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俄国文学的始祖——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是俄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等多种文学体裁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后代的作家提供了典范。他曾因为写诗抨击沙皇的黑暗统治,一度被流放。他生活放荡不羁,最后为爱情和别人决斗而死。他一生留传下了许多相当有价值的作品。他用自己天才的作品,为俄罗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作家,包括果戈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大文豪。他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于人民性的作品”。普希金还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始人。所以,他被称为“俄国文学的始祖”“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天生的叛逆者
1799年,18世纪的最后一年的6月6日,一声响亮的啼哭在俄国的首都莫斯科响起,“俄国文学的始祖”“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诞生了。当时的俄国反动势力施行的是高压统治,社会反抗力量也开始发展起来,这位伟大诗人的诞生无疑是给争取自由的社会阵营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普希金出身于贵族家庭,这个古老的家族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但是这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古老的普希金家族在俄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上总是表现出一种叛逆性,而这种家族的叛逆性传统,在普希金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对普希金刚烈倔犟和叛逆性格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普希金的童年不能算是很幸福,纵然是出身贵族,在物质上没有什么欠缺,但是因为父母对名利过于关注,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所以他并没有太深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而且普希金渐渐厌恶家庭教师的管教,非常向往自由,特别渴望独立。
普希金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还被允许可以随意翻弄父亲的书橱,所以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待在父亲的书房里,8岁时他就已经阅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这让普希金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成年人的文学作品。父亲的会客室成为普希金的主要学习场所,因为这里经常有作家来访,普希金可以听到作家们关于文学和时政的一些议论。这一切很显然地成为普希金以后文学道路的奠基石。
1811年10月19日,普希金经过严格的考试进入皇村学校学习。皇村学校是根据当时重要活动家斯彼兰斯基所提出的温和改革方案,沙皇政府在1811年建立的一所贵族子弟学校。建校的目的很明显是为沙皇政府培养其所需要的并为它服务的政治人才。但沙皇政府万万没有料想到,它所建的学校竟然培养出了普希金这样藐视沙皇政府的自由诗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村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有进步思想的人,经常向学生赞扬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法国大革命,使普希金深受影响,也加深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形成了他爱好自由的思想。
