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的认知和习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简单趋向补语的对称和不对称

第一节 “来”“去”的对称和不对称

1 意义上的对称和不对称

关于趋向补语“来”和“去”的意义[9],目前看法不一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现汉》)中“来”“去”的意义分别如下:

①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②表示结果。

①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

②表示动作的继续等。

刘月华(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通释》)对补语“来”和“去”的意义也做了归纳,其结论大致如下:

①表示通过动作使人或事物向立足点移动。

②表示实现某种状态。

③表示引出看法或想法。

④表示从某方面着眼。

①表示人或物通过动作离开立足点向另一处所趋近。

②表示去除。

③表示实现某种状态。

④表示从外表估计。

比较而言,《现汉》的释义比较简洁,但比较粗疏;《通释》的释义则比较详细,不过也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例如[10]

(1)等到他一觉醒来,天已大明。

(2)他常常被吓得从睡梦中醒来。

(3)车厢里的旅客多半都东倒西歪地睡去了。

(4)世界像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

刘月华认为例(1)、例(2)中的“来”和例(3)、例(4)中的“去”都表示实现某种状态,拿例(1)、例(3)来说,“醒来”“睡去”分别表示实现了“醒”和“睡”的状态。其实以上各例中的“来”“去”并不表示实现某种状态。“醒来”表示从睡眠状态回到了苏醒的状态,苏醒的状态是立足点,因为人们一般是处于苏醒的状态的,从睡眠状态回到苏醒的状态就像射体向立足点移动一样,因此才用“来”。“睡去”则相反,表示从苏醒的状态到了睡眠的状态,苏醒的状态是立足点,因此从苏醒状态到睡眠状态,就像射体离开立足点向远处运动一样,所以才用“去”。可见以上各例中的“来”和“去”并不表示实现某种状态,它们分别表示使人或物向立足点移动和使人或物离开立足点向别处移动。

《通释》还认为“来”有“引出看法或想法”和“从某方面着眼”的意思。例如:

(5)说来奇怪。

(6)算来是七四年结的婚。

(7)看来,他不会来了。

(8)想来不是坏人。

在刘月华看来,例(5)、例(6)中的“来”都表示从某方面着眼,例(7)、例(8)中的“来”都表示引出看法或想法。我们认为这是把整个结构的意思加到了“来”的头上。以上各例中的“来”都是指进入一种状态。所谓“说来”,实际上是“说起来”,其实刘月华也认同这种看法,而“说起来”中的“起来”显然不是表示从某方面着眼,而是指进入“说”的状态。“算来”实际上是指“算起来”,也表示进入“算”的状态。其他各例情况类似。

综合以上看法,我们认为“来”“去”的义项分别如下:

①表示通过动作使人或物向立足点移动。

②表示结果。

③表示进入某种状态。

①表示通过动作使人或物离开立足点向另一处所移动。

②表示去除。

③表示进入某种状态。

可见,做补语的“来”和“去”在意义上既存在对称的地方,也存在不对称的地方。“来”的第一和第三个义项分别与“去”的第一和第三个义项是对称的。但是“来”和“去”的第二个义项却不是对称的。

2 句法分布上的对称和不对称

“来”和“去”不仅在意义上存在对称和不对称的情况,在句法分布上也同样存在着对称和不对称的情况。

2.1 对称情况

刘月华(1998)在《通释》中对“来”和“去”的用法做了详细的描写,通过对《通释》进行考察,我们发现“来”“去”做补语有很多对称的情况,以下动词都可以带“来”和“去”做补语。

1)具有[+位移]和[-定向]语义特征的动词

这类动词很多,像“上、下、进、出、回、过、走、跑、跳、飞、冲、爬、游、流、抛、扔、送(~客)、漂、飘、趟、跟、传、递、挪、奔、牵、蹦、传递、传送、闯、拉(~车)、射、窜、驶、甩(~东西)、扑(用力向前冲)、轰(驱赶)、迁、拖(~车)、搬、推(~车)、逃(~跑)”等,它们一般能带“来”“去”做补语。例如:

(9)上来/上去

(10)走来/走去

(11)冲来/冲去

(12)送来/送去

(13)搬来/搬去

以上各例中的动词“上”“走”“冲”“送”“搬”都具有[+位移]和[-定向]的语义特征。拿例(10)来说,“走”不仅要发生位移,而且可以朝着立足点移动,也可以离开立足点向别处移动,可见具有[-定向]的语义特征,其他各例情况类似。这些动词一般都可以带“来”“去”做补语。

2)具有[+致使位移]和[-定向]语义特征的动词

该类动词也很多,像“请、派、坐、骑、穿、戴、买、喊、租、骂(斥责)、叫(~人)、拎(提)、挎、领、赁、逮、带、开(~车)、介绍(引进)、揣、听、背、抱(~孩子)、哄、催、拐骗、撺掇、劫持、截(拦~)、勾引、俘虏”等,它们一般也都能带“来”“去”做补语。例如:

(14)请来/请去

(15)骑来/骑去

(16)穿来/穿去

(17)领来/领去

(18)开来/开去

以上各例中的动词“请”“骑”“穿”“领”“开”虽然本身不具有或明显不具有[+位移]特征,但能使人或物体发生位移,不仅如此,它们还具有[-定向]的语义特征。像例(14)的“请”,它暗含着“因为请而使……发生位移”的意思,显然包含着[+致使位移]的语义特征。另外,“请”使人发生位移时,运动方向是不定的,既可以朝着立足点运动,也可以离开立足点而移动,因此具有[-定向]的语义特征,其他各例情况类似。以上这些动词都能带“来”“去”做补语。

2.2 不对称情况

“来”“去”句法分布上虽然存在很多对称情况,但是也存在不少不对称情况。

2.2.1 只能带“来”做补语的动词

据我们考察,下列动词都只能带“来”做补语。

1)具有[+制作]语义特征的动词

这类动词不多,主要有“打(制造)、雕、炖、孵、改编、煎、刻、炼、焖、沏、弹(~棉花)、拌(~菜)、熬(~粥)、编(~织)、裱、舂、打印、打造、对(掺和)、烫(~衣服)、温、蒸、织、煮”等。例如:

(19)打来一把刀。/*打去一把刀。

(20)小鸡是用鸡蛋孵来的。/*小鸡是用鸡蛋孵去的。

(21)蒸来一屉包子。/*蒸去一屉包子。

(22)温来一壶酒。/*温去一壶酒。

(23)煮来一碗面条。/*煮去一碗面条。

以上各例中的动词“打”“孵”“蒸”“温”“煮”都是制作类动词,具有[+制作]的语义特征,都只能带“来”做补语。

2)具有[+取得]语义特征的动词

这类动词很多,像“奔(~票)、跑(为某事)、娶、起(~票)、筹、筹措、筹集、俘获、函购、借(~入)、讨(~债)、贪污、征集、征募、征聘、征求、征收、征购、征用、征召、采购、采摘、采伐、缉捕、募集”等,它们一般只能带“来”做补语。例如:

(24)奔来一张票。/*奔去一张票。

(25)包裹是他取来的。/*包裹是他取去的。

(26)筹来一些款子。/*筹去一些款子。

(27)募集来一些资金。/*募集去一些资金。

以上各例中的动词“奔”“取”“筹”“募集”都具有[+取得]的语义特征,这些词一般带“来”做补语。

2.2.2 只能带“去”做补语的动词

也有不少动词只能带“去”做补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具有[+耗损]语义特征的动词

这类动词很少,主要有“耗、耗费、花、摩(~擦)、消耗、磨(~擦)、输(~钱)”等。例如:

