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政治常识

一、考点精讲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例】“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答案】B

【解析】“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列宁曾经指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即他主张“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像”;“从感觉和思想到物”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即“感觉和思想”产生“物”,前者是第一性,后者是第二性。因此答案选B。

3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b.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并非总是同步的。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表现在内容上的“古为今用”和形式上的“推陈出新”。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这一原理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辩证法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a.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发展的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以差别、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与特殊性(个性、个别)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

(3)判断是否为辩证法

是否是联系的观点(看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

是否是发展的观点。

【例】下列表述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是(  )。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A.

B.

C.

D.

【答案】D

【解析】正确,“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正确,“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均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辩证法思想。

5认识论

(1)认识的本质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3)认识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所要具备的条件:

a.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例】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列成语中,违背这一原则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对症下药

D.按图索骥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量体裁衣”是指按照身材剪裁衣裳,“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是指针对病症用药,均是理论联系实际。D项,“按图索骥”是指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则是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违背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方法: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例】“拔苗助长”与“庖丁解牛”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的道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答案】D

【解析】“拔苗助长”比喻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因此答案选D。

(二)毛泽东思想

1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党内一度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2)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3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4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1)内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和发展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又称“南巡讲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3)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4)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a.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它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探索出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

a.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解放;

b.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c.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d.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的背景、基础和依据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3)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的一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3科学发展观

(1)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a.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b.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a.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b.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c.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a.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a.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b.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d.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e.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做到“四个更加自觉”:

a.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b.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c.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d.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这“四个更加自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基本要求是(  )。

A.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B.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

C.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D.发展 统筹兼顾

【答案】A

【解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答案选A。

 

4.“中国梦”

(1)“中国梦”的提出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2)“中国梦”的核心目标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5“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1)“四个全面”的提出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的要求。

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强调了“四个全面”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领导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四个全面”是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所形成的“战略布局”。

(2)“四个全面”的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路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

(3)“四个全面”提出的意义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6“十三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主要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遵循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3)发展理念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7国家战略

(1)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支撑辐射能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拓展农村广阔发展空间,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

(2)“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健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畅通“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共创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

(3)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探索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加快海量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发掘、可视化、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大数据软硬件产品发展。

(4)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北京重点发展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天津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河北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新型工业化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提升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功能,发挥上海“四个中心”引领作用,发挥重庆战略支点和联接点的重要作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走廊。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形成过程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八个明确清晰阐明;用十四项基本方略进行具体谋划,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2018年3月11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2)具体内容

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构成了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动力,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的逻辑起点。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八个明确

a.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c.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d.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e.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f.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g.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h.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项基本方略

a.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c.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d.坚持新发展理念。

e.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f.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g.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h.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i.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j.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k.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l.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m.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n.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解放思想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

(3)解放思想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3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首要任务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理论创新的要求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4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