1816年,皇村学校组成了文学团体“阿尔扎马斯社”,普希金加入并成为这个团体中最有诗才的少年。其实早在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普希金就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他的诗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师生广泛的赞赏。普希金的诗不但获得了很高的赞扬,并且他本人还受到了沙皇的接待。但是这个诗坛“奇才”“神童”,并不是一个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乖巧的孩子,他在写诗赞美沙皇的同时,还写了不少歌颂爱情和女性的诗。当时一个同学的姐姐巴库尼娜,因为经常去看望弟弟而与普希金相识。巴库尼娜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又很有艺术才能,善于绘画。她优雅的谈吐使普希金跟她熟悉之后便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这是普希金的初恋,爱情促使普希金前前后后为巴库尼娜写了不下20首爱情诗。可是普希金的热情没有得到回应,伤心的普希金很快振作起来,开始追求其他女性。普希金后来在诗作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还提到巴库尼娜。
放荡的生活
1817年6月,从皇村学校毕业的普希金被分配到外交部任职,当上了文官。他对这个职务并不感兴趣,只是挂了个空名,也不做具体工作。18岁的普希金不但有足够的精力,还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这使他频繁参加各种宴会,出入各类舞厅、剧院,甚至到剧院后台、妓院等地寻欢作乐,过着肆无忌惮的放荡生活。普希金经常与别人打赌,有一次,他与人打赌说自己可以喝一瓶高度白酒而不会醉,可是他完全高估了自己,当他喝完一瓶酒后立即就晕过去,不省人事了,只有左手小拇指不停地屈伸。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普希金醒酒后,竟强辩说自己不停地屈伸手指就是要说明自己并没有醉,裁判只好判他赢了这一局。无节制的生活导致普希金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在家休息,这样才使他过了一小段相对正常的生活。可是身体刚刚恢复,他便又开始了放荡的生活。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如果两个人之间有什么矛盾,通常就是以决斗来解决,所以决斗在当时很盛行。喜欢追求刺激的普希金绝对是这种风气的典型代表。他常常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别人决斗,当然他也从来不拒绝别人的决斗要求。有一次,他与别人玩纸牌,输了,但是他怀疑对方做了手脚,就不愿意付账,于是两个人就进行了决斗,后来在1830年,普希金还以此事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射击》;还有一次决斗,仅仅是因为在俱乐部点歌时,乐队的演奏顺序不合他的意而进行的。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次这样大大小小的决斗,值得庆幸的是普希金一生所经历的决斗除了最后一次外,都没有受到伤害,否则这位文学巨人可能就没有机会向世人展示他的才华了。
为了使形象更加古怪,普希金还经常头戴假发,身着奇装异服,不修剪指甲而是任其生长。他肆无忌惮地消遣、娱乐,一有时间不是去与贵妇人约会,就是去和妓女鬼混。他经常出入赌场,而且多数都是输,但他依然常去,还常在赌场里打架斗殴。他还会去参加无聊夫人们的沙龙,这种沙龙,三流的作家也不屑参加,而普希金却能玩得兴致盎然。他常在沙龙里炫耀自己的诗作,却不管那些头脑迷糊的夫人是否听得懂。虚荣的他也许只是享受她们对他的崇拜吧。
普希金放荡的生活让所有喜欢和欣赏他的人都为他惋惜、担心,屠格涅夫、卡拉姆辛等好友纷纷劝他赶快放弃这种放荡的行为,振作精神,好好进行诗歌创作。但是,普希金毫不在乎,他只追求这种生活而不考虑诗歌创作,但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诗歌依然非常精彩。普希金就是这样一个奇特的怪才,好像那些美妙的诗歌本就完好地存在于他的脑袋里,他只不过是信手拈来,所以他可以一边过着放荡糜烂的生活,一边又写出让世人动容的诗歌。
因诗惹祸
普希金初入社会就赶上所谓的“黑色年代”,反动势力实行残酷高压统治,国际宪兵神圣同盟的神秘主义猖獗和阿拉克切耶夫进行恐怖专政的时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政府的白色恐怖越厉害,社会反抗的潮流也就越大,而且随着暴政的桎梏和羁绊的加强,社会反抗力量也日益壮大,他们为摧毁独裁专政和农奴制度而努力奋斗。此时,深爱自由的普希金毫不犹豫地站在争取自由的阵营一边,成为一个政治诗人。
1817年至1819年,普希金和进步的十二月党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十二月党人的思想,世界观发生了质的变化。1819年,普希金加入“绿灯社”(这是一个革命的外围组织),开始用他的诗歌为十二月党人的事业服务。这位自由的诗人用他高昂的诗歌划破俄国那布满阴霾的天空。这位叛逆的诗人开始用他美好的灵魂照亮俄国的黑暗,把黎明前的曙光带给苦难的俄国底层人民。他连续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等。在这些诗里,诗人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抨击世间的一切专政、一切暴行,表现了开明贵族的理想,对当时的革命者产生过巨大影响。