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的祖龙走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举扫六合,结束了战国乱世二百余年的纷争,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为了维持统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嬴政实施了一系列进步措施进行改革,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万事物极必反,天地之理也。秦始皇也明白这种道理,但他不甘心。他已经感觉到了危机。他预感到自己的帝国可能只是为他人徒作嫁衣。他甚至会不停地反问自己,难道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吗?
在他看来,虽三皇五帝,功绩未必如他。公元前230年,当他发起统一全国之战的时候,不到十年的时间。吞三晋,灭荆楚,定燕齐,之后更是南征百越,北却匈奴,四海服威,九州同颤。古老的中华帝国第一次这样有力地雄踞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他的功绩。秦国自孝公任商鞅变法以来,逐渐由封闭落后而臻于强盛,然后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把法家思想运用到极致。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正常。
但是当社会继续行进到一个新阶段时,主流统治思想也必然要相应完善。而大秦的做法显然不是如此,它依旧积极地将法家思想运用于全国。
可久而久之,秦帝国的统治者却隐约感觉到,这种做法不仅效果甚微,而且后患无穷。这并不是说法家思想不适合运用在大一统的国家,只是不论什么事物,运行于世必有其规律,极盛而衰,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可当时的秦始皇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他看来,自己已然统一天下,若有不服从者,当以铁血手段镇压之。于是,书同文,车同轨,销兵锐,捣金城,焚书坑儒,迁压旧贵。
可是,这些还不够。因为当他站在咸阳宫殿俯瞰天下时,越向南方看,就越会感到不安,他一刻也忘不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一刻也忘不了玉玺失而又得,忘不了“今年祖龙死”的预言,这一系列怪诞的事令他不知所以。
长生,只有长生,只有拥有无限的寿元,他才能保住他的帝国。可是想归想,事儿还得做。
于是,这个渴望长生的皇帝不得不利用他有限的精力巡视各地。但似乎,结局已经注定了。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嬴政病逝于沙丘(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沙丘,还曾埋葬了一位英雄人物,赵武灵王雍也。也许,这两个人在这里碰面,也不会太过寂寞。
但嬴政是不甘心的。
不久之后,这个他梦寐传万世的帝国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对此,他一无所知。但历史终究是前进的,因为推翻这个帝国、接替他位子的两个男人,所创造的辉煌并不亚于他。
但总之,祖龙,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