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二
让大数据为我们服务
数据古已有之,只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如此“全球热恋”。
世上本没有“Big data”这个词,炒的人多了,便热起来。
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从竹简到帛书,从手抄到活字印刷,从现代印刷到计算机,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也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存在于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中,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正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数据。
当我们走进学校去读书求学,就产生了教育大数据;当我们走进餐馆去吃饭,就产生了餐饮大数据;当我们网购的时候,就产生了电商大数据;当我们去种地的时候,就产生了农业大数据;当我们出行的时候,就产生了交通大数据;当我们网上找对象的时候,就产生了婚恋大数据;当我们买房的时候,就产生了房屋大数据;当刮风下雨的时候,就产生了气象大数据……处处皆数据,数据无处不在。
我们吃过的每一顿饭,喝过的每一杯水,走过的每一个地方,说过的每一句话,见过的每一个人,读过的每一本书,打过的每一个电话,发过的每一条信息,爱过的每一个人,甚至每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都是大数据的组成部分,都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数据”。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人的一生就是数据的一生。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死了,墓志铭只有一个简洁的二维码,扫一扫便是我们的一生。我猜想,当我的后人扫我的墓志铭,就能知晓我的一生:先父刘宇航,生于1986,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喝酒骑马走天下,生性狂放,好为文章……如果能借助正在兴起的VR技术,我的一生就像是一部纪录片一样呈现在我的后人面前,这是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换句话说,一部《史记》算不算是一个牛气哄哄的大数据产品?
别迷恋概念,一切皆平常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不管炒得多么火热的概念,都没有改变人类只有吃饭才能活下去的事实。在没有大数据这个概念的时候,人类其实早已经在应用大数据,只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罢了。每个人都在说大数据,这似乎是一个很时髦但又很有距离感的词。但是,你知道吗,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将运用到大数据,也都将组成大数据的一部分。
大数据并不神秘,就像吃喝拉撒一样,再平常不过
让我们暂且忘记那些虚无缥缈的概念,真正考虑大数据如何具体产生商业价值,如何被我们用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王道。
一切新的东西终将会变成平常之物,一切平常之物也终将会变成历史,掉进尘埃里,被时间淡忘。我相信大数据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只不过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就会做什么样的事,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一切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当我们想清楚了这些,我们会突然发现,大数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
就像我们的祖先刚开始时以捕猎为生,吃生肉,但是有一天突然发现食物还可以烤熟了吃,这是不是很新鲜的事情?但是现在我们觉得吃熟食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而已。
大数据不是我们吹牛时的谈资,也不是我们自我标榜的符号。做大数据应用也不是刻意去搜寻一大摞数据来堆砌。一切重在应用,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大数据”是为总结规律或证明结论服务的道理,而被不知所云的“大数据”概念唬住,那就会导致我们走入歧途,结果必定是搞出满篇花里胡哨的数据,却言之无物,令人看了昏昏欲睡。
因此,我们不会谈那些人云亦云,高高在上的概念,也不会迷恋于无法落地的理论。本着让数据干点实事的初衷,我们结合自身的实践与观察,来写这本书。让数据为我们所用,让数据为产生价值,走进普罗大众的心里,而不再是虚无缥缈,神乎其神的概念,也不再是忽悠人的说辞和道具,我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就会到来。在这本书里,我们所讲到的都是我们亲身实践或者被市场验证过的事实。事实上,我们不能让每一个人成为大数据的专家,也许只会给你一点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的启发而已。
我认为真正将大数据落地做应用的人,更加值得尊重。就像中国的每一个古老的行业,真正让普罗大众受益的都是那些潜下心来的手艺人。
让大数据走进生活,为我们所用
不应该对大数据膜拜,应该去征服它,利用它,为我们所用。当有一天我们觉得大数据并不神秘,并不高深的时候,就像是现在我们对互联网的感觉一样,才算是大数据真正深入人心,真正为人人所用。
本书就是从我们所处的商业、生活等各个方面来解读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改变,用事实说话,也当抛砖引玉,引出人们对大数据应用的更多思考。
刘宇航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