尤其是《乡村》中,诗人更加鲜明而直接地把矛头对准封建农奴制度,对农奴制度的残酷愚昧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和不满,该诗可以被看做是十二月党人的宣言书。《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等诗不胫而走,在全国范围内被广为传诵,尤其是青年们更将它们背诵下来,相互用诗中的语言鼓励同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对此非常震怒,下令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后来在几位喜爱并欣赏普希金的宫廷诗人的一再求情下,才“手下留情”,把普希金流放到南方去,并下令没有沙皇的允许,不准普希金再回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于是,1820年5月18日,普希金被迫告别了圣彼得堡,远离了喧嚣的皇村,告别熟悉的朋友,到偏远的南俄,开始他的流放生涯。
这种处境对于一个常人来说,是苦难的开始,是一种极大的不幸。但是对诗人来说,完全是相反的情况。因为就诗人的创作活动而言,每一次危机都会变成恩惠,每一种困苦都会变成一种优势,每一种坎坷都会变成一种帮助,它可以增加诗人的阅历,开阔诗人的视野,为诗人的创作提供现实素材。于是,南俄流放时期是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
流放生涯
普希金于1820年5月来到南俄,先后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和基希尼奥夫等地逗留,并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一共在南方生活了四年。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风光也在这一时期普希金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普希金在南俄流放的这段时期,也正是十二月党人“南方协会”活动比较频繁的时期。诗人和他们密切联系,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流放不但没有使诗人畏缩,放弃信仰,反而激起他对封建制度的更大愤慨,先后创作了《短剑》《致达维多夫》《囚徒》《匕首》《翻腾的浪花》《我是荒原上自由的播种者》《茨冈》等多部优秀的诗篇,来抨击沙皇政府的残暴和封建农奴制度的黑暗。而在南方,美丽、和谐、宁静的大自然景色也引起了诗人对自由崇仰的情感,他写了许多诗歌赞美纯洁的爱情和美妙的大自然,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例如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契萨拉依泪泉》都是以诗人在高加索的所见所闻为素材的,都是高加索人民和大自然对诗人的恩赐。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文学作品中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1823年,普希金被流放到敖德萨,遇见了敖德萨的总督夫人沃隆佐娃并为之动情。普希金为沃隆佐娃写了很多凄凄切切的诗,最著名的是《致大海》。这次爱情使本对普希金还有些许好感的总督再也不能容忍他,于是1824年,沙皇又把普希金放逐到他父亲的领地,软禁起来。流放变成了幽禁。那是一个十分偏僻荒寂的小村,而且只有老保姆陪伴着普希金。他中断了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第一次如此接近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和俄罗斯最普通的人民。普希金经常穿着农民的服装,去集市上和他们谈话,听流浪艺人吟唱歌曲,搜集民歌、谚语、格言。普希金从那里学习人民的语言,吸取了许多有益的养料,这一切对普希金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使他在这两年里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抒情诗《致凯恩》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叙事诗《努林伯爵》,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六章。同时,他开始研究俄国的历史。1825年,他写成了历史悲剧《波利斯·戈东诺夫》,它取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历史上的真实事件。1598年,沙皇去世,他没有儿子,而他的幼弟季米特里早已被杀害,因此,皇位悬着,主教请皇后即位,皇后不肯。但是实际上,皇后的哥哥波利斯·戈东诺夫早在沙皇去世之前就掌握了朝政和宗教大权。于是波利斯即位,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引起了俄国人民的不满,国内发生骚动。这时,莫斯科楚陀夫修道院的格利高里听说波利斯曾参与杀害季米特里,他突然想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冒充季米特里,做俄国沙皇。于是他从修道院逃往波兰,1604年,格利高里在波兰军队的援助下,攻入俄国国内,1605年,格利高里在人民的支持下,攻进莫斯科,当了皇帝。剧本的主题反映了人民和沙皇专制之间的冲突,指出人心的向背是改朝换代的决定性力量。
