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蒸发冷却定子绕组直线部分的绝缘与传热
由2.2节中可以看出,如果定子仍然采用常规绝缘结构、绝缘厚度不改,仅仅采用对绕组外表进行浸润式蒸发冷却是行不通的,而常规的导线内直接冷却结构是不得已而为之。若取消内冷,采用实心铜线作为载流体,必须重新设计蒸发冷却下的定子绝缘。
设计一种绝缘结构,包括采用新材料,需要与冷却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二者相辅相成。对此,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曾做过不同绝缘材料对电机绕组蒸发冷却过程强化的试验,当时可用的蒸发冷却介质只有F-11。过程详见参考文献[15][16],此处只做简单介绍。
试验设备如图2-1所示,由蒸发器及冷凝器组成,蒸发器为一个ϕ40× 5×170的有机玻璃管,中间沿轴线放置一个ϕ18×160的试验管,该管借助于均匀分布的、厚5mm的8个垫环支撑在蒸发器中间,并全浸在换热介质F-11中,换热介质的液位保持在连通管内能看见的位置即可,整个装置是一个封闭性系统,并在期间产生换热介质的自循环过程。试验管被加热后,将热量传递给换热介质F-11,使其呈蒸发沸腾状态,F-11蒸气穿过储液槽和蒸气连通管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蒸气与冷却水管内的自来水进行热交换、被冷凝成液体,然后又通过回液管回到了储液槽进入了蒸发器,完成了换热介质的整个循环过程。压力表主要起对冷凝器内的气压监视的作用。试验管是该试验的主要热源:在一根ϕ18×2×160的紫铜管内埋两只300W内热式电烙铁芯,这两只铁芯并联,试验过程中总加热功率最大达到300W。在烙铁芯两端填上石棉线以起到绝热的作用,然后焊上0.2mm的铜皮作为封头。最后,两端各浇上厚为20mm的环氧树脂,以减少端部热损失并同时起到电绝缘和固定引出线的作用,装配后的试验管结构示意图见图2-2。为了研究不同绝缘材料对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在铜管外壁以半叠绕的方式缠上白丝带、玻璃丝带,这两种材料属于具有毛细孔的绝缘材料,然后分别进行测量并与裸铜管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上述试验数据经过必要的计算与整理后列在表2-3中。
图2-1 试验设备本体示意图
1—储液槽;2—试验管;3—蒸发器;4—蒸气连通管;5—冷却水管;6—冷凝器;7—压力表;8—回液管;9—垫环
图2-2 试验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1—环氧树脂封头;2—石棉绳封头;3—铜皮封头;4—加热元件;5—铜管
表2-3 两种不同绝缘材料对绕组蒸发冷却过程强化的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当热负荷较低时,以低于15000W/m2为例,在绕组外面缠上白丝带或玻璃丝带都能对换热起到强化作用,其中包玻璃丝带比包白丝带对换热强化的效果更显著;在热负荷低于7000 W/m2时,包白丝带管的换热能力比裸铜管约提高41%,而包玻璃丝带管的换热能力比裸铜管约提高157%。说明在绕组外包具有毛细孔的绝缘材料,会强化对绕组的蒸发冷却过程。另外,试验过程中的细致观察也完全说明了这一结果。试验时,在同样较低的热负荷时,裸铜管只有个别汽化核心并产生直径较大的气泡,包上毛细材料后管上会明显地出现较多的汽化核心,且气泡脱离直径小。可见,包有毛细材料的绕组外表有利于汽化核心的形成,减小气泡脱离直径,提高气泡产生的频率,进而强化了沸腾换热。
该试验的结论是:
◆对于蒸发冷却而言,在电机绕组外面适当地缠上具有毛细结构的绝缘材料,会强化换热过程。
◆由于电机绕组的热流密度比试验中所取的热流密度低得多,这种强化过程将更为显著。
◆铜线的绝缘层与冷却介质的适当配合,不仅可以充当主绝缘,而且提高了传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