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
概 说
生地黄,又名地黄,最早见于《本经》,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因生于地下,鲜品色红黄,故名。但晒成干品后,其色黑。
性能特点
品尝生地黄,味微甜、微苦。味甘能补,甘寒而能养阴,本品是养阴的常用之品。既能补诸脏之阴,如心、肾、肝等,还能凉血,故归以上诸经。
功效应用
生地黄性寒,善入血分,有三大作用,即凉血、养阴、止血。
1.凉血:即清热凉血,主治血热证,此证常见于两个方面:一是温病热入营血,包括热入营分和热入血分两个阶段。治疗热入营分证,主方是清营汤;治疗热入血分证,主方是犀角地黄汤。二是杂病血热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尤为常见,如皮肤疾患中银屑病、风疹、湿疹等,只要皮疹色红者,即可应用生地黄,而且用量要大。
本品凉血作用特佳,是凉血第一药。只要见到血热证,不管是温病,还是杂病,本品均为首选。
2.养阴:即养阴生津,并能止渴。本品虽不属于养阴药,却胜似养阴药,其养阴作用较强,且使用范围相当广,只要见到阴虚证,就可选用本品,肝、心、胃、肺、肾等阴虚证均可使用。如治疗心阴虚证,可选用百合地黄汤;治疗肝阴虚证,可用一贯煎;治疗胃阴虚证,可用益胃汤;治疗肺阴虚证,选百合固金汤;治疗肾阴虚证,选六味地黄丸(生地黄改为熟地黄);治疗阴虚肠燥便秘,选用增液汤;治疗阴虚消渴,选用滋臎饮;温病后期,阴虚发热,方如青蒿鳖甲汤。张仲景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气血阴阳不足者,重用地黄一斤,以复其脉。
3.止血:可以生用,也可以炒炭用。《药性论》云生地黄“主吐血不止”,《日华子本草》云其治“吐血,鼻衄”。从张仲景的方剂来看,生地黄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凉血止血。如生地黄配伍生荷叶、生侧柏叶、生艾叶组方四生丸,主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灶心土、阿胶、附子等,组方黄土汤,治疗虚寒型的消化道出血;宋代方剂小蓟饮子主治血热妄行之尿血;血热妄行之皮下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选用犀角地黄汤,生地黄在该方中不仅能够止血,而且能够清热凉血。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量大可至60g,甚至更大。临床有报道,有用至200g者。
炙甘草汤中地黄用量最大,原方用“酒七升,水八升”来煎,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地黄的用量过大有关。所以,笔者认为,大剂量使用地黄时,煎药时宜加酒为宜。至于其机制,尚在研究当中。
使用注意
一般认为地黄性凉而滋腻,对于脾虚湿滞、腹胀便溏者不宜用。也有人认为舌苔厚腻者不用。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脾虚湿滞的患者,其舌象多厚腻。
临床经验
朱老(朱仁康)治皮肤病,惯用生地黄,药量既大(多在30g以上),使用范围亦广,常为同道们瞩目。因考虑到疮疡皮肤病血热所致者颇多,故喜用生地黄作为凉血清热的主药。临床上凡遇血热证者,除重用生地黄外,常与牡丹皮、赤芍二药配伍,收效颇为满意。配牡丹皮、赤芍既可加强凉血清热的作用,又能活血散血,以防火热煎熬,营血瘀滞。此即取叶天士热入血分“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在临床上常见因某些药物而引起的药疹,周身泛起弥漫性大片红斑,中医称为中药毒。此系内中药毒,毒入营血,血热沸腾,外走肌腠所致。余常用自拟的皮炎汤(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竹叶、生甘草)治之,多能应手而愈。另外,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引起的皮肤瘙痒症、皮肤划痕症等病,每以《医宗金鉴》消风散化裁治之。但常加大生地黄的用量,以增强凉血清热作用,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疗效。(《名老中医医话》)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地黄可“除痹”,根据姜老的经验,“以地黄为补血药,用小剂量9~15g已足够。但若治疗痹证,生地黄须用大剂量30~90g,无论治疗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均有效。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大剂量使用生地黄,有类似可的松激素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戴克敏.姜春华运用地黄的经验.山西中医,2001,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