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5年同等学力申硕《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形态

答: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有一种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规定着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主要特征,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

 

2.经院哲学

答:经院哲学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故名经院哲学。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通常人们把经院哲学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经院哲学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哲学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唯名论盛行的时期。

 

3.斯宾诺莎的“实体”

答:斯宾诺莎关于实体的定义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斯宾诺莎的实体说亦即本体论,包括实体、属性和样式等三方面的内容。斯宾诺莎的实体是独立自存的,这样的实体必定是自因的。从这个定义出发,斯宾诺莎推演出了关于实体的一系列基本规定,即实体是无限的、永恒的、不可分的和惟一的。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经常称实体为神或自然,实际上,实体、神、自然是从三方面对同一东西的不同表述。

 

4.大数现象

答:大数现象又称随机现象,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当中,它们遵循统计规律,具有概率性质。大数现象一般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由大量成员所组成,每个成员的变化发展结果都是无规则的、不确定的,人们只能探求整个集合的规律性,从整体上表征该集合的属性、特点、趋势。另一种由单个客体所组成,在特定的条件下,该客体的某种行为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可能性,人们可以借助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大量次数的实验,求得客体该种行为得以实现的相对大小,以便对这种行为的可能性作出数量估计。对这两种类型的大数现象,都可以运用概率统计进行描述和处理,看出大势所趋,得到统计规律。

 

5.规范

答: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等,或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它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除了法律、规章制度、纪律外,学说、理论和数学模式也具有规范的性质。

 

二、简答题

1.试述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答:(1)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在世界观中,它确认实践是“感性世界”的现实基础,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在认识论中,它确认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源泉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在历史观中,它确认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地位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2.佛教华严宗的“法界缘起”。

答:(1)主要内容

“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的中心教义,它以“一真法界”为万法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一真法界”随缘而生起。“一真法界”也称“一心法界”,实即“真如佛性”,因此又称“性起缘起”。缘起的各种现象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即相人,圆融无碍,处于重重无尽的联系之中,因此又称“无尽缘起”。“法界缘起”是对世界万有形成及其存在方式的说明,其核心内容是: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佛智慧本体的表现和作用,它们均处于相互依存、相互融摄,相互平等,无碍圆融的和谐统一之中。其理论内容即包括因门六义、三性一际义、十玄缘起、六相圆融四个方面。

(2)地位

“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用来解释宇宙发生和人生现象的基本理论,也是奠定华严宗义学的坚固基石,其思想理论还影响到了天台宗、唯识宗、禅宗等宗派,甚至还影响到了日本、朝鲜等地,推动了朝鲜和日本的华严宗的创立与发展。华严宗对于佛教哲学的主要贡献,是自觉地、广泛地运用了理事、体用、总别、一多等范畴,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的解说。华严宗的佛教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对程朱理学有很大的影响,程朱理学的形成、论题的提出、范畴应用以及思维方式等等,都从华严宗那里得到了许多启发。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答: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1)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而生成万物。

(2)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

(3)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4)任何变化都是原子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5)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

(6)物质都是由原子生成的,没有起因,“不可分”,也看不见,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

(7)此外,德谟克利特还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

 

4.预设主义下的科学合理性标准。

答:(1)预设主义作为科学哲学的一种科学观,强调的是科学的确定性,将某种预设前提看做是科学的不变的特征,或科学的本质。预设主义存在不同表现形式和特点。预设主义认为评价科学的合理性标准就在于科学的实证性。预设主义关于科学合理性的观点,事实上就是用可证实性预设了意义标准,而用逻辑规律预设了科学陈述的形式。

(2)预设主义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主要代表,他们预设了两个前提作为科学合理性的标准:其一是经验为合理性的最终依据;其二是以逻辑方法为合理性的基本形式。这就是科学合理性的普遍的、不可违背的标准。按照科学的追求真理的目的,科学合理性就在于科学方法的合理性,而科学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经验事实对科学知识内容的证实和科学知识结构的合乎逻辑即形成经验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预设主义是建立在对科学知识、理论的静态分析基础上的,它强调以经验为事实依据,以陈述之间的合乎逻辑来保证无矛盾性、确认性,作为科学的标准是有其具体性、深刻性和可操作性的。

 

5.简述道德选择和责任的关系。

答:(1)内涵

道德选择是指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的自觉自愿的抉择。

道德责任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及自然关系中所应该选择的道德行为和对自然或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

(2)关系

人们的道德选择,既要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状况以及个人所处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又要受到个人主观条件诸如人生观、道德理想、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的制约。人们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限度主要取决于客观环境所能提供的选择可能性和行为主体作出选择的主观能力。

道德选择和责任是不可分的,责任是道德选择的属性,否定责任也就否定了选择。道德选择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包含着人的责任。选择将人带进价值冲突之中,使人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取舍,并在这种取舍中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责任的量是与自由的度相联的,有多大的自由就有多大的责任。根据选择时的自由度来衡量选择的责任,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

1.解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如何理解孙中山的“知难行易”。

答:(1)“知难行易”说的主要内容

“知难行易”是孙中山的认识论学说。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孙中山从革命实践的需要出发,提出了“知难行易”说。孙中山所说的“知”,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指自然科学知识;二是指革命理论。孙中山所说的“行”,主要是指科学实验、资产阶级革命实践等。

行先知后

孙中山以大量的科学史实、革命斗争的实际活动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反复论证了人的认识过程是行先知后,这是孙中山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也是其知难行易学说的基础。

不知亦能行

孙中山把人类进化史和认识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将人类世界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即不知而行时期,行而后知时期,知而后行时期。就人类知识的起源和认识发展过程而言,孙中山认为人类的知识文明是历史进化的产物。他认为,从不知而行向行而后知的发展过渡是自然的,这是由行致知的过程,也即“行其所不知以致其知”。

能知必能行

能知必能行,是知难行易说的一个基本命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知是很难的;另一方面,知或不知乃是行或不行的关键。孙中山特别强调知的重要作用,一切进步文明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指导。此外,他还十分重视革命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

(2)评价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在知行观的发展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知行观突破了传统“知、行”的概念,赋予“知、行”崭新的内涵,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明显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因素。他的知难行易思想为他后期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发展准备了思想基础,在当时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实践和思想进步。

(3)局限性

孙中山的“知行分任”论,在理论上和他的“行先知后”“以行而求知”自相矛盾,具有严重的形而上学性质,这是知难行易学说的致命弱点。他依据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社会,说明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这是不科学的。他全盘否定“行易知难”说,没有注意其合理内核,则具有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