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注说明
《本草纲目易知录》,清末医家戴葆元撰。戴葆元,字心田,又字守愚,清末安徽省徽州府婺源县桂岩村(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赋春镇岩前村)人。戴氏长期在江西省境内的景德镇行医,撰有《本草纲目易知录》8卷、《家传课读》4卷。
《本草纲目易知录》共载总目1205条,其中涉及药物者有1199条,即载药1199种,其他类者6条。 《本草纲目易知录》一书内容大部分来源于《本草纲目》,小部分来源于《本草备要》等书。戴氏认为《本草纲目》内容繁多,不便学习记忆,而《本草备要》又过于简略,有隘见闻,因而奉父命对两书的内容删繁补阙,间引其他文献,附以个人按语,成就此书。
《本草纲目易知录》前7卷为正文,其中卷一为草部,卷二为草部、谷部,卷三为菜部、果部,卷四为木部、服器部、虫部,卷五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卷六为兽部,卷七为人部、水部、火部、土部、金部和石部。卷八名曰《万方针线易知录》,是《本草纲目易知录》整部书的病证索引。书中所录药物首以大字记叙性味、功用、主治等,次以小字述解病证、附方,间或附以戴葆元本人的按语,内容比较丰富,阅读、检索比较方便,是一部切合临证实用的综合性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易知录》现存刻本、抄本各一种。刻本现存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婺源思补山房刻本,国内仅存两套全本,一套藏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另一套为江西省图书馆所藏;抄本为残本,存卷一、卷四和卷七,现藏于济南市图书馆。本次校注所用底本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婺源思补山房刻本。
由于本书底本为唯一全本,故校注工作以本校和他校为主。进行他校的文献主要有:①明万历年间胡承龙刊《本草纲目》金陵本影印本(见《中国本草全书》第38~40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简称金陵本。②清光绪十一年(1885)合肥张绍棠味古斋刊本,简称张本。③刘衡如、刘山永校注《本草纲目》第四版(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简称刘校本。④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延禧堂藏板还读斋《本草备要》刊本影印本(见《海外回归中医古籍善本集粹》第24册,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简称《备要》初刊本。⑤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还读斋《增订本草备要》刊本影印本(见《续修四库全书》第9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简称《备要》增订本。⑥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遗经堂《医林纂要探源》刊本影印本(见《中国本草全书》第103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简称《医林纂要》。
具体校注方法如下:
1.采用简体横排形式,对原文加以现代标点。
2.底本中的通假字予以保留,必要时出注。
3.底本中的古字、异体字、俗字,径改不出注。
4.底本中字形属一般笔画之误,如属日、曰混淆,己、巳、已不分者,径改,不出校记。
5.对生僻词语及常见词语的生僻含义进行简要注释。
6.底本中的目录原置于各卷之首,现统一移至书前。
7.底本中各卷之首原有“和州鲍孝光伯熙甫、萧山任玉琛筱园甫同校刊,婺源心田戴葆元编辑”等字样,今删。
8.卷八《万方针线易知录》,采用保留原文,检索页码按前7卷简体文本对应内容标注,继续发挥该卷的索引功能。
9.底本原有二序,皆题作“序”,今为区别,分别题作“张序”“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