(28)这项工程耗去一千多万。/*这项工程耗来一千多万。

(29)手中的钱已经花去了一半。/*手中的钱已经花来了一半。

(30)大量的体力被消耗去了。/*大量的体力被消耗来了。

(31)手掌上的茧子都被磨去了。/*手掌上的茧子都被磨来了。

以上各例的谓语动词“耗”“花”“消耗”“磨”都有[+耗损]的语义特征,只能带“去”做补语。

2)具有[+脱离]语义特征的动词

这类动词比较多,主要有“掸、抖(~搂)、跺、拂、磕、啃、控(~水)、切、扣(~除)、删、省(减去)、减(去掉)、拭、削减、弹(~土)、离(分~)、滗、篦、簸、摈、裁(~剪)、滤、过滤、脱、掀、劈(使分离)、剜、修剪、凿、斩、拍(~手)、刮(~皮)、剃、剔(~除)、揭(~邮票)”等,它们一般只能带“去”做补语。例如:

(32)啃去一块!/*啃来一块!

(33)控去水!/*控来水!

(34)扣去一部分工资!/*扣来一部分工资!

(35)删去一部分!/*删来一部分!

(36)弹去身上的土!/*弹来身上的土!

(37)修剪去一些树枝!/*修剪来一些树枝!

以上各例中的动词“啃”“控”“扣”“删”“弹”“修剪”都有使事物的一部分脱离整体或使一事物脱离另一事物的意思,都具有[+脱离]的语义特征,它们一般只能带“去”做补语。

3)具有[+消失]语义特征的动词

这类动词不多,主要有“散(~场)、散(~味)、失、逝、退(~烧)、涂(~掉)、燎、抹(勾掉)、抹(擦去)、褪、蚕食、辞、撤(除)、除(去掉)、打(去除)、死、吸(~收)、略、隐”等。例如:

(38)人群散去了。/*人群散来了。

(39)失去很多机会。/*失来很多机会。

(40)烧已经退去了。/*烧已经退来了。

(41)把末位数抹去!/*把末位数抹来!

(42)衣服褪去了一些颜色。/*衣服褪来了一些颜色。

以上各例中的动词“散”“失”“退”“抹”“褪”都有事物消失或消失在视线之外的意思,都具有[+消失]的语义特征,也只能带“去”做补语。

从上文可以看出,尽管“来”和“去”在句法分布上存在对称情况,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对称的情况。这些不对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词语只能带“来”做补语,而不能带“去”做补语;也有一些词语只能带“去”做补语,而不能带“来”做补语。二是带“来”做补语的词语要比带“去”的多,据我们对刘月华“词表”的统计,能带“来”做补语的词语有763个,但能带“去”做补语的只有630个,二者之比约为1.2:1。

3“来”“去”的意象图式及其与意义和分布的关系

3.1 “来”和“去”的意象图式

“来”和“去”的基本意象图式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去”的基本意象图式都由三部分组成:运动的物体,即射体TR;立足点,即地标LM;运动的路径,即带箭头的虚线。不同的是“来”是射体朝着立足点移动的,“去”是射体离开立足点向别处运动的。

“来”“去”的这种意象图式是建立在空间的物理运动之上的。例如:

(43)哥哥跑来了。/哥哥朝教室跑去。

(44)钱从邮局寄来了。/钱从邮局寄去了。

例(43)、例(44)中“来”的意象图式分别如下:

图a是例(43)“来”的意象图式,射体TR朝着地标LM移动,带箭头的虚线代表运动的路径。图b是例(44)“来”的意象图式,射体TR离开起点S朝着地标LM移动,带箭头的虚线代表运动的路径。

例(43)、例(44)中“去”的意象图式分别如下:

图a’是例(43)“去”的意象图式,射体TR离开地标LM向终点E移动,带箭头的虚线代表运动的路径。图b’是例(44)“去”的意象图式,射体TR离开起点S和地标LM(起点和地标重合)向远处移动,带箭头的虚线代表运动的路径。

例(43)、例(44)中的“来”意象图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包含着三个要素,即射体TR、地标LM和路径,而且射体都是朝着地标运动的。例(43)、例(44)中的“去”尽管意象图式也不完全相同,各有特点,但也都包含着三个要素,即射体TR、地标LM和路径,而且射体都是离开地标向别处移动的。表面上看,以上各例中“来”和“去”的意象图式包含的要素都相同,但是要素之间的关系却不同,“来”的意象图式是射体朝着地标(即立足点)移动,“去”的意象图式是射体离开地标(即立足点)向别处移动。

