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按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操作前选择好恰当的体位。医者应嘱患者选择舒适放松的体位,以既能维持较长时间、又利于医者操作为原则。对医者而言,宜选择手法操作方便,并有利于手法运用、力量发挥的操作体位。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做到意到、身到、手到,步法随手法相应变化,身体各部动作协调一致。
手法刺激强度主要与手法的压力、作用部位、着力面积、受力方式及操作时间有关。刺激强度与手法压力成正比关系,即压力越大刺激越强。手法刺激量的选择与作用部位的敏感性和治疗部位的肌层厚度有关。在临床应用时,青壮年肌肉发达,手法的力量可适当地加重,以增强刺激;老年人或儿童肌肉松软者,或身体瘦弱者,手法力量应减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软组织损伤的初期,局部肿胀、疼痛剧烈,手法的压力宜轻;宿痛、劳损,或感觉迟钝、麻木者,手法刺激宜强。久病体弱,用力以轻为宜;初病体实,用力应适当加重。手法的刺激强度一般与着力面积成反比。相同的压力,着力面积大,则刺激强度小;反之,着力面积小,则刺激强度大。如双掌按压,压力较大,但刺激并不强,而掐法和点法的压力并不大,而刺激非常强。一般冲击力量的施力形式要比缓慢形式的施力刺激强烈得多。如叩击类手法的拳背击法、点穴法,以冲击力方式作用于人体,此类手法刚劲有力,操作时特别要注意动作的技巧性和选择适当的力度。一般而言,操作时间短,手法刺激强度小;操作时间长,手法刺激量大。故操作时间太短则达不到治疗效果,但操作时间过长也可对局部组织产生医源性损伤。所以操作时间要根据手法和疾病的性质以及操作范围大小而定。
就一个完整的手法操作过程而言,一般应遵循“轻—重—轻”的原则,即前、后1/4的时间手法刺激量轻一些,中间一段时间手法刺激量相对重一些,体现出一定的轻重节奏变化。而具体在某一部位操作时,又需注意手法操作的轻重交替,以及点、线、面的结合运用。不可在某一点上持续性运用重手法刺激。
一个完整的手法操作过程往往由数种手法组合而成,操作时需要经常变换手法的种类,它要求医者的步法要根据手法的需要而变化,使手法变换自然、连续,而不间断,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医者对手法的掌握和运用十分熟练;另一方面,要充分集中注意力,做到意到手到,意先于手。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告知患者治疗相关情况;详细诊察病情,排除按摩禁忌证;随时询问和观察患者的反应,以保持适宜的按摩强度;按摩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按摩治疗;月经期、妊娠期按摩,应掌握适宜的部位与刺激量;按摩时要保持手的温暖和清洁,经常修剪指甲,勿戴戒指,以免损伤患者皮肤。
1.过饥、过饱、过劳或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时不宜立即接受按摩。
2.按摩时要呼吸自然,肌肉放松。
3.按摩过程中如有不适,如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过度汗出等,应立即告知医生。
4.功能锻炼的强度、幅度均应量力而行,切忌过量。