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基本理论及常数测定实验
实验一 摩尔气体常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分析天平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规则。
2.练习测量气体体积的操作和大气压力计的使用。
3.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分压定律的应用。
【预习与思考】
1.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的原理是什么?
2.在读取量气管中水面的读数时,为什么要使漏斗中的水面与量气管中的水面相平?
3.造成本实验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哪几步是关键操作?
4.讨论下列情况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①反应过程中实验装置漏气;②镁片表面有氧化膜;③反应过程中,如果从量气管中压入漏斗的水过多而使水从漏斗中溢出。
【基本原理】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摩尔气体常数。因此对一定量的气体,若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测出其体积就可求出R,本实验是根据测定金属镁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来确定R的数值。其反应方程式为:
准确称取一定质量(mMg)的金属镁片与过量的HCl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条件下,测出被置换的湿氢气的体积V(H2),而氢气的物质的量可由镁片的质量算出。实验时的温度和压力可以分别由温度计和大气压力计测得。由于氢气是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的,氢气中混有水蒸气,若查出实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就可由分压定律算出氢气的分压:
p(H2)=p-p(H2O)
将以上各项数据代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就可利用公式求出R。
本实验也可选用铝或锌与盐酸反应来测定R值。
【实验用品】
仪器:量气管(或50mL碱式滴定管),大试管,漏斗,乳胶管,铁架台,砂纸。
药品:HCl(6mol·L-1),镁条。
【实验步骤】
1.试样的称取
准确称量3片已擦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每份质量为0.0200~0.0400g。
如果用铝片,则每份称取0.0200~0.0300g。
如果用锌片,则每份称取0.0800~0.1000g。
2.仪器的安装
按图2-1所示装好仪器。打开试管的塞子由漏斗往量气管内装水至略低于刻度“0”,上下移动漏斗以赶净乳胶管和量气管气壁上的气泡,然后固定漏斗。

图2-1 摩尔气体常数测定装置
1—量气管;2—漏斗;3—试管
3.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塞紧试管的橡皮塞,将漏斗向下(或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使漏斗中水面低于(或高于)量气管中的水面。若量气管中的水面始终不停移动至与漏斗内液面相平,则表示装置漏气,应检查各连接处是否接好,重复操作直至不漏气为止。
4.测定
取下试管,调整漏斗高度,使量气管水面略低于刻度0。小心向试管中加入3mL 6mol·L-1HCl溶液,注意不要使盐酸沾湿试管壁。将已称量的金属片沾少许水,贴在试管内壁上(勿与酸接触)。固定试管,塞紧橡皮塞,再次检漏。
调整漏斗位置,使量气管内水面与漏斗内水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准确读出量气管内液面的位置V1。
轻轻振荡试管,使镁条落入HCl溶液中,镁条与HCl反应放出H2,此时量气管内水面开始下降。为了避免量气管中压力过大而造成漏气,在量气管内水平面下降的同时,慢慢下移漏斗,使漏斗中的水面和量气管中的液面基本保持相同水平,反应停止后,固定漏斗。待试管冷却至室温(5~10min),再次移动漏斗,使其水面与量气管水面相平,读出反应后量气管内水面的精确读数V2。
记录实验时的室温t与大气压p。
从附录五中查出室温时水的饱和蒸气压p(H2O)。
用另外两个镁条重复上述操作。

温度计的使用
【数据记录和结果处理】
见表2-1和表2-2。
表2-1 摩尔气体常数实验记录

表2-2 摩尔气体常数实验数据处理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