3.2 意象图式与意义、分布的关系

“来”和“去”在意义上的对称和不对称,可以从它们的意象图式得到解释。

上文说过,“来”可以表示结果。例如:

(45)信笔写来。

(46)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来的。

以上二例中的“来”都表示结果。表面上看“来”的这种意思与它的意象图式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却不然。

Lakoff(1987)指出意象图式之间存在着某些非常自然的关系,他把这种关系称作意象图式的转换,这种转换关系促使了大量多义现象的产生。他认为“路径”和“路径终点”之间就存在着转换关系。例如:

(47)The plane flew over the hill.(飞机飞过了那座山。)

(48)Sam lives over the hill.(山姆住在山那边。)

同样一个介词“over”,前一例中的焦点落在路径上,但后一例中勾勒的侧面却是路径的终点。这种经验的基础是人们的目光常常是沿着路径追踪一个移动的物体,直到它停下来,这时注意的焦点就自然落在终点上。(张敏1998)我们认为“来”表示“结果”的意思同样是“路径”和“路径终点”之间的转换。从“来”的意象图式可以看出“来”表示的是一种路径图式,按照Lakoff的观点,“路径”和“路径终点”图式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这就意味着“来”可以由“路径”转换为“路径终点”,而终点就意味着运动的结束。当人们认知的时候着眼于图式的这一特性时,也就很容易转喻出“结果”的意思。

“去”的意象图式虽然也有终点(参见图式a’),但是由于终点与立足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终点的一些特征在认知上不具有显著性,也就不容易被感知,这大概就是“去”没有产生“结果”意义的原因。

“来”还有“进入某种状态”的意思。例如:

(49)这看来是一件小事,实际上是一件大事。

(50)说来话长。

(51)算来不值几个钱。

以上各例中的“来”都表示进入某种状态。这种意思很抽象,与“来”的意象图式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分析起来,还是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无论是图式a还是图式b,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有路径,当射体处于运动的过程中时,每时每刻都预示着射体会进入一种新的运动状态。人们认知的时候着眼于图式的这一特征时,自然就会转喻出“进入某种状态”的意思。

“去”的意象图式也包含着路径,按照上面的逻辑,也应该能产生“进入某种状态”的意思,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详见下文。

“去”有“去除”的意思。例如:

(52)撕去一张!

(53)删去一节!

(54)免去他的职务。

(55)把皮剥去!

以上各例中的“去”都有“去除”的意思,这种意义也是“去”的意象图式转喻的结果。图式b’是射体TR离开起点S向远处移动,当射体离开起点,即立足点时,就意味着射体脱离了起点或立足点,人们在认知时着眼于图式的这一特征的时候,就自然会转喻出“去除”之类的意思。

“来”的图式b显示,射体向立足点运动时也是有起点的,当射体离开起点时,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来”也应该会产生“去除”之类的意思,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它同样与“来”的意象图式有关。从b图式可以看出,射体虽然是离开起点向立足点运动,但是起点与立足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就决定了射体移动时起点的一些特征很难引起说话人的注意或说话人很难注意到,因为处于远处的东西观察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来”就不会产生“去除”之类的意思。

“去”也有“进入某种状态”的意思。例如:

(56)这种衣服老远看去像红色。

(57)他看去有四十岁。

以上二例中的“去”都表示“进入某种状态”。这种意思表面上看与“去”的意象图式也联系不上,但实际上与它的意象图式关系也极其密切,其情况与“来”表示“进入某种状态”的情形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来”和“去”的意象图式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它们在意义上的对称和不对称,而且也能够解释在句法分布上的对称和不对称。

“来”可以做具有[+制作]语义特征的动词的补语。例如:

(58)蒸来一屉包子。

(59)沏来一壶茶。

(60)衣服烫来了吗?

但是“去”却不行,试比较:

(61)*蒸去一屉包子。

(62)*沏去一壶茶。

(63)*衣服烫去了吗?

