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控技术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

哈勒沃登-施帕茨综合征(Hallervorden-Spatz syndrome,HSS)又称苍白球黑质变性病或泛酸盐激酶相关神经变性(pantothenate kinase 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PKAN)病,或称苍白球黑质红核变性、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Hallervorden和Spatz在1922年最先报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步态异常、手足徐动、语言障碍、智力减退和共济失调,四肢无力、肢端麻木感、言语不清,伴行走不稳、饮水呛咳,伴痴笑、进食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等。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但患者多无头晕、头痛、肢体抽搐、意识障碍,HSS主要的神经病理变化:大体观察苍白球和黑质呈黄棕色,显微镜下神经轴索呈球形体肿胀、神经元丧失、铁沉积和胶质细胞增生。由于缺乏特殊的生化指标,其诊断往往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尸检而确诊。因为铁能通过高磁阈的MRI被检查到,所以通过临床尤其是MRI的典型特点,生前诊断HSS是可能的。根据患者发病年龄,HSS可分为3型:婴儿型、晚发性婴儿型或青少年型和成人型。一般前两型较多见,而后者则更罕见。其病变基因位于20p12.3-p1,可导致铁代谢障碍。
正常人的苍白球、黑质、红核、小脑齿状核中铁含量很高,脑细胞中的铁以铁蛋白和自由铁方式存在,当缺乏辅酶A生物合成中关键调节酶-泛酸盐激酶2(pantothenate kinase 2,PANK2),非血红蛋白铁可优先沉积于苍白球、黑质、红核而导致此部位的神经变性。
诊断应与呈静止性病程的脑性瘫痪、一氧化碳或霉变甘蔗中毒、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以及呈进行性病程的肝豆状核变性、Huntington舞蹈症、青少年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脑白质营养不良等疾病相鉴别。
由于PANK2检测需要较高的技术,目前临床主要靠MRI T2加权显示双侧苍白球对称高信号“虎眼征”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来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多于6~12岁起病,男女均可患病;
2.一般下肢先出现强直、肌张力异常或舞蹈手足徐动症等锥体外系表现,逐渐发展到上肢和面部,出现言语困难、吞咽障碍;
3.病情进行性加重,患者多在30岁左右死于并发症;
4.有的患者伴有情绪不稳、智能障碍或视网膜色素变性;
5.脑CT显示豆状核区低密度病灶,MRI多可见特征性“虎眼征”。
二、鉴别诊断
HSS与帕金森病相比较有如下特点:①肌强直在病初就同时影响全身,尤以下肢明显;②肌强直明显而震颤较轻;③伴有其他的不自主运动或锥体束征;④智能损害出现较早、较重;⑤服用治疗帕金森病药物疗效差;⑥病程进展迅速;⑦MRI T 1和T 2加权像可显示在苍白球、黑质和(或)脑实质内广泛分布的斑点状低信号影,特别是出现“虎眼征”。少年型帕金森病与早期HSS难以鉴别,但该病进展极慢,有的起病10~20年后仍可行走,精神症状不明显。
三、治疗方法
HSS缺乏特殊治疗措施,试图将脑内过多沉积的铁清除掉,通过铁螯合作用,用去铁胺甲烷磺酸盐(deferoxamine meslate)后已显示既没有减少铁的沉积,也没产生临床效果。相反,在特殊综合征的处理方面应该是有效的,有时可能暂时减轻肌张力异常。痉挛的治疗不同于其他方面,巴氯芬(baclofen)在中到大剂量时常能明显地减轻僵直和肌张力异常的姿势,持续有规律的、谨慎的肢体被动和主动活动对缓解肌张力异常是有帮助的。用减轻肌张力异常和痉挛的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构音障碍,当患者不能吞咽或营养受到影响时,可考虑插胃管或胃造瘘术。近来对持续肌张力异常的患者已通过双侧立体定向丘脑切开术或苍白球切开术使其症状得到控制,如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美多巴可能暂时减轻症状,但作用有限,DBS可能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的疗效。DBS因其微侵袭、可逆性、可调节等独特的优势已逐渐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治疗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等单位已成功地应用DBS治疗了多例药物难治性肌张力障碍。
2006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应用双侧STN-DBS成功地治疗了1例严重的HSS患者。术前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BFMDMS)114分(最高120分),植入电极后行体外临时刺激器刺激后,BFMDMS评分为60分(改善47%),植入体内永久刺激器后的第10天开启刺激器,开机后1个月BFMDMS评分为35分(改善69%),3个月时BFMDMS评分为28分(改善75%),术后1年BFMDMS评分为14分(改善88%)。Vercueil等人报道了丘脑-DBS治疗2例HSS患者,其症状仅得到轻至中度的改善。近年Krause等人应用苍白球-DBS治疗了多例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其中1例19岁男性HSS患者病程6年,术后3个月改善达63%。另1例接受双侧苍白球-DBS手术的36岁患者,病程28年,术前BFMDMS评分112分,术后接受持续刺激的1年间,疗效稳定,改善达80%。
HSS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不清楚,可能与基底核环路神经核团兴奋性改变有关,基底核通过皮层-基底核-大脑皮层环路在调节熟练动作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学着认为肌张力障碍患者基底核环路核团神经元放电频率异常,DBS通过高频电刺激抑制了该核团异常的兴奋性。然而,刺激相同核团既能够治疗运动减少的帕金森病,也能改善运动增多的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用抑制核团放电频率的理论解释尚有疑惑。术中电生理记录也显示,安静状态下该患者STN核团神经元放电模式表现出不规则,爆发式放电增多。因此,高频电刺激有可能改变了基底核环路内核团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模式,增强了主要运动控制核团丘脑神经元放电的同步化水平,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葛燕 孟凡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