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同社会实践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社会实践是实践观念和实践行为的统一,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思想与行动的矛盾是社会实践内在的基本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是思想见之于行动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实践中思想与行动基本矛盾的关键。思想与行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实践中往往体现为自发与自觉、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个体与群体、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进而解决社会实践中思想与行动的基本矛盾,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中自发活动走向自觉活动的重要前提

社会实践有自发活动与自觉活动两种状态。自发活动是由自发意识影响和支配的活动。由于自发意识停留在表象、现象甚至错觉的阶段,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由这种意识所影响和支配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盲目性和盲动性。自觉活动是由自觉意识影响和支配的活动。由于自觉意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以科学的理论形态表现出来,因此自觉活动就是以科学理论正确指导和自觉推进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同人的主观世界相联系、以主观的东西做指导,它是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他还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指出:“但是,如果说动物对周围环境发生持久的影响,那么,这是无意的,而且对于这些动物本身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事情。而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3]列宁也指出,“历史活动的规模愈大、范围愈广,参加这种活动的人数就愈多,反过来说,我们所要实行的改造愈深刻,就愈要使人们关心这种改造并采取自觉的态度”[4]。这些都告诉我们,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的活动则是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

为了加强正确的思想理论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增强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和自觉性,减少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提高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程度和科学水平,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使人们掌握正确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这就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既包括反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又包括反映社会客观规律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则是正确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人们自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指导和推进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提高有效性。列宁指出:“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5]工人阶级要真正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就必须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理论掌握群众、增强人类实践活动自觉性的内在要求。

自觉活动的最高要求不仅是有目的,而且是有理想,有愿景。理想和信念是人类自觉意识的高级表现形态,体现了人们自觉活动的最高目的。理想和信念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对一定思想体系、价值观念进行掌握和内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6],“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使人类实践活动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人类的实践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重要前提。

2.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中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条件

社会实践是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把观念转化为现实的过程。观念转化为现实离不开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而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毛泽东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9]“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10]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转化的理论。他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11]这些论述都表明了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而在推动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转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念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但其前提是要有正确掌握和运用思想观念的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用正确的思想指导社会实践,才能把主体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主体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观念的变革和创新,使之成为实践发展的先导和巨大推动力。通过宣传和普及先进、科学的理论,批判错误、落后的理论,可以除旧布新,起到为实践发展扫清思想障碍、提供正确理论指导、推动实践的作用。理论总是抽象的东西,它本身不可能直接变成现实,只有同人民群众结合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动,它才能变成物质力量,从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观念变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开发人的潜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与创造力量,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2]精神力量是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有无精神动力或精神动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成败和效果。精神动力的形成、发展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过程,而是自觉的过程。主体精神动力开发的目标,是要不断地增强实践主体的精神力量,并把精神力量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引导、精神激励、价值导向、行为强化等方式,能有效开发实践主体的精神资源,增强实践主体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种重要的软权力,它能形成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团体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并创造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和成果。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构成了这个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还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古往今来,许多国家的发展历史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和巩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3.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中个体与群体行动协调的重要保障

作为实践的主体,人不单纯是肉体的自然性主体,而且在本质上还是社会性主体。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不仅指个人,更指群体、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活动。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3]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的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是社会实践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成员的密切协作,不仅能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形成新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并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大规模的社会组合和劳动协作为基础。“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举重、转绞车、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等)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要末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末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14]实际上,不仅是生产劳动实践,其他一切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社会协作。实践需要协力,协力需要齐心,而要齐心就必须用正确的思想来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凝聚人心。在社会实践中,始终存在着如何处理个体实践和群体实践的关系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进而产生群体实践的合力。

凝聚共识是形成统一行动的前提,统一行动是形成社会合力、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在社会实践中,实践主体必然要把分散的、个体的目的与要求整合成社会的目的与要求,从而达成思想共识;将个体的实践意识加以凝聚和整合,提升为社会的实践意识,然后用社会的实践意识统一、协调社会成员的行动。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不同于动物的、独有的社会沟通和协调机制,那就是通过思想观念、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等作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而进行社会整合和社会动员。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15]思想观念对于团结更多的人来进行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科学理论尤其如此。社会规范是通过制定和使人们遵循各种处理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使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有序的。文化价值观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实现社会认同、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一种对实践主体施加思想观念、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根源于人类实践活动规模拓展所带来的社会整合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实践主体、用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塑造实践主体、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实践主体,达到动员、规范、协调和激励实践主体,增强实践主体的社会凝聚力,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达成思想共识和情感归属,才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才能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集体力量的创造性历史活动。就一个团队而言,团队精神是团队竞争力的核心,就一个民族而言,民族精神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不管是团队精神还是民族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用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目标、行为规范来凝聚、协调、激发个体的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协同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个体实践汇聚为群体实践、增强人类实践活动的凝聚力和社会合力、推动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4.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中经济意识上升为政治自觉的重要基础

经济建设是人类改造自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政治实践是人类改造政治上层建筑、促进政治发展的实践。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集中体现了经济基础的性质,代表了一定阶级的根本的经济利益,并且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一定阶级和集团经济利益的有力手段。一定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必须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来看问题,并通过政治的途径来最终实现和巩固自身的经济利益。列宁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16]毛泽东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17]因此,阶级性和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通过系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念引导,将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一定阶级和集团共同的、长远的政治目标上来,从而为维护其政治统治和根本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相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政治实践是关乎一定社会群体、集团和阶级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容易受到个体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利益驱动,形成盲目的经济自发意识,而难以达到对整个阶级利益的政治自觉的意识。因此,要克服经济建设中的自发意识和自发诉求,由经济的自发意识上升到政治的自觉意识,由对经济利益的自发诉求上升为对政治利益的自觉诉求,就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实践主体的经济自发诉求上升为政治自觉诉求的重要途径。自发诉求和自觉诉求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们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与价值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根本区别在于追求和实现的是局部的、暂时的、表面的利益和价值还是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和价值,在于追求和实现经济利益时是否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自觉,在于能否始终自觉地从政治高度观察、处理和解决经济问题,实现阶级的经济利益。自发诉求往往体现为对眼前的、暂时的、表面的、局部的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实现,体现为经济自发倾向。这种经济自发倾向不仅表现在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工联主义意识,就是在工人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了政权,并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在经济建设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工作、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时,这种经济自发倾向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人们的经济利益与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生存的基本权利密切相关,人们总是习惯于从维护和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特别是从维护和实现个人和小团体的经济利益出发观察和处理经济问题,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忽视国家的、集体的利益,忽视一定阶级的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因此,只有把经济利益上升为政治诉求,从政治的高度观察、处理经济问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协调经济关系,实现经济利益,而这同样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核心在于引导社会成员不断实现从狭隘的、局部的、短浅的经济自发意识向集体的、整体的、长远的政治自觉意识的超越性发展,并使之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通过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自发诉求与自觉诉求的关系,克服经济自发意识,增强政治自觉意识。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将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政治目标上,使人们达成政治共识,从而推动经济建设健康、持续地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需求,在增强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动性、群体协作性、政治自觉性、自主创新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中心环节。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深层根源。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2.

[4]列宁.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9.

[5]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5.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7]同②11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9]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9.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4-125.

[11]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14.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6-607.

[16]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8.

[1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