例(58)、例(59)、例(60)的动词“蒸”“沏”“烫”都能带“来”做补语,但例(61)、例(62)、例(63)的动词“蒸”“沏”“烫”却不能带“去”做补语,这种分布上的不对称,与“来”“去”的意象图式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来”的意象图式是射体向着立足点移动,这种运动是有终点的,当射体运动到立足点所在的位置时,就意味着立足点(即说话人)得到某种东西,下列句子中就明显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例如:

(64)票买来了。

该句显然有物体“票”通过位移到达说话人手中的意思,也包含着说话人有所得,即说话人得到了“票”。“制作”类动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定是为某种目的而制作,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让人们得到某种东西才制作。东西制作好以后到了说话人的手中不仅存在着运动,而且物体是朝着说话人运动的,可见与“来”的意象图式是吻合的,因此自然就可以带“来”做补语。“去”则不同,“去”的意象图式是射体离开立足点向着远处移动,显然与“制作”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反,所以自然就不能做这类动词的补语。

“来”还可以做具有[+取得]语义特征动词的补语。例如:

(65)贪污来的。

(66)征召来的。

例(65)、例(66)的动词“贪污”“征召”都只能带“来”做补语,不能带“去”做补语,这其中的原因也在“来”“去”的意象图式上。“来”的意象图式是射体朝着立足点移动,当射体到达立足点所在的地方时,就暗含着立足点(即说话人)有所得,而[+取得]类动词表示通过这种动作行为能够得到某种东西。物体由他人手中转移到说话人手中,不仅存在着运动,而且物体是朝着说话人运动的,可见与“来”的意象图式也是一致的,当然就可以带“来”做补语。

“去”则不然,它的意象图式是射体离开立足点向远处移动,这与具有[+取得]语义特征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就不能做这类动词的补语。

“去”可以做具有[+耗损]语义特征动词的补语。例如:

(67)磨去了一半。

(68)消耗去了一些体力。

以上二例中的“去”都不能替换为“来”,这跟“来”“去”的意象图式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去”的意象图式是射体离开立足点(说话人)向远处移动,而“磨、消耗”就意味着物体的消失,物体由存在到消失,显然也存在着运动,而且这种运动是离开说话人的,因为物体的消失就意味着离开了人间,可见与“去”的意象图式是一致的,因此自然就可以带“去”做补语。“来”则不然,前文说过,它的意象图式是射体朝着立足点移动,这样就与[+耗损]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自然就不能做这类动词的补语。

“去”还可以做具有[+脱离]语义特征动词的补语,但“来”不行。例如:

(69)控去水!/*控来水!

(70)扣去税!/*扣来税!

(71)早点离去。/*早点离来。

(72)弹去身上的灰尘!/*弹来身上的灰尘!

(73)删去一段!/*删来一段!

以上各例中的动词“控”“扣”“离”“弹”“删”都只能带“去”做补语,而不能带“来”做补语,这也是因为“来”“去”具有不同的意象图式。“去”的意象图式是射体离开立足点向远处移动,具有[+脱离]语义特征的动词都有使部分物体脱离整体或一物体脱离另一物体的意思,这个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运动,而且这种运动是远离立足点(即说话人)的。因为心理实验表明,在表示方位关系(静止或移动)的两个参与者中,移动的或者容易移动的物体更容易被看作图形,而静止的或不容易移动的物体更容易被看作背景。(参见赵艳芳2001)这就意味着离开整体的一部分物体或离开另一物体的物体就是射体,而整体和另一物体就是地标,即立足点。可见以上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与“去”的意象图式是一致的,所以就可以带“去”做补语。“来”则不然,“来”的意象图式是射体向着立足点(即说话人)移动,这显然与具有[+脱离]语义特征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反,所以就不可能做这类动词的补语。

“去”还能做具有[+消失]语义特征动词的补语,“来”也不行。例如:

(74)烧已经退去了。/*烧已经退来了。

(75)燎去身上的毛。/*燎来身上的毛。

这种分布上的不对称现象同样与“来”“去”的意象图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去”的意象图式是射体离开立足点向远处移动,射体无限地运动下去的时候,其结果自然是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而“烧”“燎”等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会导致物体的消失,物体由存在到消失也存在着运动。物体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就如同离开人们运动一样,可见这种运动与“去”的意象图式是一致的,因此就可以带“去”做补语。“来”与“去”相反,其意象图式是射体向着立足点移动,其结果只能是射体离立足点越来越近。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射体只能是越来越清楚,而不会消失在视线之外。这显然与“烧”“燎”之类词语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反,所以就不能做它们的补语。

“来”和“去”还有下列用法。例如:

(76)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了。

(77)池中的鱼由于缺氧死去了不少。

以上各例中的“来”“去”与它们的意象图式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仔细分析起来却并非如此。我们在前文曾指出,“醒来”是从睡眠状态回到了苏醒的状态,人们一般都是处于苏醒的状态,苏醒的状态是常态,也就是说苏醒状态是立足点,从睡眠状态回到苏醒状态就像物体向立足点移动一样,也存在着运动。“死去”是从苏醒的状态到了死亡的状态,而人们一般是处于存活的状态的,因此从存活状态到死亡状态,就像物体离开立足点向远处运动一样。以上两种运动的物体都是人,其路径就是从睡眠状态到苏醒状态、从存活状态到死亡状态的过程,它们的意象图式与“来”“去”的空间位移图式结构完全一样,这是“来”“去”的意象图式由空间范畴投射到了生命范畴,是“来”“去”的隐喻用法。

4 小结

通过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做补语的“来”和“去”从意义到句法分布都存在着对称和不对称的情况,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意象图式。

沈家煊(1999)指出,动词“来”比“去”的意义要宽泛,“‘来’既可以表示向说话人的方向移动,也可以表示向听话人的方向移动,‘去’只能表示向听话人的方向移动”,实际上趋向补语“来”的意义比趋向补语“去”也要宽泛。例如:

(78)A:(在电话中)你快把我的书送来吧!我急等着用。

B:行,我一会就给你送来。

上例答句中的“送来”实际上是“送去”的意思,可见趋向补语“来”有时候也有“去”的意思,而“去”却不能包含“来”的意思。这说明做补语的“来”的意义比“去”也要宽泛。

从分布范围来看,“来”的分布范围也比“去”广。据我们对“词表”的统计,能带“来”做补语的动词有763个,但能带“去”做补语的只有630个,二者之比约为1.2:1。

标记理论认为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存在着以下对立:

有标记项:意义窄小  分布范围窄

无标记项:意义宽泛  分布范围广

无论从意义上还是从分布范围上,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做补语的“来”是无标记项,“去”是有标记项。

补语“来”为无标记项,“去”为有标记项有着认知的基础,因为“来”的意象图式是射体向着立足点移动,其结果是射体离立足点越来越近,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更具有显著性。而“去”则不然,它的意象图式是射体离开立足点向远处移动,其结果必然是离立足点越来越远,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它的显著性就会越来越弱,甚至消失。这就是“来”成为无标记项、“去”成为有标记项的根本原因。

从上文还可以看出,趋向补语“来”和“去”的各种引申意义都与它们的意象图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它们意象图式转喻的结果。由此可以断定,“来”和“去”的本义和引申意义之间的关系是辐射状的引申关系,而不是链条式的引申关系,其引申情况大致如下图:

上图表明,“来”的表示“进入某种状态”和“结果”的意义都是从它的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两个引申意义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去”的表示“进入某种状态”和“去除”的意义也都是从它的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两个引申意义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来”和“去”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呈现以上的情况不但有共时的证据,而且有历时的证据。吴福祥(1996)发现敦煌变文中就有“算来”“见来”等用法,这说明那时候的“来”已经产生了“进入某种状态”的意思。除此之外,“来”的“结果”意义也产生了。例如[11]

