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为什么呢?

说出这句话的,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他在著作中提出:小国寡民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在那里,人们看重生命,不肯冒险迁徙到远方。在这样的社会中,各个小国之间非常近,可以望见彼此,也能互相听见各家中养的鸡鸣犬吠的声音,但是人们直到老死都不来往,这就是老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能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由于生活上的需求很少,不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因而无须过多地思考,以至于产生互相算计、互相攻击的念头。而且,由于人们都能自给自足,也就可以一生不与外人往来,过着简单的日子。

老子的主张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老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人和人之间互相算计,而各种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又加重了算计的程度,破坏了淳朴的风俗。因此,老子强调清静自然,希望以能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简单生活来削弱人们的欲望,通过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来往,让社会回到自然淳朴的状态,认为这样就可以改变社会上你争我夺、朝不保夕的现象。所以,老子之所以主张人要“老死不相往来”,不是因为他不会处理邻里关系,而是因为他有从混乱中拯救人民的良好愿望。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老子对于小国寡民的向往和追求,虽然有他的良好用意,但却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不是社会的倒退,而是社会的进步。正因为人类有了职业、地位的区别,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才促使人这一物种跨入了文明时代。老子理想中不使用工具、近邻之间互不来往、大家都能吃饱穿暖的小国寡民,是原始社会被美化的投影,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真正按照老子的观点去做,只能使我们回归到人类寿命极短、生存毫无保障的原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