1825年12月14日,普希金被软禁在乡间的时候,圣彼得堡爆发了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普希金一直关心着事态的发展。但是起义失败,很快被沙皇残酷镇压下去了,起义的5个首领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600多人受到牵连。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是普希金的朋友。
1826年秋天,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拉拢诗人,扭转他的笔锋为自己服务,于是把普希金召回了莫斯科。“如果1825年12月14日那天,你在圣彼得堡,你会参加暴动吗?”沙皇尼古拉一世试探普希金。“毫无疑问,我会参加,因为起义阵营里的都是我的朋友。”普希金毫不迟疑地回答。尼古拉知道普希金不那么容易对付,要是因为写几首讽刺诗就把他杀了,自己肯定要被人嘲笑,最好是控制他,让他为自己写赞美诗。于是,沙皇假装温和地说:“普希金,你知道我为什么把你召回莫斯科吗?”“我不关心这个,我在乡下生活得很好。”“我也喜欢诗,我欣赏你的天分,以后,你写诗,先送给我看看,怎么样?”普希金知道沙皇要亲自审查自己的诗,于是,直截了当地说:“陛下要审查我的诗,到时候我会亲自送来。”
于是在1826年,普希金被允许回到久别的莫斯科,但是从此普希金便生活在沙皇及宪兵总监的直接监视之下,只是普希金依然如故,照旧写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歌颂十二月党人,谴责沙皇。这个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热情赞扬十二月党人的崇高志向的诗歌,《寄西伯利亚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沙皇渐渐发现自己想用强权和笼络的双重手段,使普希金转到“对政府有利的一边来”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于是就加紧对他的迫害。1826年至1828年短短两年间,普希金就曾因《安德利·舍尼埃》和《加甫利颂》两次被传讯。
娶得美人归
1828年12月,被称为是普希金“漂泊不定的命运”的转折点。因为普希金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当时的莫斯科第一美女——16岁的娜塔丽亚·冈察洛娃,并且他再一次为“美的精灵所倾倒,并虔诚地拜倒在神圣的美丽面前”。1829年5月,普希金怀着真挚的情感,郑重地请朋友做媒,向冈察洛娃求婚,结果被冈察洛娃的父母以女儿年纪尚小的说辞推迟下来。伤心失望的诗人在当天就离开了莫斯科,到俄国和土耳其战争的前线——高加索俄军驻地,看望自己在当地军队服役的兄弟去了。这次前线之旅触发了诗人的灵感,创作了《阿尔兹鲁姆旅行记》和一些描写高加索的抒情诗《高加索》《雪崩》《加兹别尔克山上的寺院》等。当年9月份,普希金重新回到莫斯科。回到莫斯科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迫不及待地赶往冈察洛娃的家中去看望她。没想到,冈察洛娃母女对他都很冷漠,诗人如同受到侮辱一般痛楚无助地回到圣彼得堡。
在圣彼得堡,普希金的情绪万分低落,每天借着与朋友们打牌、喝酒等无聊的事来消磨心中的苦闷。他常常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人事不省,用短暂的欢歌笑语来排遣内心深处难忍的折磨与悲凉。
1830年的春天,普希金的一位好友在莫斯科的一个舞会上遇见了冈察洛娃,出于对好友的关心,他特意邀请冈察洛娃共舞,借机向她打探她的家人对普希金的看法。令人意外的是,冈察洛娃一家对普希金的印象都不错,并且在舞会之后,冈察洛娃母女还请他向普希金致意。普希金得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当即雇了马车从圣彼得堡赶到莫斯科,去看望思念已久的心上人。这次,冈察洛娃一家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年轻的诗人。
1830年4月6日,普希金再次向冈察洛娃求婚。因为普希金曾写过反沙皇专制的作品,所以其言行都在警方的监视之下。为了解除冈察洛娃一家对自己的怀疑,他郑重地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警署局长别尔金多尔夫,表明自己准备结婚的意图,而且他明确指出,由于当局将他当做嫌疑分子,而使得未婚妻一家人有很大的担忧和顾虑,以至于影响到了婚姻的促成。很快,他便得到了别尔金多尔夫的回信,信中坦言,警方对其并没有任何监视,只是对他的关怀。普希金把这封信拿给冈察洛娃一家看,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在警方监视下的嫌疑分子。这封信终于使冈察洛娃一家放下心来。不久,冈察洛娃的父母同意了这门婚事。普希金终于如愿以偿了。1830年5月6日,他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同美丽圣洁的冈察洛娃订了婚。
