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拓展的保护视野: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线性文化遗产概念的再认识

作为一种推陈出新的遗产保护概念,它的产生和形成,汲取了被世界遗产保护领域认可的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保护概念的养分,对比研究中不难发现线性文化遗产与它们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其基本理论,对线性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的兼容并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直至今日我们认为,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仍然处于动态的发展中。国内曾有学者在探讨线性文化遗产概念时,认为线性文化遗产包括客观存在的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文化廊道、历史路径、线状遗迹等遗产种类。童明康.《丝绸之路:走向世界遗产的历史旅途》.《建筑与文化》,2007年第12期.但这一结论在遗产保护界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同,需要进一步论证。

线性文化遗产是文化线路的扩展,是“拥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涵盖的范围更大”,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探索线型(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路径”.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体量大,范围广,涉及的遗产种类较多。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的集合或文化遗产体系,按内容可分为邮驿传递、交通要道、贸易运输、军事防御、宗教传播、水利工程、历史事件等不同主题。

◆遗产保存期长,尺度有跨国界的,也有跨地区的,且有一定的连续性。指遗产具备的地域特色和有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它所拥有的长度和宽度,如中国的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等。

◆沿线不同聚落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演变,反映出不同地区间文化交流互动的共性。即便物质形态的线路因历史或人为因素消失,那些因线路迁移、流动的族群所创造的至今犹存的文化,往往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存的形式,揭示出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文化的共生共融。

◆无论哪种类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都涉及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河流峡谷、运河、道路已经不自觉地将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

为此,单霁翔在《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中举证了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秦直道、蜀道、金界壕、豫晋朝拜之路。在这些线性文化遗产中包含了文化线路、历史廊道、线状遗迹、线形遗产、遗产线路等遗产类型。有的遗产类型甚至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遗产概念。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蜀道(或遗产线路)属文化线路,因它们产生了文化交流和对话;长城属于线形遗产,因是单独的遗产单体本身,物理形状界定清晰;秦直道、金界壕属于线状遗迹(或线形遗产),它们或因军事战略的需要而形成,呈现断断续续片段遗址;豫晋朝拜之路属于历史廊道(或遗产线路),因历史上带动了沿线寺庙的兴建和佛教信仰的传播。

也就是说,线性文化遗产虽然收编了“线状”“线形”“线型”“带状”类型的文化遗产,但它并不能够强硬地以某一种标准来框定所有的遗产概念。原因很简单,这些遗产概念存在着内涵上的共性和个性,文化线路更强调在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和所产生的交流和对话;遗产廊道注重生态、文化、经济的并重;历史廊道、线形遗产、线状遗迹则关注遗产的文化功能和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它们之间既有关联,又不可完全重叠。故国内著名遗产保护专家孙华认为:“线状遗产是构成线性遗产的基础,而线性遗产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可以成为文化线路。其逻辑关系是:线状遗产→线性遗产→文化线路。”孙华.《“线状遗产”“线性遗产”“文化线路”关系说》.《世界遗产》,2015年第8期.如中国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京杭大运河等线性文化遗产就满足了文化线路的判别标准,所以称为文化线路;而长城、长征线路虽然也归属于线性文化遗产,但如果划在文化线路之列却大为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