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8章 授课,新式算学
李承轩和孔颖达在接下李世民下达的圣旨之后,李承轩便带着孔颖达回到了李承轩所在的宫殿,二人分主次坐下之后,便有宫女给孔颖达上了茶,侍候李承轩的人都知道李承轩不喜欢喝茶的习惯,所以只是给李承轩上了一杯水,孔颖达见状不由得疑惑道:“太子殿下可是不喜欢喝茶?”
李承轩摇了摇头说道:“孔师不知,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喝茶,而是不喜欢这种茶汤而已。”
“可是,这茶之一道自古以来不就是这样吗?何来这喜欢喝茶却不喜欢喝茶汤之说?”
李承轩笑着回应道:“好叫孔师知道,现在的茶叶大多是,烤干以后碾压成茶叶沫,之后又根据各人的口味,添加不同的佐料烹煮成茶汤,但是学生却认为这样的做法失了茶叶本来的味道。”
孔颖达闻言品尝了一口茶盏里的茶汤,然后点了点头说道:“或许是臣孤陋寡闻了,太子殿下所说的确有些道理,不过臣一向喝惯了茶汤的味道,就是不知殿下喜欢的方式是怎么样的。”
“孔师不急,相信不久之后学生就有可能让孔师品尝到了。”
二人就这喝茶的问题讨论了一会之后,就将话题引回到李世民下旨让二人编撰《贞观算学》的事情上了。
“孔师,这新式算学内容驳杂,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编撰完成的,所以学生认为,不如学生先系统的将新式算学的内容教授出来,然后咱们再逐步的完善这新式算学的内容如何?”
孔颖达本来的意思是马上就开始对《贞观算学》的编撰,但是李承轩不同意,他认为现在除了他大部分人都不太了解新式算学,所以想要先系统的给他们培训一下再开始编撰,最后孔颖达也知道是自己太过着急了,索性便同意了李承轩的想法。因为各自都要准备一下,还要找齐参与编撰的主体人员,所以便约定了下来,三天之后,李承轩会在国子学给参与编撰的人员包括孔颖达做一个系统的培训。
……
过了三天,李承轩按照约定,到了国子学,便看到孔颖达在国子学的大门口等着李承轩,李承轩赶紧上前给孔颖达行礼,说实在的,本来李承轩以为儒家的大体思想还是以守旧为主,也曾经担心过新式算学会引起儒家的反弹,为此他还特意问过孔颖达,但是孔颖达却说:“当初孔圣能够学习百家最后海纳百川创立了儒家学说,为什么现在的儒家要拒绝新知识呢,要知道,曾经的法家兵家都已经融入了儒家体系,区区一个新式算学又算什么。”
二人见过礼之后,孔颖达便带着李承轩进了国子学,到了特意为他准备的教室。
进了教室之后,李承轩才发现,孔颖达找来的人还真不少,但是出了王孝通和孔颖达,其余人李承轩都不认识,孔颖达便开始给李承轩一一介绍了起来,让李承轩意外的是,来的人里面除了王孝通之外,还有祖冲之的后人祖贤文,以及孔颖达的同门师兄弟盖文达,祖贤文(作者虚构,不要当真,咳咳。)出身算学世家祖氏,乃是祖冲之的四世孙,一身算学成就极高,可算是当世算学大家,王孝通也曾请教过他,而盖文达师从刘焯,与族弟盖文懿皆名儒,人称“二盖”,“贞观十八学士”之一,字艺成,冀州信都人,其师刘焯(音:卓)字士元,信都昌亭人。逝世于大业六年,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册中写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可见刘焯在这个时代的名气之大,学识的渊博,盖文达作为他的学生,在算学一道上的成就又怎么可能低了,不过这些李承轩还不大知道,但是他只需要知道,孔颖达绝不可能找来不擅长算学的人来充数就行了。
李承轩看着眼前的一众老头子,不由得犯了难,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到了他们这个年龄,李承轩真的在怀疑,他们能不能搞定李承轩要教给他们的学问。
最后李承轩深吸一口气,壮烈的走了上讲台(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讲台的雏形了,就是一个稍微高一点的台子罢了。)不管怎么样,都要试试看,万一要是有惊喜呢。
“咳咳,诸位,今天以后我会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将我所了解的新式算学知识简略的给大家讲解一下,为了保险起见,请诸位准备好纸笔,将我所讲的记录下来,将来也好与我们现有的算学知识相互验证。”笑话,李承轩了不信这么一群老头子能够将他所讲的内容完全的记住,还是让他们做好笔记。
过了一阵,李承轩见到众人都准备好了,便开始从简单的数字和运算方法讲了起来,李承轩这次只是让他们简单的了解一下新式算学没有细讲,所以讲的速度很快。
过了两个时辰之后,李承轩感觉自己坚持不住了,便说道:“好了诸位,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明天我会接着今天的内容讲,至于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随时都可来找我。”当李承轩说完这句话之后,一群老头子没一个理他的,他们拿着各自的“笔记”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相互讨论了起来,由于中国古代算学本来就是十进制,所以对于他们这些做了一辈子学问的老头子们还是能够接受的,在他们,所谓的新式算学也不过是用一些符号,和一些比较便捷的方法来替代目前的算学知识罢了,一些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联系现有的知识相互验证,还是能够解释的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