(79)臣今歌舞有词乖,王忽筵中泪落来。

吴福祥认为例(79)中的“来”表示“结果”。这说明“来”和“去”中至少“来”的引申意义是辐射式产生的,而不是链条式产生的,否则就不好解释为什么两种抽象意义很早就并存了,而且在我们看来更抽象的意义(表示“进入某种状态”)比不太抽象的意义(表示“结果”)用得还要活跃,还要广泛。

本节在分析“来”“去”在意义以及句法分布上的对称和不对称情况时引入了Lakoff的意象图式理论,但是我们使用的意象图式与Lakoff的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Lakoff的意象图式考虑了地标的形状。例如:

(80)The bird flew over the yard.(鸟从院子上面飞过去了。)

(81)Sam climbed over the hill.(山姆爬过了那座山。)

(82)The bird flew over the wall.(鸟飞过了那堵墙。)

他认为以上三例中“over”的意象图式分别如下:

从以上三个图式可以看出,第一例的地标是水平的,第二例的地标是弧形的,像一座山,第三例的地标像一堵墙。不仅如此,他还把TR与地标是否有接触都考虑进去了,所以他把以上“over”的三个图式都看作不同的图式,这三个图式之间的关系是相似性连接。我们认为这样做把问题复杂化了,由于地标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不规则的,照此推下去,“over”的图式就会不可胜数。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认知“over”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它的地标是什么形状,也没有考虑运动的射体是否与地标接触。我们抓住的是射体从地标上方通过这个共性,只要是射体从地标上方通过,不管它与地标是否接触,也不管地标是什么形状,我们都认为是同一个“over”。Lakoff这种考虑地标特性的观点早就有人提出了异议,Dewell(1994)认为他对“over”多义范畴的分析过于复杂,并指出他的意象图式涉及了许多不必要的特征,像地标的形状等。[12]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考察趋向补语“来”“去”的意象图式时没有考虑地标的形状,也没考虑与地标是否接触。

二是Lakoff为了能够找出“over”的意象图式之间的关系,还引入了子图式的概念。例如:

(83)The bird flew over the yard.(鸟从院子上面飞过去了。)

(84)The power line stretches over the yard.(电线从院子上面穿过去了。)

这两个句子中的“over”的意象图式分别如下:

按照Lakoff的意象图式系统,前一例“over”的意象图式是Schema1.X.NC(X代表地标是延伸的,NC代表射体不与地标接触,以下同),后一例“over”的意象图式是Schema2.1DTR(1DTR代表射体是一维的),其中Schema1和Schema2分别如下:

表面上我们很难看出Schema1.X.NC和Schema2.1DTR的关系,于是Lakoff用ABV代表above子图式,用P代表across子图式,这样Schema1就可以重新命名为ABV.P, Schema1.X.NC可以重新命名为ABV.NC.X.P。这种扩展反映出图式中的射体在地标上面沿着一个路径移动,并且地标是延伸的,地标和射体之间没有接触。相应地,Schema2可以重新命名为ABV.NC, Schema2.1DTR就可以命名为ABV.NC.1DTR。由于Schema1.X.NC=ABV.NC.X.P, Schema2.1DTR=ABV.NC.1DTR,因此X.P和1DTR是转换连接,即X.P←→1DTR。Lakoff引进子图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各种图式之间的转换关系,但是其结果显然也把问题复杂化了。我们认为Schema1.X.NC和Schema2.1DTR虽然路径不同,一个是射体运动后留下的痕迹,一个是射体本身,是两种不同的图式,但是它们描述的都是射体从地标上方移动过去的图景。人们在认知的时候正是抓住了它们的这种共同特点,才把以上两个句子中的“over”看成是同一个词语,而不去注意其他细节,包括路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两种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清楚的,并不需要图式之间的转换,它们都是中心图式的一个实例,是对中心图式具体的刻画和描述。我们在分析“来”“去”的意象图式时使用了“基本图式”(即中心图式)和“具体图式”这两个概念,而没有采用子图式的概念。

另外,Lakoff利用意象图式分析的是词语的多义现象,我们除了利用意象图式分析“来”和“去”的义项以外,还分析了“来”“去”在句法分布上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这一点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