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祖龙已矣 风口将至
丰西大泽的决定
秦帝国统一全国之后,在全国各地实行秦法,而且不论是文字,还是度量衡,各地也全都进行了统一。但是加在百姓头上的徭役,是不会变的。这不,为了修建骊山(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南)陵墓,帝国下令,从全国各地押送徭役来咸阳。沛县自然也不例外。
于是,沛县县令左挑右选,最后刘亭长被光荣地授予了这项任务——押送徭役去咸阳。这可能是由于刘邦的名声越来越大,认识的人多,有一定威望。换句话说,刘邦镇得住场子,所以选派刘邦担任。但这个职务刘邦愿意担任吗?很显然,答案是不。
因为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他去了以后自己也得干活。更要命的是,秦法严苛,万一路上出了差池,那可是要杀头的啊。但是没有办法,刘邦还是得接下这桩“镖”。
在走之前,刘邦告别了家里人。由于刘邦是以官吏的身份去咸阳押送徭役,所有的官员都来送行。有的人送给了刘邦三百钱,充作盘缠,毕竟手下一群人总得吃喝吧,而唯独萧何送了刘邦五百钱。虽然说刘邦因为对萧何给他五百钱很是感激,进而更加信任萧何,但此时,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想来萧何也没有多说什么。二人对视了一会儿,便各自离去了。
刘邦带领着一群服徭役的百姓上路了。路上大家心情沉闷,没有人说话。因为大家都知道,此一去,恐怕是不能回来了。秦法暴虐严苛,服徭役的人很少有能活着回来的。不久之前的长城民夫团,有几个能回来的?家中还有父母妻儿需要自己,这其中服徭役的人都没有“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志。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没有任何事情能斩断一个前路未卜者的乡情。
刘邦也深知此中缘由,但是他现在也没有办法。尽管他心中已有打算,但还是没有决心。他只知道,他是人,无论怎么出生奇特,他都不是神。在目前的实力差距下,他似乎并没有任何的反抗机会。
古之成大事者都不是一蹴而就成功的。哪怕他们是九五之尊,也是人。他们会有顾虑、会犹豫。刘邦此时,也是陷入了这种迷雾里。
就在刘邦沉思间,有人来报告说,服徭役的人里有很多人都逃亡了,人数已经不够了。按照秦法,押送徭役,无论是日期延迟抑或是人数不足,这都是死罪。但是刘邦对此也没有办法,毕竟谁都不想死。这时,他们来到了丰邑西边的大泽中。
众人来到时,看到了摆在面前的酒食。刘邦热情地对大家说要饱餐一顿。大家也都没有什么扭捏,便是一群人聚到一起,大碗喝起酒来。喝着喝着,刘邦站了起来。众人向来信服刘邦,知道他有话要说,便都将目光投向了他。刘邦看着大家,痛饮一碗后说道:“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要远远地走了。”
众人惊讶地看着刘邦,久久不语。因为他们不知道刘邦为什么会这样说,又为何会有这种想法,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下场吗?似是知晓众人的想法,刘邦继续说道:“我们的人数不足,估计到了咸阳,人也就逃光了。大家难逃一死。不如就此散去吧。”
大家相互看看,显然是都认同这一说法。这就是规则,没有办法。这一刻,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是如此无力,连一点点的反抗之力都没有。随即,他们也都摇头叹息着,有的想要说些什么,可终究是没有说出口。本来,逃离徭役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心愿,如今可以逃走了,大家却罕见地沉默了,似乎意料之中的兴奋并没有出现。
似乎,在这个社会上无论他们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似乎,他们天生就是受人摆布的命运。这,难道就是命运吗?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逃跑,本身也是一种反抗。
这世间,每个人的命运都绝不是别人可以染指的。
路,无论对错与否,不论结果如何,从来都是自己走的。
就在这时,有十多个壮士单膝下跪,表示要追随刘邦。刘邦看着这十多个人,心头一暖。既然如此,那我刘邦之路就由此开始吧!
大风起兮云飞扬!跑!
殊不知,不久之后,在远处地带的一群人,依然是面临着这种形势。而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宣泄对秦帝国的不满。
有人说他是为了收买人心才私放徭役的,这对吗?刘邦此举,其根本目的必然是保住自身生命。没有人不热爱生命。就人心而言,人总是会有自私的本性。收买人心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但想过没有,尽管他胸有大志,可在那个时间点,他首要的任务是保命。难道说他就一定知道自己日后会是天子吗?要是连命都保不住,要那么多人心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