当诗人到父亲领地波尔金诺去办理结婚所需要的户头手续时,不巧碰上了瘟疫流行,交通封锁,他被迫在波尔金诺住了3个月。他被瘟疫所困,对未婚妻的思念与日俱增,激昂的情感让他诗如泉涌,不能遏止。这3个月成了普希金创作中的丰收时期,他写了大量作品,包括一部小说集、一部长诗、30多首抒情诗,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以这么快的速度完成这么多题材不同、体裁交错的优秀作品,即便是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也是极其不易做到的。这就是普希金生平中最为著名的《波尔金诺的秋天》,是他创作的高峰。
诗人的爱情来之不易,再加上流放生活的折磨,因此他对爱情的感受和体验也极为丰富、深刻。诗人还把自己流放生涯中所感受到的俄罗斯风光——清晨的朝晖、夜晚的幽暗、北方的庄重、南俄的绚丽以及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都和自己的情感融进了诗中。所以普希金的爱情诗表现了温暖、无私的精神,在他的诗中,他或者直抒胸臆,或者借物抒怀,或者触景生情,热情洋溢地歌颂爱情和美;如痴如醉地倾吐对情人的爱慕,与情人相聚的欢乐;悲痛欲绝地诉说生离的痛苦、死别的悲伤;满怀深情地为他所爱的人祝福;缠绵悱恻地吟唱他对情人的思念;真切动人地表现出不同年龄的人对爱情的感受——年轻人的狂热和浪漫的幻想,成年人的深沉和富于哲理的思索。
为写《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人整整用了8年的时间。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成功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形象。奥涅金是有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他聪明机智,精力充沛,很想有所作为。他虽然厌恶上流社会的虚伪生活,可又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整天无所事事,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拒绝了达吉雅娜的爱情,可达吉雅娜和别人结婚之后,他又转过来向她求爱,结果遭到拒绝。他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和朋友决斗,打死了自己的朋友,事后又非常后悔。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这个形象表现了当时俄国进步青年思想上的苦闷。
1831年2月18日,32岁的普希金与20岁的冈察洛娃在莫斯科举行了婚礼。传说结婚仪式上交换戒指时,普希金手中的戒指不慎滑落到了地上,与此同时,他手中燃烧着的蜡烛突然熄灭。普希金的脸色陡然大变,嗫嚅说:“这一切都不是好兆头!”也许有点儿迷信,但是以后的事实正好印证了普希金不祥的预感。
婚后,普希金夫妇在莫斯科阿尔巴特街只住了3个月,便迁往圣彼得堡。诗人珍爱他的妻子,冈察洛娃也爱着她的丈夫,他们婚后的幸福生活是诗人坎坷人生中最为幸福的时期。
1833年秋天,普希金再次回到波尔金诺。这次与上次不同,他的心情放松,可以尽情地感受乡村生活的亲切和静谧,这难得的宁静生活给了诗人旺盛的创作热情。在那里,他完成了历史剧作《上尉的女儿》,叙事长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死公主的故事》,小说《黑桃皇后》和《杜布罗夫斯基》。其中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最后的重要作品,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贵族青年格里涅夫带着仆人萨威里奇去军中服务。他坐着马车,路上遇到暴风雪,迷了路,被陌生人带到一个旅店。在旅店里,格里涅夫见陌生人很冷,就将自己的一件兔皮袄送给了他。这个人就是普加乔夫。格里涅夫到奥伦堡后,被将军派往白山要塞。他在那儿爱上了米罗诺夫上尉的女儿玛丽亚。不久,普加乔夫的起义军攻占了白山要塞,绞死了上尉。普加乔夫失败之后,格里涅夫因通敌罪被捕入狱,玛丽亚向沙皇叶卡杰琳娜说明真情,格里涅夫被释放。在这个小说里,普希金歌颂和赞美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把他塑造成一个自信、乐观、和蔼可亲、酷爱自由、深受人民拥戴的英雄。同时,还谴责了沙皇的专制和残暴,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
