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形势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本已矛盾深重的俄国社会状况进一步恶化。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尤其是严重的饥荒,以及军事上的失败和崩溃,表明统治俄国数百年的封建王朝已经走到了尽头。1917年3 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12万工人群众的示威游行,标志着二月革命的开始。3月13日(俄历2月28日)发生了工人和革命士兵的武装起义。两天后,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政权机关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在革命进程中,1917年3月12日举行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选举产生了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主席是孟什维克齐赫泽,副主席是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和孟什维克斯柯别列夫。在执行委员会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占据多数,布尔什维克最初只有两名委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以后,大多数城市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555个苏维埃[1]。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以前,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在全国运动中起着领导中心的作用。另一个政权机关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于3月15日宣告成立。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人李沃夫公爵担任临时政府的总理兼内务部长,同一政党的人士米留可夫任外交部长,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任司法部长。在这个政权机关中,除克伦斯基一人是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的代表者以外,其他人员都是“立宪民主党”“十月党”“进步党”等资产阶级政党的代表者。这说明,这个政权机关掌握在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手里。上述局面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
二月革命以后,工农群众关注的主要问题或者说新政权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和平问题、面包问题和土地问题等。
所谓和平问题,即工农群众要求停止帝国主义战争或者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问题。俄国加入帝国主义战争后,许多青年被迫上前线,充当沙皇政府的炮灰,死伤者无数。人民群众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强烈要求停止战争或者退出帝国主义战争。5月1日,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米留可夫向协约国发出照会,表示俄国临时政府“决意遵守我们对盟国承担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该照会公布于众。3日和4日,彼得格勒10万多群众走向街头,高呼“打倒米留可夫”“打倒古契柯夫”“打倒战争”的口号,举行反对临时政府的示威游行。7月1日,临时政府下令俄军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惨败,十几天死伤6万余人。消息传到彼得格勒,50万士兵和工人上街示威游行,反对临时政府的倒行逆施。
所谓面包问题即工农群众要求获得食物、维持生存的问题。战争破坏了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危机。沙皇政府在战争爆发后的32个月里共发行纸币82亿卢布,而临时政府在成立后8个月里发行纸币95亿卢布,由此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农业受灾,粮食连年减产,造成严重的饥荒。1917年10月,粮食的实际收购数量只是所需最低限度的1/5[3]。临时政府对此未予以重视,没有也无法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饥荒问题。俄国农民需要获得土地,要求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必要的土地。这个问题临时政府也未能解决。
工农群众所关注的和平问题、面包问题、土地问题均未得到解决,而且状况越来越严重。这个事实决定了临时政府注定被历史所抛弃,被工农群众所推翻。
1917年4月16日(俄历4月3日)夜,列宁从西方回到俄国。第二天他在党的会议上做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该报告中有一个提纲,即著名的《四月提纲》。这个提纲规划了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下一阶段革命中的行动路线,即必须使俄国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并且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达到这个目的。在列宁的思想里,工农群众和苏维埃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造成临时政府的困境和危机,使全部政权转到苏维埃的手中。然后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中争得多数席位,在苏维埃中起主导性作用,政权自然就转到了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利益的布尔什维克手中了。上述过程是非暴力的过程。这时布尔什维克有党员2﹒3万人。孟什维克有党员25万人,社会革命党有党员100万人,立宪民主党有党员3万人[4]。列宁对于人数虽少但战斗力强的布尔什维克充满信心,认为这支队伍能够在革命的进程中发展壮大,能够推动革命走向胜利。
6月16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举行。800多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出席会议,其中布尔什维克的代表有105名。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待临时政府的态度。由于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所控制,大会通过了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大会选举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由256人组成,其中有布尔什维克代表35名。委员会的主席是孟什维克齐赫泽。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从前线调回军队,血腥镇压了彼得格勒游行示威的群众,并且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展开全面进攻。如强行解散工人武装,捣毁布尔什维克的刊物和报纸,通缉逮捕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季诺维也夫等。这个事件史称“七月事件”。此后,布尔什维克转入“地下活动”。列宁4月间所设想的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消失,党以后转而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8月中旬,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71人,代表着162个地方党组织和24万党员(4月以来党员的人数有大幅度增加)。大会讨论了“七月事件”后的形势,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大会选举产生由列宁、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等21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
8月下旬,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以“拯救祖国”为名,命令军队向彼得格勒推进,企图武力镇压首都的革命力量,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首都的几万名工人和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行动起来,奋起抗击叛乱。经过几天的战斗,粉碎了科尔尼洛夫发动的军事叛乱。
科尔尼洛夫叛乱被粉碎后,俄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俄军士兵不再相信政府的谎言,相继转向布尔什维克的阵营。由于列宁9月代表布尔什维克提出接受对农民平分土地的纲领,广大农民群众表示拥护和支持布尔什维克。10月上旬,托洛茨基被选举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主席,提高了布尔什维克在国内政治活动中的地位。上述事实证明,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夺取政权的条件趋于成熟。
注释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3.
[2]近年来,有的著作中对“两个政权并存”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如认为齐赫泽、克伦斯基既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也是杜马临时委员会和临时政府的首要人物。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临时政府的主要成员,除个别人外,均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并在“两个政权”中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因此将“两个政权”视为相互平行甚至对立的政权的观点,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陆南泉,姜长斌,徐葵,等.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7.
[3]陆南泉,姜长斌,徐葵,等.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9-110.
[4]同[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