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与村镇土地再开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产业升级与村镇土地再开发的模式及特点

如上所述,产业升级通过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结构和空间布局,从而实现土地再开发;然而不同的产业升级手段所推动的土地再开发效果差异显著。因此,本节根据文献与实地调研结果,总结产业升级的模式与特点,并阐明不同产业升级模式所推动的村镇土地再开发特点,进一步揭示产业升级对村镇土地再开发的推动作用。

一、产业升级的模式与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升级”并无统一而规范的定义,但总体上存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升级”两种研究视角(李耀尧,2013)。产业结构升级从宏观上着眼于产业发展的自然演进规律,代表理论是Clark(1940)提出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表现为一、二、三次产业渐次演进,农轻重工业渐次演进,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逐次演进。而价值链升级则从微观角度入手,在融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价值链的提升(Gereffi,1999;Humphrey and Schmitz,2000),主要包括流程(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综合“产业结构升级”与“价值链升级”两种视角,本章将产业升级的手段按产业结构调整幅度的不同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杨忠伟等,2014):

1)跨越式

二产转三产,产业间升级,产业全面推倒重来,以金融咨询、文化创意、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为主。

2)过渡式

二产转二产,产业间升级,指由较低端价值链产业转向较高端价值链产业。

3)递进式

二产转二产,产业内升级,指同一产业的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

二、不同产业升级模式推动的村镇土地再开发

不同产业升级手段推动的村镇土地再开发呈现出不同特点,其在实施主体、实施难度、实施强度、土地利用方式(用地规模、结构、布局、集约利用水平)改变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1)。

(一)跨越式的产业升级模式多用于政府主导的村镇土地再开发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牢牢掌握主动权,向原土地使用权人征收土地,在储备、整理后投放土地市场,通过招拍挂方式交由一家或多家开发商联合开发,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因此,这一模式的村镇土地再开发工作容易实施,主要的阻力在于政府的资金能否到位以及当地居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此模式实施强度大,原有建筑物被大规模推倒重来,建筑结构彻底改变,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布局等发生较大改变,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上文引言中深圳市赛格日立旧工业区的改造即为此模式典型案例。

(二)过渡式的产业升级模式多用于市场主导的村镇土地再开发

这一模式由政府监督,市场主持运作,主要采取“多方合作”的方式,由开发商或企业与村镇合作进行再开发。此模式的村镇土地再开发可能会牵扯到土地利益分配问题,因此实施难度较上一模式大。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实施强度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程度较大,但不同个体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如上述提到的深圳市南海瀚天科技城即为此模式较为成功的案例,此外,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田厦新村改造也是此模式的典型案例之一。其村民以宅基地入股参与改造并分享改造利润,改造完成后村民可分配到宅基地7倍面积的相应住宅以及一定面积的商铺用于经营,且可在办公楼、酒店等运营中按持股比例获得相应收益,这保证了村民日后长期收入,开创了土地利益分配的新机制(杨丽媪,2006)。

(三)递进式的产业升级模式多用于村集体主导的村镇土地再开发中

此模式由村集体自筹资金,自拆自建,自行分配利益所得,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自主改造力度一般视村庄经济实力而定,但由于大多村庄能力有限,因此其实施难度普遍较大,实施强度小,主要以修缮整饰、改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为主,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较小。上文提到的广州市白云区东华工业园改造即为此模式典型案例。

表4-1 产业升级与村镇土地再开发的模式及特点

资料来源:作者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