普希金作为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始者,他的创作奠定了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基础,宣告了它的黄金时代的到来。更为重要的是他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扶植后起之秀,为俄罗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作家,他也因此被称为“近代俄国文学之父”。在1831年至1833年间,普希金经常与果戈理、格林卡、茹科夫斯基等来往。作为前辈,普希金不仅正确地评价果戈理的每一部作品,而且对他的创作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果戈理在他的文中说普希金是热情扶植、正确评价、公正对待他的第一人。甚至可以说,果戈理后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里面都有普希金的一份功劳。而普希金的文采和思想,同样也对格林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林卡的代表作品——歌剧《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就是根据普希金的同名长诗改编的。普希金还曾热情赞助格林卡周游欧洲列国去学习各国的优秀音乐,对格林卡成为“俄国音乐之父”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生死决斗
1833年普希金因思想更加进步,其创作活动与统治阶级利益更加格格不入,与当局的矛盾也就日益加剧。此时流亡到俄国的法国保王党人乔治·丹特士出现在圣彼得堡的社交界,并开始放肆地追求冈察洛娃,与此同时不断有人寄匿名信辱骂诗人。面对人格被辱,普希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为了维护普希金家族和妻子的荣誉,他向丹特士扔去了挑战的白手套。
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和丹特士在黑溪进行决斗。狡猾的丹特士在不到指定的射击位置就先发制人,开了枪,击中诗人的腹部。诗人应声而倒,但还是坚持站了起来,支撑着身体还了一枪,但并未击中对方。因为卑鄙的丹特士没有遵守决斗规矩,在诗人射击时故意偏着身体站,子弹只是从他胸前扫过,他没有受太大伤。负了致命重伤的诗人被送回家中,两天后,即在1837年1月29日,这位年仅38岁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就这样溘然与世长辞。诗人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因为这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及其党羽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诗人的惨死,使全体俄罗斯人都大为震惊和愤懑。大家蜂拥而至,前来瞻仰诗人的遗体,纷纷向沙皇提出强烈抗议。沙皇畏于群众的愤慨,不得不将丹特士驱逐出境。沙皇由于害怕诗人的葬礼会形成民众的示威游行,故下令在宪兵的监督下,在2月18日深夜偷偷把普希金的棺材从圣彼得堡运往圣山教堂墓地。葬礼当时只有几个人在场。
诗人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快速划过黑暗的夜空,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辉。在面对冷酷而阴险的沙皇的时候,普希金体现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光芒四射的高贵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不可侵犯的尊严。他短暂的一生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代的遗产。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小说、戏剧、童话等领域,普希金都树立了光芒四射的不朽的丰碑。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走路。普希金在俄国文坛的影响与意义,相当于荷马对于古希腊、莎士比亚对于英国、但丁对于意大利、歌德对于德国、莫里哀对于法国。普希金以后,俄罗斯知识分子都是畅饮着他的琼浆长大的,如女诗人茨维塔耶娃、著名作家果戈理、著名音乐家格林卡等。所以屠格涅夫称他“创立了我们的诗歌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果戈理说:“他的作品,像一部辞典,包含了我们语言全部的丰富、力量和灵魂。”高尔基称他为“集前人之大成,囊括一切新奇和机智的一代诗宗”,是“世界上极伟大的艺术家”。别林斯基则认为他是“俄罗斯第一位诗人和艺术家”。
普希金至今仍受俄罗斯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正如他自己在一首《纪念碑》诗中所写的那样:“我的名字将会远扬,/只要在这月光下的世界,哪怕仅仅有一个诗人流传。/我的名字将传遍伟大的俄罗斯,/她的各民族的语言都将我呼唤。/我将永远被人民喜爱,/他们会长久/记着我用诗的竖琴所唤起的善良的感情,/记着我在这冷酷的时代歌颂自由/并且为倒下的人呼吁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